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48717700000034

第34章 文化策源地:动画中的城市景观(4)

五、城市气质呈像愈加鲜明

城市是地理的网织工艺品,是经济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是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当代生活同历史建筑和环境富有张力的叠加。而只有理解了城市背后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萌发出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的“新”文化。

(一)用城市符号描摹

在城市背景动画片中,“地铁/列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地铁/列车也是动画叙事的绝妙舞台。此外,地铁/列车还包含着某些更为深刻的意义,惊险刺激、浪漫甜蜜、神秘莫测,爱情、惆怅、机遇、较量、命运、忧伤,还有一些隐约的渴望,动画影像中的地铁/列车丝毫没有省略这些元素的释义。

《美丽城三重奏》中,列车带来又带走一班又一班冷漠的客人,那条叫做布鲁斯的狗始终执著地对着每一班列车嚎叫。这种潜在的意识与它幼年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幼年的小狗布鲁斯被玩具有轨列车压痛了尾巴,从此对于“列车”耿耿于怀。在这里,列车已经超出一个场景元素的意义了,童年的记忆和成年时候的无意识,成为动画电影中暗含的心理学源头。

《北京浮生记》中,直接用符号语言取代了繁杂的图像,纯粹的城市梦想变得渐行渐远。地铁站成为游戏中的主要活动场所,而与其相伴的,是与这个城市的某一方面契合的辛酸生活本身。宣武门地铁站倒卖假发票的社会群体,建国门地铁站由于濒临北京站,积聚着更多的外来人口,公主坟地铁站盗版碟买卖人群的增多以及东直门地铁站附近集合起来的彩民,等等,这些城市的写照往往依靠地铁站作为背景,一方面,密集人口和便利交通使得一切叙事似乎天经地义,另一方面,地铁作为象征城市的特殊符号,天然地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流变,是一段时期内城市的缩影和社会的风向标。

日本动画《天空之城》中,列车是连接现代城市与绿色的天空之城的通道。铁轨串联起了现代城市的声色犬马和环境幽雅的乌托邦之城。天空之城具备一切城市的功能,但是却环绕着绿色,拥抱着自然,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人们对于森林、对于自然的渴望。正是列车,给了现实一个通往乌托邦的通道。列车在这里成为城市必备的元素,不仅提供背景,而且使叙事得以展开。日本动画《千与千寻》中,出现了电车,悬浮在水面的铁轨上,一趟单行电车把主人公从“城市”带到“乡村”。“油屋”代表的是物欲横流的城市,充满了权力、金钱和欲望,钱婆婆的住处——电车的另一端——代表的是与城市对立的乡村,在这里,没有城市的激烈竞争和光怪陆离,但是有着朴实的田园生活。电车所代表的,正是人们心底潜藏的回归自然、回归大地的梦想。通过电车,沿着铁轨,千寻到达的是光明的终点,唯有此,才可以解救她的父母和自己深爱的人。电车,也成为一种求解的方法。而电车在日本社会中,往往是电气列车的总称,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轻轨。历久弥新的电车象征着真实和安全,也是世界、城市存在的标志。地铁/列车之旅,在城市背景动画中往往是优雅和新奇的美妙搭配。

除此之外,地铁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也有很复杂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和公园、茶馆、咖啡馆这些纯粹“静”的空间相比,地铁是一种混合了动与静的空间结构。站台是人们临时停留之地,由于位于地下的封闭性,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很大余地;而列车是移动的空间,按照时刻表周期性地穿梭于不同的站台之间,你不知道车上的人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们走向何方,地铁站对所有乘车人来说都是一个临时性空间,这些各怀目的、各有所好的人只因为地铁才共同在场。和地面上的长途火车站不同的是,地铁是在城市里循环运行的,根本不相识的人由于工作时间表和地铁运行时刻表的原因却可能经常共处同一空间,不停运作的地铁给城市人之间这种脆弱的纽带关系加上了一层似是而非的面纱,也使地铁具有了强烈的诗化色彩。

(二)以城市文化精神渗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里的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经济方面,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说到底,城市不仅仅是自身存在的事物,更应该被理解为由生活于其中的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可如今,乡音依旧,作为城市多样化背景中最具典型性的建筑,却早已模糊难辨。于是,对我们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而言,城市成为一个失落的家园,这种失落是难以名状的——在异地,找不到能带来新鲜和刺激的陌生感;在故乡,失去了生养之地肌肤相亲的温暖气息。

城市作为动画影像的载体,或多或少地阐释出这样一种对于家园感到失落的主题精神。动画电影《蒸汽男孩》的舞台是19世纪中叶的英国城市,影片完全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的景致、风物人情,甚至还有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大火。以工业社会时期的英国伦敦为原型的城市,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影片中展现出的从喷气式独轮车到超巨型飞船及潜水艇,再从各种精致绝伦的小设计到用蒸汽防护的铠甲等等,无不充满了未来城市的奇妙符号。而其中所渗透的却是关于现代城市的虚无缥缈和人们失落的惆怅。后现代精神的渗透,成为这类动画片的共同主题之一。

在陈凯歌的短片《百花深处》中,描述了城市中的一条“百花胡同”。因为城市的拆迁而发生的故事,与动画短片《再见,时光》有相同的时代背景。短片结尾处人们仿佛又看到了那红砖绿瓦的四合院,缤纷的花瓣在天空中飞舞。一种现代人的精神惆怅同样也飘荡在城市的上空。在此片中,陈凯歌选取的是新时代中国新旧交替的一个典型场景——四合院的拆迁,老的居民舍不得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甚至为之疯癫。旧的东西流逝了,新的东西诞生了,留下的只有怀念。

城市背景的动画作品中,常常通过城市精神的渗透,表达作者真实的心灵独白,也流露出城市化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沙哑的注解,对心灵进行无力的颠覆。

(三)以城市地标场景取材

许多城市特质鲜明的动画作品首先是选取了著名城市的文化地标为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叙事。选取文化地标作为叙事载体,自然使城市精神与影片浑然一体。《美丽城三重奏》中的“自由女神像”,《蒸汽男孩》中雾都伦敦淡紫色的天空、曼彻斯特轰鸣的机器,《麦兜故事》里香港真实的街道和古老的店铺,《侠盗猎车手》中的时代广场和布鲁克林大桥,都勾勒出鲜活的城市文化和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公民。作为城市背景的动画片,当其城市场景中所有固定的、活动的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特质鲜明的“场面”,动画叙事不得不和场面联系起来,因而其主题更加深邃,所展现的社会细节也更加丰富了。城市场景中活动的元素和动画角色的动作结合,往往会形成单靠角色本身动作所无法完成的、表达强烈的内心冲动和情感的电影段落。

中国的城市因历史悠久历来不缺乏文化地标,比如广州六百年历史的望海楼,南京的明城墙、中山陵、秦淮河,上海的老城隍庙、外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大变革中,老的文化地标依旧保存着华贵和尊荣,新的文化地标日益彰显出一座城市全新的活力和文化魅力。但是这些文化地标却并没有通过各种影像手段,作为叙事载体进行表现,古老的城市文化地标本身所承载的精神超越了一切语言,而作为叙事载体,一方面可以丰富影像叙事,甚至其本身就可参与叙事和抒情,另一方面,对城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为一种很好的思路。古老的城市文化精神需要更多元化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呈像。

动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文本,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艺术形式,它更多地是在动画创作者、动画生产者以及动画受众多重关系的相互冲突、和谐和合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于动画场景以及它本身的故事来说更加复杂的意义场域。这种意义的复杂性,有时候并不会完全地表露出来。更多的时候,许多文化经验潜藏在文本之中,随着受众的理解和阅读逐渐暴露,犹如一座冰山,逐渐消融在海中。同时,这种意义的复杂性,既体现在动画文本外在的作为审美对象的事实里,还体现在动画文本在生产、播出和接受的动态过程中,以及各种社会文化语境下,多重意义的编码和解码主体之间的抵触、屈从和创造的激荡循环中。

作为城市背景的动画作品,城市背景的出现和动画场景不同,动画的图像编码形式和电子传播媒介、途径,使得它还具有了大众文化的特性,图像的可见性和编码的简易性,使得受众的构成更为庞杂,也具有更开放的包容性。因此,城市背景动画片只是作为理解文本之内和之外多重意义的窗口,这使得动画文本成为理解其生产文化语境的一个理想标本。

[1]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年第1期,第14-17页。

[2] 邓晓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街头》,《华中建筑》2006年第9期,第41页。

[3] 吴小丽:《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385页。

[4] 赵前、何嵘:《动画片场景设计与镜头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5]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再见,时光》,作者:姒维扬、齐骥、段芸、李一帆、毛涛、游佳、周令非、李轩,获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铜奖。

[7] 《墙——献给母亲》,路盛章等创作,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美术片奖”最佳短篇美术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