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48718400000035

第35章 和谐舆论传播的基础(2)

四、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推广和广被接受能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推广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说,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觉去观察世界并形成舆论。大众传播理论也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可以是趋向分散化(dispersal)和碎片化的(fragmentation)(即离心效果)”,“相反,媒体也可以为文化和社会的融合(integration)和团结(unity)服务,以增进社会纽带和社会控制(即向心效果)”“向心效果则据说来自于同质化的、为社会大众认同的中央媒体所散布和加固的共同文化和集体意识。”媒介的“同心效果”充分显示了其促进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例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以“振兴中国、匹夫有责”为主题汇集网民言论,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带有参与性、交互性的信息通道。再如在2008年年初特大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事件中,媒介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引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责任,强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权,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2.大力推广媒介核心价值观,获得受众的普遍认同,能够增加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的整合在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的今天,大众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的深刻影响。持有不同价值标准的大众通过媒介进行沟通,协调彼此的态度和信念,有助于缩小乃至消除分歧,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波·罗基奇和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夫妇,就传媒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做过专门的研究。他们采用一种“准实验法”,在一个社区的有线电视网上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宣扬“平等”价值观念的电视节目,然后再比较收看这一电视节目的居民与无法收看到这一节目的居民。他们发现,收看过这一电视节目的居民更愿意采取实际的行动帮助他人。他们更突出了“平等”这—价值观在其价值体系中的位置。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些观察足以说明电视媒介具有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潜力。他们还系统地回顾了22个不同类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中95%的实证检验显示传媒接触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媒介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离不开受众的参与,需要获得受众的普遍认同,而且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媒介发掘并塑造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迹,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李素丽、方永刚等。这些典型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鼓舞、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并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受众的价值观,加强了受众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第二节媒介版图的和谐分布与发展

和谐媒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媒体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舆论传播新格局的重要基础。正处于急剧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的大众媒介,因为受体制、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的制约,在媒介版图方面表现出复杂多元的不平衡、不协调的态势。

“版图的一般意义是地图或者疆域,这里借以表示媒介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媒介版图中的‘媒介’是泛称,既可指具体的媒介的制品,也可指媒介机构。那么,媒介版图的含义为:在共时空状态下,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媒介制品,或者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机构的有机配置与组合,也就是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目前中国媒介版图的不平衡,从宏观上来讲,是媒介组织地域的分布不平衡;从中观上来讲,是媒介产品版图的不平衡;从微观上来讲,则是媒介内容版图的不平衡。

一、媒介版图的现状

1.媒介组织地域分布的不平衡

具体来看,现阶段在媒介地理版图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媒介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分布不和谐。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媒介,有实力的报业、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介集团基本上都集中在副省级以上城市,而地级城市和县级城镇只分布了较少的和较小的媒介。如果打开中国的“媒介地形图”,会发现这些年成立的各种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播电视电影集团,以及各种民营性质的媒介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等,基本上都在沿海开放城市。从中国城市级别上看,全国共有667个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有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221个地级市、427个县级市。它们也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传统媒介的地理分布状况,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规约了媒介的发展。因此媒介地域版图的不平衡,明显的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传统媒体的分布与发展与地区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新兴媒体也不例外。新兴媒介地域版图分布不平衡从各省的网民数量和普及率可窥一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17日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广东省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又由于手机上网规模增长的拉动因素,网民数量增长最多,一年内增加了1500万网民。其次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增长了730万和530万网民。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最高,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6.6%,略高于上海,北京居民中即将有半数居民使用互联网。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省互联网普及率则较低,再加上安徽和甘肃,这五个省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在10%以下。

从地域分布上看,网民多数集中在东部。尤其是农村网民,这种地域分布更明显,超过6成的农村网民都在东部农村地区。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东中部地区也相差较远,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出10 个百分点,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也存在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

媒介产品版图的不平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媒介组织地域版图分布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这些媒介产品分布的不平衡。立足于大城市的媒介集团和新兴媒介,虽然触角已经伸向农村,但是农村媒介品种依然单一,媒介产品结构分布不平衡。有调查显示,经济收入低的群体在媒介产品形式接触上显得较为单一,主要以电视为主。在农村表现为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据统计,电视的稳定接触率(指几乎每天都接触的受众百分比)为70.7%,分别比报纸、广播高出60.3和63.5个百分点。尽管网络在城市得到迅速普及,但是网络在农村普及率仍然很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8年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互联网在农村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我国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仍旧较大。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且我国网民主要是以城镇居民为主,而影响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经济水平的高低对互联网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硬件设施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村居民的电脑拥有水平。2006 年底农村家庭2.73 台/百户,同期城镇则已经达到了47.2台/百户。”但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不仅如此,农村在互联网基础信息资源上的发展水平也相对不高。根据统计,目前全国约3.4万个乡镇中,有独立政府域名的乡镇政府仅为2719 个,不到全国乡镇政府总量的十分之一。乡镇一级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期状态,政府管理信息向下传达、乡镇实际生产、生活信息统计提交,仍使用传统的会议和纸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