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48718900000015

第15章 中共重要党报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3)

(二)舆论监督特色鲜明策略巧妙

在党报舆论监督普遍比较难的情况下,《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则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自身的优势,起到社会瞭望哨的功能。

1953年1月23日一版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道出了《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的底气与力量。半个多世纪以后,2004年2月18日,在同样的版面,又一篇社论《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在党内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要把强化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与加强党员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有自己的特色:其一,以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监督利器。《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从事舆论监督,常常不拘泥于一地一事,而就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或现象,进行理性的剖析与观念的纠偏,发人深省,甚至引发一些全国性的深层次变革或对全局性的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人民日报》的一系列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振臂一呼,析事明理,直指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重重阻力。

还有一些“短平快”的评论,随时随地进行舆论监督。始于1980年的“今日谈”,高居头版,区区三四百字,遴选“小事细故”,抨击时弊,往往一针见血。其二,抓住集中反映时弊的典型事件,一追到底,促进事态向积极方面转化。1980年,曝光山西省昔阳县“西水东调”成劳民伤财水害工程,矛头直指某些领导干部的“封建家长式统治”,引发全国震动。1992年,《人民日报》发起“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引发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全国性反思。2001年,《人民日报》记者揭露南丹特大矿难,使严重瞒报灾难的责任人受到严肃查处,直接促进了国家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进程。《“水洗文物”背后———曲阜“三孔”文物受损的报道和思考》、《阜阳:患儿仍服伪劣奶粉》、《“黑砖窑事件”追问基层政府》……一篇篇舆论监督报道,奋力鞭挞假丑恶,让我们的社会肌体更加健康。其三,推出专栏、专版,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舆论监督氛围更趋浓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以舆论监督为重点的名牌栏目及相对固定的版面。1998年10月,《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社会观察”专栏,以刊登《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批评性稿件为主。仅2001年前半年就推出15篇文字82幅图片,其中批评性稿件占60%以上。

2003年,在新推出的视点新闻版辟出“热点解读”栏目,以很大比重进行舆论监督,抢占舆论制高点。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北京烟花爆竹禁改限”、“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牙防组认证事件”、“小产权房”等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05年新辟栏目“人民时评”,突出评论时效,突出舆论监督,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发言,如对“华南虎照”、“西丰刑拘记者”等事件的及时评点,视野开阔,主题厚重,立意新颖,评说到位,成为引导社会热点、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窗口。《人民日报》舆论监督之所以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这与其重视舆论监督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群众工作部主任吕明军在谈到《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策略时归纳了几点:第一,抓重大的题材,把重点放在事关党的方针政策、廉政建设、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上。也就是说首先要领导关注、老百姓关心又符合现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还有一条,就是《人民日报》能够做的。所以,要把新闻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第二,筛繁就简,直取要害。因为好多问题是复杂的,在复杂的问题中就要筛繁就简,找出其中的要害问题,而且是能够调查和取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披露又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到揭盖的作用,所以就需要筛繁就简,一般情况下不会就一个问题从头到尾或者有一个漫长的调查,因为新闻记者就是一个记者,他/她不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强制性的权力,只能通过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正义,通过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来解决一些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策略,有一些方法。另外,要集中火力、见好就收。第三,要抓新闻事实,不要在陈年旧账中周旋。因为很多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都是多年、长期、复杂的问题,如果是很好解决的问题,就在当地解决了,就因为一些媒体和政府解决不了,才到《人民日报》来,这样问题就更加复杂了。所以,在复杂问题上,就要抓新闻事实,而不能在陈年旧账上周旋。另外,还要有效突破。第四,还要把握时机。把握时机很重要,我们所强调的舆论监督很重要的是重在结果,而这个重在结果与力度、与频率、与时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说有些报道实际上做得很好,但是发表的时机如果选择不好的话,它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影响,如果一个舆论监督的稿件做得比较好,发表的时机把握得也好,它的效果就会更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有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一些当地的知情人。过去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至少你到外地采访,当地人人熟、地熟、事熟,他提供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调查。另一个情况就是一般要抓事件性,事件性虽然主要是以事为主,但是事和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事件性当中就必然出现事,也必然联系到人,虽然有的时候是对事不对人,但是事必然是人做的,说到事就必然说到人,而人又是比较复杂的。

所以,有的时候说到一些批评报道,事和人掺杂在一起,就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最后一点,重点抓批评报道的反馈。通过来信报道,几乎每期都会在右上角有个反馈的栏目,就是把各地的反馈意见及时地登出去。

只有这样,舆论监督才能够在有些小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组织领导全国党报群众工作

除带头示范作用外,《人民日报》还对全国各级党报群众工作起到了组织领导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牵头的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记者协会来体现的。

1992年,由《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牵头的全国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1995年,该协会正式成为全国记协的一个二级协会,全称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报群众工作分会,《人民日报》是会长单位。

目前,该协会下辖三个党报群众工作分协会,即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协会、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协会、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于1992年,会员包括省级党报和部分副省级城市党报,除个别省级党报外,经常参会的会员党报有30余家。

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于1984年,经常参会的会员党报有20余家。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现拥有156家会员报社,是三个党报群工协会中会员单位最多的一家。

每个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年会。截至2008年底,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年会已举办了16次,原定《甘肃日报》承办的第17次年会因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因素取消;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年会已举办了24次;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年会已举办了17次。每次党报群众工作年会都有《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的领导出席,会议主要议题有评选全国党报群众工作好新闻、优秀论文、优秀群工干部,交流党报群众工作经验,探讨党报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等。

应该说,通过各层面的党报群众工作年会,把全国党报群众工作战线的领导和编辑记者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为搞好党报群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