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48735100000037

第37章 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迈克尔·戴尔(1)

“摒弃存货、倾听顾客需求、坚持直销”的三大黄金法则,让他成为《财富》五百强企业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

姓名:迈克尔·戴尔

出生日期:1965年2月23日

籍贯:美国

产业:戴尔公司

资产状况:164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40位

1983年,18岁的得克萨斯大学新生迈克尔·戴尔开着新买的白色宝马车去学校报到,在车的后座上摆着三部个人电脑。1984年,19岁的戴尔决定退学,并创建了自己的戴尔电脑公司。1987年10月,23岁的戴尔依靠他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嗅觉,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大量买进高盛的股票,第二年他便获利1800万美元。今天,戴尔公司的年营业额超过190亿美元,每天通过网络售出价值逾1200万美元的电脑系统。戴尔的业务仍在不断扩展。

迈出第一步

1973年,迈克尔·戴尔已经8岁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让他过得非常惬意,同时也有太多的好奇和幻想让他非常疑惑。他迫切地想去了解其中的奥秘,愿意亲自去尝试。也许在成年人看来,他的某些“壮举”显得有些幼稚,甚至可笑。

有一次,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广告:经过某种特殊的考试,可以缩短读书的时间,减轻小学生的痛苦,在读小学时就可以拿到高中毕业文凭。这个消息太有诱惑力了,年幼的戴尔读完之后马上兴奋地拿起电话,申请这项考试,他满怀期待地想尽快解决自己的文凭问题,直接进入大学,快速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结果不言而喻,戴尔被欺骗了,他这种一步登天的想法很快就成为伙伴们的笑料。不过,戴尔这种想直接达到目的、快速实现梦想的思维方式,却对他日后的商业理念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当时的伙伴无法用远见来预料的。

4年之后,戴尔12岁了,他的一位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成为促使他小时候的财富梦想萌芽的人。戴尔经常去这位朋友家玩,小伙伴的父亲对集邮非常痴迷,受其影响,两个小孩子都迷上了集邮。为了积蓄更多钱来买邮票,戴尔还利用业余时间去离家不远的中国餐厅洗碗,尽管又脏又累,却能挣得小笔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花很多时间去关注与邮票相关的信息,而且这一习惯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戴尔的商业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很快就注意到邮票价格正在迅速上涨,此时,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对集邮十分感兴趣的人了,他已经注意到了邮票中蕴藏的无限商机,这些都是从身为股票经纪人的妈妈那里耳濡目染的。没错,他看到了集邮市场中的致富机会,这比在中国餐馆做苦力轻松得多。他跃跃欲试,有些迫不及待了。

说到迈克尔·戴尔的商业天赋,不能不提到他的生长环境。他出生在一个有着较浓商业气氛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牙医,母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大。20世纪70年代,在戴尔家的餐桌上,总是围绕着经济变化不断更新谈论的主题: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联邦储备局总裁的决定对经济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石油危机、货币贬值、应该投资哪些公司、该买或该卖哪些股票。这些听起来像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戴尔从小就耳濡目染。

那时,戴尔所处的美国休斯敦市正处于繁荣期,经济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因此收藏品市场也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国有句古话是“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邮票在繁荣的经济环境下也会有惊人的价值。当然,身处美国的戴尔在小时候没有听过这句话,但是他敏锐的嗅觉依然察觉到邮票价值正在不断地攀升的事实。这位生长在被经济话题和商业投资气息包围的家庭里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能感知到这个机会。此时,他的勇于尝试的性格发挥了作用,他决定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准确判断。

收集邮票,就要从很多散户手中寻找机会。但是,这样一个年幼的孩子,谁会相信戴尔有足够的钱来达成这项交易,并且如果卖得太便宜,岂不是在做赔本生意?况且当时散户太多,难以逐个寻找并且确保成交。在冥思苦想中,戴尔回忆起,他曾经和朋友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入一些邮票。依靠直觉,他判断出拍卖人肯定能从中赚得一笔不错的费用。于是,一个模糊的念头在他头脑中逐渐明晰起来:与其花钱去收购邮票,还不如自己弄个拍卖会,这样不仅省事,而且省钱。最关键的是,这一定非常有趣,既可以赚取可观的拍卖佣金,还能了解更多的集邮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从此,戴尔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在生意上的冒险。因为从拍卖会上买邮票比较贵,为了省钱,他就从身边的人那里寻找机会,比如亲戚、朋友、老师、邻居等,让他们把邮票委托给自己。接着,他开始在专业刊物《林氏邮票杂志》上刊登“戴尔集邮社”的广告,并且亲自制作出12页精美的邮票目录,寄给一些有交易意向的客户。

几天之后,戴尔的广告为他带来了好几份订单,兴奋的他变得更加自信起来。他开始向更多的朋友收集他们手中的零散邮票,并且不断地更新广告上的内容,在目录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精美邮票。通过将近三个月的努力,令所有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戴尔净赚了2000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人们从此对戴尔刮目相看。

这是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财富带来的惊喜收获,通过省去中间人,他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他同时还意识到,如果有了一个新的创意,就马上行动,坚决执行。少年时就尝试到了直接销售的甜头,这使迈克尔·戴尔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始终坚信这一模式,并且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16岁创建直销模式

如果说迈克尔·戴尔12岁买卖邮票的经商初体验,只是让他感受了“直接接触”的一些甜头,那么真正对直销这种销售模式较为深入地了解和系统的应用,应该是在他16岁那年。

那年夏天,戴尔找到了一份工作,主要是负责争取《休斯敦邮报》的订户。报社交给业务人员一份名单,上面写着由电话公司提供的用户信息,让他们按照信息向顾客打电话推销报纸。这种随机抽样的新方式让戴尔感到非常吃惊,他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这样来寻找新的交易机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开始了报纸业务员的工作。

再难的工作到戴尔面前,也许都会变得不再困难,因为他有一样法宝:勤奋努力。刚开始时,汗水浇灌的业绩之花开出了蓓蕾,他的表现还可以。不过,离他想要达到的花团锦簇的目标似乎还比较遥远。在工作中,他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通过与客户的不断接触,戴尔从他们的谈话与回馈中发现了新的机会。他逐渐明白,基本上愿意订阅邮报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刚结过婚的人,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人。发现新大陆的戴尔马上又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那些刚办好房屋贷款,或刚结过婚的人呢?”

这个头疼的问题让他烦恼了很久。通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之后,戴尔终于理清了一些头绪:“那些要结婚的情侣们,都必须到地方法院申请结婚证书,然后还得提供地址,这样法院可以把结婚证寄到他们手里。”在休斯敦所在的得克萨斯州,这项资料是公开的,因此他就劝说几个高中的好朋友一起前往休斯敦地区16个县市的地方法院了解情况,搜集新婚或即将结婚者的姓名和家庭地址。通过三番五次的咨询,幸运的年轻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些人的资料,一筹莫展的戴尔开始活跃,为后面的战斗摩拳擦掌了。

除了结婚者的信息,戴尔还发现了一个新情况:有些房地产公司会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按照贷款额度对这份名单进行次序排列,因此,要找到那些贷款额度较高的人变得不再困难。因为贷款额度高的人消费能力相应也比较强,戴尔将他们定位为高潜力顾客群,他们阅读邮报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将目标锁定之后,戴尔就根据房地产公司提供的信息,给他们每人寄了一封信。除了姓名不同,内容基本一致,都是需要订阅的报纸的资料。

有了这两方面的开拓渠道,戴尔在暑假赚取收入显得不再艰难。随后的结果不言自明,他的确收获了比8岁时更多的财富。暑期结束回归校园后,教历史和经济学的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报税资料。戴尔依售报纸的销售量,算出那一年的收入是18000美元。刚开始老师误以为是这小子粗心弄错了小数点的位置,没太在意,还好心地给他“纠正”过来。没想到戴尔却很固执,非要改回去,并且将这笔收入的来龙去脉讲得非常清楚。听完戴尔的讲解,老师目瞪口呆,她想不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上中学的孩子一个假期所得,比自己整年的付出获取的收入还高出许多!

然而,戴尔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他显然还对暑假的赚钱经历念念不忘。在这段富有挑战和充满乐趣的日子里,他不仅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而且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只是这一切太短暂,他必须重新返回校园。意犹未尽的戴尔显然很不甘心,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开展他的业务,尽管学业受到影响,可是订户数量却不断攀升。谁说追逐财富不是人生的学习过程?

这次订报业务的实践,不仅让戴尔积蓄了到计算机行业中去淘金的资本,也启发了他创造出“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直销模式。依照这种模式,他的销售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逐渐增加了在计算机市场的占有份额,造就新的创富神话。当然,这是后话。

邂逅个人电脑

以戴尔的名字命名的戴尔电脑公司似乎让读者更感兴趣。为什么叫戴尔?个人电脑是怎么发明的呢?他是怎样步入IT领域的?

其实财富的诞生,往往都是偶然的。用戴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接触个人电脑只是一次“邂逅”,并不像人们猜测的那么传神、那么不着边际。

事情还得追溯到戴尔小的时候。进入中学之后,他被编入了数学实验班,还参加了“数字概念社”,社团里的每位成员都能用心算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并且经常参加数学竞赛。给他们上课的是一位名叫达比的数学老师,他在学校设置了第一台电传打字终端机。学生放学之后,可以选择自己留下来,亲手操作这台古怪却又神奇的机器,输入方程式等各种疑难数学题目,“怪兽”便会快速准确地提供你想要的解答。当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看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但在当时,它却给戴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戴尔评价说:“这是我看过的最神奇的事物。”

好奇的心理又开始在戴尔内心泛起波澜。从此之后,他开始整天在一家名叫“无线电屋”的电器专卖店里徘徊,不仅如此,他还提前体验,在店里玩起电脑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拥有欲,戴尔也不例外,他购买电脑的想法与日俱增。他开始自己存钱,打算买电脑。当时,乔布斯的苹果刚刚面市,并且迅速成为备受美国人欢迎的个人电脑。戴尔对苹果二号情有独钟,称其为“最棒的电脑”。当时的电脑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它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当时的电脑每个电路都安装在特定的晶片上,用户可以轻易打开电脑主机外壳,了解电脑的运作方式。

邮票交易赚得的2000美元,就是戴尔拥有第一台电脑的敲门砖。当父亲将新买的电脑搬到戴尔房间的时候,他的激动让整个房间弥漫着幸福的味道。但是,好奇心又开始作祟,在与激动的较量中占据上风,戴尔在满心欢喜了几分钟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新电脑动“手术”。说干就干,他很快拆开电脑,试图弄清楚它的奥妙之处究竟在哪里。

由于捣鼓的动静太大,以致惊动了父母。看到眼前被戴尔肢解的苹果电脑,父母气得暴跳如雷。当时苹果电脑可是稀罕之物,售价昂贵,没想到这个败家子居然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让集邮换回的血汗付诸东流。显然,父母一定以为儿子把电脑毁坏了。见此情景,戴尔连忙解释道:“我只不过是想拆开看看,它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听到这话,父母不再发问,甚至“多云转晴”。他们了解儿子,也相信儿子能在兴趣中发现新的秘密,这个秘密不仅是电脑的运作原理,更有可能是新的商业机会。

有了小时候对电脑拆解的经验,戴尔对这东西了如指掌。1981年,IBM推出了全新的个人电脑(PC),戴尔马上把注意力从苹果电脑转移到个人电脑。为了尽量收集有关个人电脑的知识,他又购买了所有可以加强各项功能的配备,例如更多的内存、磁盘驱动器、更大的显示器以及更快的数据机等。戴尔开始尝试改装个人电脑,然后卖掉,从中获取利润,紧接着再改装另一台电脑。熟练之后,他开始向批发商购买大量零件,以降低成本。

堆积如山的零件把戴尔的房间弄得像个修理厂。对此情景,母亲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发出慨叹:“老天,他把这玩意弄坏,居然还能卖到更高的价钱!”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82年6月,终于出现了重大改变。当时,全美电脑大型展览在位于休斯敦的阿斯特丹馆举行。有一个星期,戴尔似乎从学校消失了,他没有去上课,而是跑到展览馆去参观。眼前的情景让他有些眼花缭乱,他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