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物界种类最多的家族:节肢动物
48728600000004

第4章 节肢动物——知识篇(3)

螳螂又叫大刀螂、祈祷虫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属于肉食性昆虫,性情凶狠残暴,取食范围非常得广泛,而且益处很大,在农、林区能捕食不少害虫,是很多害虫的天敌。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发现,螳螂的腰很纤细而且还很长,但是相比来看,螳螂的腿还要更长一些。

在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如锯齿一样的东西,很像是拿着两把锯齿刀的勇士。在螳螂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如果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话,它就会把两条腿分别放在这两条的锯齿中间,这样就会保证锯齿不会伤到自己。螳螂的体长一般在70~100毫米左右,在细长的脖子上,长着一个能做180°旋转的三角形头颅,头顶上长有多节呈丝状的触角,以及一对巨大而突出的一双眼睛。

另外螳螂嘴的咀嚼能力非常强,能轻易地咬死猎物。

由于螳螂外形的奇特和两种不同的捕食方法(纹丝不动和闪电般出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们充满了敬畏和迷信。在意大利的一些省份,当地的人很信仰螳螂,如果向螳螂祈求的话,螳螂会用前腿摆出一个姿势,给迷路的孩子指明回家的方向。在欧洲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螳螂具有“魔力”。

和别的动物一样,在螳螂的群体中也会发生自相残杀的情况,一般是体型较大的螳螂会吃掉体型小的同类。尤其是为人诟病的“吃夫”现象更是让螳螂凶名远扬。但是据科学研究,“吃夫”只发生在雄螳螂性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如果雄螳螂性成熟的话,被雌螳螂吃掉的概率只有20%。另外,也是由于雌螳螂在产下一代需要足够的营养来维持体质,单靠捕食其他的食物并不能满足雌螳螂的食欲而造成的。

19.草丛中的歌唱家——蚱蜢

蚱蜢是草丛里的流行歌手。在夏季的时候,人们会经常听到从草丛中传出一声接着一声“唧唧”的叫声,这就是蚱蜢了。蚱蜢的身体细长,头尖,身体的颜色是绿色或黄褐色。有两对翅膀,前翅较长,后翅透明。飞行时,前足和后足摩擦,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

其实,你知道吗,蚱蜢从草丛中传出来的叫声,并不是通过嘴来发出的,而是通过蚱蜢的腿发出来的。在蚱蜢沿着后腿的大关节处,有一排“钉子”,蚱蜢利用这些“钉子”与翅膀的摩擦来发声,这就产生了“唧唧”的声音。这些“鸣叫”声通常是雄蚱蜢为吸引雌性而发出来的。令人奇怪的是,蚱蜢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它的身体下侧。

另外你知道蚱蜢是怎么样来逃离危险吗?奥秘就在蚱蜢长长的后腿和良好的弹跳能力。当蚱蜢遇到危险逃跑的时候,它能够连蹦带飞,一会儿工夫就没了踪迹。另外还有蚱蜢身上的条纹和斑点,有助于外形的伪装,使它难以被发现,这也是它们逃过敌人追踪的一个好办法。

20.自然界的清洁工——蜣螂

蜣螂又称屎壳郎。屎壳郎是自然界的清洁工,没有屎壳郎,世界将充满了动物的粪便。蜣螂分布在南极以外的所有大陆,约有2300种。屎壳郎的身体又短又圆,宽大的额头上长了一排坚硬的角,这个角就是屎壳郎最好的清扫武器了。

屎壳郎的前足非常强大,常用前足来推动粪球;它的前胫部位又扁又宽,可以像拍子一样来拍平或者抹平粪便,最后把它们滚成球状。有些种类的屎壳郎在后两足的部位,有很细的小钩刺,是钩取粪便时使用的。

有时候我们往往能看到两个屎壳郎通力合作的景象。其实是一对屎壳郎夫妻,一个负责在前面拉粪球,一个在后面使劲儿推,这就是典型的“屎壳郎滚粪球”。

屎壳郎的一生,都是以粪便为食的,遇到动物的粪便,就会马上在地上挖一个很深的洞,把粪便滚成球状,把食物都储存在这个大洞里面。另外,屎壳郎也会把幼虫养在粪球当中,把这里当成很好的“育儿室”,同时,这些幼虫也是以粪便为食的。

在澳大利亚苍苍莽莽的草原上,曾经因为大量牲畜的粪便使土地无法“消化”,人们只好跨越重洋,从国外进口屎壳郎来帮忙。

这样过了不久之后,澳大利亚草原又恢复了以往的神采。

第二节 百足能行天下——多足纲

1.天龙蜈蚣(wúgōng)

蜈蚣又名百脚虫、百足虫,是多足类陆生动物,全世界有3000~5000种。其体形构造大致相同,身体分头与躯干两部分,有许多体节,每一个体节具有一对结构相似的步足,末端有爪,适于在山地迅速爬行。蜈蚣都是有毒的,毒性强弱因种类及个体大小而异。蜈蚣头部第一对步足变化成为三角形的颚足,称颚牙,前端尖锐,为钩状,内通毒腺,能分泌毒汁。

蜈蚣的个体大小有很大的悬殊。如分布在南美洲的一种蜈蚣,个体甚小,它的体长仅为0.48厘米,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黑蚂蚁,这是已知蜈蚣中最小的一种。

当蜈蚣受到敌人的威胁时,它们会发射出有毒的烟雾。这种烟雾经过化验证实,原来是一种氰(qīng)化氢的有毒气体。

虽然这种全身有毒的“百足虫”,会使人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是它不仅在医药上能起解毒的作用(主治肿毒瘰疬(luǒlì)和蛇咬伤等病症),而且在印第安人那里,蜈蚣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所以,我们对待蜈蚣也不要一味排斥。

2.世界上最大的蜈蚣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是产在拉丁美洲牙买加的一种热带蜈蚣。这种蜈蚣全身长着180对足,最长的足可达26厘米。扁平长条形的身体,最长的可达1米多。头部是红褐(hè)色。这种热带蜈蚣喜欢生活在山溪潮湿阴暗的岩石洞内,夜间出洞捕食老鼠和壁虎之类的小动物。一旦发现猎物,飞速爬行,以自身扁长的身体将猎物包围,形成一个椭圆形,把猎物围困起来再一点点刺死,然后便可饱餐一顿。

3.生性温和的海蜈蚣

海蜈蚣生长在东南沿海岸浅海上,以穴居为主。主要食物是海藻海草,有时会吃一些小虾小鱼和小型蠕生动物。

海蜈蚣生性胆小温和,而且身体也没有毒更没有攻击性,外表上很像蜈蚣,但海蜈蚣的脚很短,靠这些短脚来蠕动。由于胆小的缘故,海蜈蚣只要一发现有一点点小的动静便缩入洞穴中,海蜈蚣的洞穴往往是一块中性硬土,水分相当充足,洞里很清澈,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一般是垂直90°的。

成年海蜈蚣的体长有近1米多,血液和分泌物都是通红通红的,食道有反毛。在海蜈蚣的种类中,其中有一种海蜈蚣可以食用,味道极为鲜美。

4.千足虫

蜈蚣号称百足虫,但世界上还有一种号称“千足虫”的家伙。

千足虫又称马陆,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全球共有1万多个品种。

马陆的体形呈圆筒形或长扁形,身体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除去第一节无足和第2~4节是每节一对足外,其余每节有两对足,所以号称“千足虫”。

千足虫以群体性活动为主,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枯枝落叶堆中或瓦砾石块下。千足虫行动很缓慢,行走时左右两侧足同时行动,前后足依次前进,呈波浪式运动。

千足虫专吃落叶、腐殖质,可以说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也有少数种类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

也许大家对千足虫了解不多。千足虫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多足的。刚出生的千足虫幼虫只有7节,蜕皮一次增至11节,有7对足;二次蜕皮后增至15节,有15对足;经过几次变态发育后,体节逐渐增多,足也就随之增加,直到成体之后才会有很多的足。

千足虫不会蜇人,也没有毒颚,但照样有自身防御的武器和本领。当它一受触动,就会立即蜷缩成一团,静止不动,或顺势滚到别处,等危险过了才慢慢伸展开来开始爬走。

另外在千足虫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很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靠近,从而也伤害不了它。

虽然千足虫不咬人,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严重的话,皮肤上会出现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所以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千足虫。

但是马陆也可入药,有去除毒痈,消除皮肤红肿之功效。关于马陆的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里的百足之虫指的就是马陆)。

5.香油小偷——蚰蜒(yóuyán)

蚰蜒古时称“草鞋虫”,现在俗称“钱串子”。还有的地方叫“香油虫”。蚰蜒体短而扁,身体的颜色是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15节,每节有很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最长。触角长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喜欢生活在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蚰蜒体长在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扰马上就会逃脱,它们的足很容易脱落,这也是它们如果不小心被捉到的时候,靠脱落足来逃跑的一种好办法。蚰蜒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

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

第三节 巧手织就经纬——蛛形类

1.网罗天下——蜘蛛

在春夏之交,当我们去公园里游玩时,一定会在树林里或灌木丛中发现蜘蛛留下的丝网。蜘蛛就埋伏在附近,等待猎物自投罗网。蜘蛛的种类繁多,分布较广,适应性强,水、陆、空都可以觅到蜘蛛的踪迹,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它们有8条腿,腹部后端有6个吐丝器。

平时蜘蛛织网纺出的丝是白色的,可是在它织储藏卵的卵袋时,却可纺出不同颜色的丝来。

蜘蛛织卵袋时的步骤是:先用些长丝连起树枝和树叶。架子搭好了,从下面开始,逐渐地织成一个1厘米左右深的口袋,再用许多条丝把口袋连在附近的丝上。当蜘蛛开始产卵的时候,许多卵掉进了张开的口袋中。这口袋的容积也好像是预先经过精确计算过的,所产的卵刚刚能装满到袋口,于是蜘蛛又以波浪式移动,在袋口织了一个毡子盖,盖子织好后第一层的网也告一段落。

接着要织第二层了,此时,丝囊吐的丝变成了细软红棕的丝,不再是白色的了,这些细软红棕的丝不断涌出,把中央的卵袋包了起来,蜘蛛用它的后腿把它们拍成一层疏松的绵胎,接着,丝囊又改吐白色的丝。这时要编织厚厚的外层了。在袋颈部的边上,织得最仔细。在织好了包围的坚层后,丝囊就又出现一种深褐色到黑色的丝,做成了漂亮的带子围在袋的外面。工作完成,母蜘蛛就离开这里,静静等待着小蜘蛛的出生。母蜘蛛在每年的8月织卵袋产卵,到了第二年的6月,正好在卵受阳光孵化出的时候,卵袋就自动打开;小蜘蛛们就爬了出来。小蜘蛛从卵袋中爬出来以后,就在树枝上拉出丝来,而当一阵风吹来时,丝就断了,断了头的丝就把蜘蛛一只只地带到地上。

织网是蜘蛛天生的本领。丝是有黏性的,从蜘蛛腹部后端的6个吐丝器中分泌出,吐丝器的外部约有1000多个小孔,每个小孔分泌出一细滴黏液,遇空气就变硬成丝,1000多根细丝并成一根黏性的细丝。蜘蛛首先用后腿从吐丝器抽出丝固定在树枝或树叶四周,有一根特殊的丝在四周围环绕着,丝的中间有一白点,这是由少许的丝组成的。于是,它就从边上拉着一根丝沿已结好的丝走,走到中心。然后拉紧,多余的长度聚到中央的白点那里,再从中心走向边上,重复上面的办法。再在走过去的地方,加上一条辐线。

当它在一边加上了几条辐线后,就到相对的一面去加上几条辐线,以能维持平衡,这正是静力学的原理。蜘蛛所拉的辐线把一个圆圈分成了等份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相等的。在拉好了一个许多半径等份的圆圈后,蜘蛛就从中心向外,绕着圈子盘旋起来,用一根极细的丝在半径上作出一螺旋线,这个从中心开始向外盘旋作出的线只是临时的辅助线,到将来要除去。于是,蜘蛛走到外圈,再从外圈盘旋着走向中心,走时就在内圈放上最后成网的螺旋线,在盘旋着走时,脚就置于丝网和辅助线上,在它走到每个地方的辅助线时,就抓起这些丝,把它们聚成小球,置于各个前面的半径上,所以半径上有了许多小白点。越靠近中心的地方,每圈间的距离就越密,然后就中断了,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2.“巨人”食鸟蛛

鸟儿一向是昆虫的天敌,但是在世界上有一种以飞鸟为食的蜘蛛。食鸟蛛被誉为蜘蛛中的“巨人”,食鸟蛛的大小在5~15厘米之间,就像人类的拳头般大小,当8足外展时体宽可达20多厘米,因捕食鸟类而得名。食鸟蛛头部长有8只眼睛,所以又叫“八眼蜘蛛王”。不过这8只眼睛视力都不好。

食鸟蛛嘴边还生有一对强劲有力的螯牙,好像一把钳子,能自如转动。

螯牙下连毒腺,捕食和遇到对手时毒液能从螯牙的尖端分泌出来。

食鸟蛛是自然界中最巧妙的猎手之一。它有喷丝织网的独特本领,在树枝间编织具有很强黏性的网,一旦食鸟蛛非常喜欢吃的小鸟、青蛙、蜥蜴和其他昆虫落入网中,插翅也难飞了,只有静静地等着蜘蛛来享用了。食鸟蛛一般多在夜间出来活动,白天隐藏在网附近的巢穴或树根间,一有猎物落网,它就迅速爬过来,抓住猎物,分泌毒液将猎物毒死作食物。由于它十分凶悍,人类也得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