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48735100000019

第19章 华人首富:李嘉诚(1)

其诚可嘉,人如其名。他不是凭借巨额财富令人敬仰,是高贵品质让他在华人中德高望重。

姓名:李嘉诚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9日

籍贯:中国广东潮州

产业:长江实业集团等

资产状况:265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11位

在东方之珠,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他拥有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他是全球华人首富,他就是李嘉诚。14岁投身商界,22岁开始创业,奋斗半个多世纪,他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开始,为超越对手而努力,到超越事业巅峰,再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于是,世人送他“超人”的雅号。他的做人艺术,他的做事智慧,都让人津津乐道。

别人自学,我是“抢学”

生意人都很有眼光,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我们都知道,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嘉诚谦虚地回答:“求知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工作多忙,我都坚持学习。白天工作再累,临睡前,我都要翻阅经济类杂志,我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我的判断力由此而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少富豪李嘉诚是这么认为的。他强调勤奋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财富堆积的背后,少不了汗水的汇聚。李嘉诚的勤奋,突出地表现在学习上。14岁那年,他历经了常人少有的坎坷:家道中落、漂泊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本来漂泊异乡、寄人篱下的打工生活已经非常苦了,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李嘉诚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休闲读物。在昏黄的灯光下,他摸索教学,演绎做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的出路。

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当然也不会忽视勤奋的人。有一天,老板需要人帮他写信,刚好工厂文书请病假,老板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老板望着这个未满17岁的小杂役,问道:“你真的懂吗?”李嘉诚说:“我可以试试。”于是他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信寄出去之后,老板的朋友非常欣赏,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来的要好。”这让老板对李嘉诚刮目相看,很快就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提升为货仓管理员。回忆这段往事时,李嘉诚感慨地说:“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未必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

李嘉诚在货仓管理员的位置上并没有待多长时间,便转为走街串巷的推销员。为了省钱,他很少坐车,始终依靠双脚丈量着香港的土地。李嘉诚只要提到这段时光,总是充满自豪地说:“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公司内的推销员一共有7个,都是年龄大过我而且经验丰富的推销员。但由于我勤奋,结果我推销的成绩,是除我之外的第一名的7倍。这样,18岁我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我又被提升为总经理。”难怪后来人们称呼李嘉诚为“超人”,这样的速度和能力,不是超人是什么?

尽管后来李嘉诚已经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完全不需要像当初那样勤奋用功,而他虽然只学过初中英语,却订阅了《当代塑料》等英文塑料专业杂志,不明白的就查辞典,不让自己与世界塑料潮流脱节。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提醒自己骄傲必败,就吸取书本中的智慧,将“长江”作为自己公司的名字,以此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直到老年,李嘉诚自学不辍的习惯依然没有丝毫改变。他说:“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李嘉诚演讲集的书名就叫《知识改变命运》,正是勤奋学习的习惯,使得当年穷困的孩子成为如今的华人首富。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李嘉诚对孩子也丝毫不娇纵。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李嘉诚非常注重这一点,他对儿子绝不娇惯,而是努力培养他们吃苦、拼搏的精神。在两个儿子都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要求他们列席旁听董事会。他说:“带他们到公司开会,目的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教他们明白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对此,夫人显然不太理解,她看孩子一开会就得坐几个小时,非常难受,便劝李嘉诚:“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跟你们学习也不晚。”李嘉诚却对夫人说:“是的,他们年龄小还不懂事,但是我想早一点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学习父辈顽强拼搏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等他们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再教育就迟了。”

两个儿子长大之后,都去美国上大学。李嘉诚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资助,他只支付两人的生活费,至于零花钱则靠自己打工去挣。小儿子李泽楷就曾在高尔夫球场当过球童,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是不无感慨地表示,这份工作锻炼了自己的体力,培养了自己吃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与上流社会打交道,这一切使他终生受益。

李泽钜、李泽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李嘉诚却对他们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我想你们还是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来我公司任职。”两年后,大儿子李泽钜开设的地产开发公司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地产公司,二儿子李泽楷的银行也办得有声有色。至此,李嘉诚认为考验合格,才将兄弟两个招至麾下,委以重任。

杂志上翻出的生意

阅读是李嘉诚的习惯,特别是塑胶行业类的杂志,他一定不肯放过。1957年初的一个晚上,李嘉诚正埋头在灯下阅读新一期的杂志,突然,一个消息让他兴奋起来:意大利某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极大的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追求。而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需要浇水、除草,而且很快会凋谢,这与当时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很不协调。如果大量生产塑胶花,完全可解决以上的问题。

因此,李嘉诚预测塑胶花肯定会在香港流行,这个项目也会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他决定抓住时机,于是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1957年春天,李嘉诚带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对塑胶花制造工艺的好奇心,登上了飞往意大利的班机,他要实地考察。

意大利的春天,阳光明媚,风光宜人,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古色古香的建筑,神态各异的雕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李嘉诚显然不是前来观光的,在他心里,只有塑胶花。刚刚安顿下来,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该公司。他要与时间赛跑,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商海,时间就是机会,时间就是财富。

然而,要想到意大利的工厂获取工艺知识并非易事。李嘉诚心里非常清楚:所有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是非常严格的。如果光明正大地说明来意,就是为购买技术专利而来的,显然很不现实:一方面,长江工厂实力还不雄厚,属于小本经营,根本支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另一方面,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产品做到衰退期的时候,才会舍得将即将被淘汰的技术转让给他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嘉诚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喝些残羹冷炙,根本无法超越对手,这样他肯定不会甘心。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开市场、填补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因此,他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告诉对方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满心欢喜地将李嘉诚带进产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目不暇接,浮想联翩。他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仔细观看,一面不停地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整整“磨蹭”了一天,李嘉诚才购买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至此,他已经胸有成竹,预测到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正等着自己去开拓。后来的事实证明,塑胶花为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回去之后,李嘉诚不仅牢牢占据了香港的塑胶花市场,还开拓并逐步稳固了欧洲市场。趁着这股风靡全球的塑胶花浪潮,李嘉诚又将目光转向北美地区。为此,他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并且设计印刷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香港特区政府的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别投寄出去。

广告投递出去之后,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有意前往香港考察,该公司销售网络遍布美国、加拿大。李嘉诚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进入北美市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知道,按照工厂现有的规模,很难让这么大的经销商满意。于是他决定,在外商到来之前,也就是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塑胶花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效果,否则他抓住这次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就等于零。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一向追求稳健的他,只有尽全力一拼了。

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内,要租到一万平方英尺的厂房,把旧的厂房退掉,把原来的机器设备搬到新厂房;还有新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招聘新工人并且培训上岗,保证工厂在一周后正常运转。这一系列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李嘉诚和他的伙伴们没想那么多,只是忘我地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大堆令人伤脑筋的事情,他和全体员工一起,没日没夜地辛苦奋战了6个昼夜,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大家都无怨无悔。

当外商抵达香港机场的消息传来时,李嘉诚的最后一台机器刚刚调试完毕。外商看完李嘉诚的工厂和产品陈列室以后,感到很吃惊,他认为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可以和欧美同类的大厂家相媲美。而且李嘉诚的产品物美价廉,外商马上决定和他签订每年可以拿到北美洲数百万美元的合同,李嘉诚也因此成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伙伴,这为他进军海外市场架起了一座桥梁。

杂志上的一条消息,竟催生出了上千万的大生意,这是常人发掘不了的。做个有心人,不放过任何细节,是李嘉诚教给我们的又一条生意经。

母亲送他“两袋谷种”

事实上,在生产塑胶花之前,李嘉诚的塑胶厂曾濒临倒闭,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母亲经常用佛家的故事来开导他。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将两袋谷种交给两个弟子:一寂和二寂,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以继承衣钵,做寺里的住持。等到谷子成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甸甸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脸上愁云惨淡。云寂问二寂没有收获的原因,二寂惭愧地回答说,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有发芽。尽管如此,云寂依然把衣钵传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对此,一寂当然非常不满。师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其实谷种都是煮过的。此时,一寂羞愧不已。

李嘉诚从故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诚实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战胜困难的不二法门。第二天,他回到工厂,召集员工开会,承认自己因为经营失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企业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李嘉诚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共渡难关,一起谋求发展,这样,情绪激动的员工基本稳定,士气也不再低落。紧接着,他又逐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在宽限的日子里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按时按量付清。他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巨大危难,因为工厂随时都有可能倒闭,他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渡过难关的方法。

他诚恳的态度使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也由此获得了挽救企业的机会。银行放宽了贷款的偿还期限,但在未偿清债务之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交付货款的期限,但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尽管条件有些苛刻,但是这对于危难中的李嘉诚来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只是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给他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事情的发展态势依然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