书城艺术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48707300000016

第16章 改革剧与审美现代性导论(15)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136、113、135、142、26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1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14]参见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15]李准:《改革题材创作的可喜突破》,《中国电视》,1994年,第3期,第2页。

[16]阮若琳:《改革的旋律是电视剧创作的主调》,见陈汉元编《电视剧论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7]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18]参见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19]蔡骧:《改革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思考》,《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第75页。

[20]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21]王富仁:《也谈“改革,就得换老婆吗?”》,《当代电影》,1986年,第2期,第50页。

[22]秦兆阳、林斤澜等:《〈野山〉探讨录》,《电影艺术》,1986年,第1期,第10、19页。

[23]章柏青:《写改革的路子要宽一点,再宽一点》,《电影评介》,1986年,第4期,第2、3页。

[24]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25]张宏森:《我思故我在》,《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第33、34页。

[26]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458页。

[27]李准:《改革题材创作的可喜突破》,《中国电视》,1994年,第3期,第2-3页。

[28]参见张广智:《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第126-128页。

[29]晋生:《改革题材与新的美学探索》,《当代电影》,1986年,第2期,第58页。

[30]转引自王云缦:《广阔的天地,多彩的世界》,《当代电视》,1989年,第1期,第22页。

[31]潘小杨:《〈人间正道〉导演随想录》,《中国电视》,1998年,第2期,第22页。

[32]仲呈祥:《“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33]张卫:《试论改革题材影片的创作问题》,《电影艺术》,1986年,第1期,第5页。

[34]〔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575页。

[3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3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7]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5、96页。

[38]参见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第5-8页。

[39]钱中文:《求索的历程》,《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33-34页。

[40]参见周宪:《审美现代性范畴的结构描述》,《文艺研究》,2004年版,第2期,第23页。

[41]陈嘉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版,第3期,第1页。

[42]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2页。

[43]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6、97页。

[44]〔英〕齐格蒙·鲍曼:《对秩序的追求》,《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37页。

[45]〔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4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47]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98页。

[48]〔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49]〔加〕诺斯洛普·弗莱:《现代百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5、76页。

[50]〔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51]在对比关系的不同场合与语境中,“审美现代性”又被表述为“美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艺术现代性”、“浪漫现代性”等;“启蒙现代性”也被表述为“历史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技术现代性”、“世俗现代性”、“资产阶级现代性”等。

[5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版,第5期,第104页。

[53]〔法〕大卫·哈维:《后现代主义状况》,见萧延中等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54]〔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天涯》,1996年,第4期,第112页。

[55]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6页。

[56]〔法〕C.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4页。

[57]〔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6页。

[58]鲁迅:《人与时》,见《集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59]朱卫兵:《论鲁迅的“现在”哲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第60、61页。

[60]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5、93、94、486页。

[61]〔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天涯》,1996年,第4期,第112页。

[62]〔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63]〔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64]〔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65]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6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67]杨庆祥:《〈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第4页。

[68]叶中强:《一幅描绘改革艰难历程的画卷》,《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76页。

[69]〔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天涯》,1996年,第4期,第110、113页。

[70]〔法〕C·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71]参见〔美〕弗·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72]〔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页。

[73]〔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2页。

[74]李欧梵:《寻求现代性》,《文艺报》,1989年4月29日。

[75]〔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76]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6页。

[77]〔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2页。

[7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79]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8页。

[80]〔法〕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页。

[8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8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83]〔法〕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