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48735100000042

第42章 金融天才:索罗斯(3)

在全世界的经济活动中,英镑一直作为主要货币在市场流通,在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英格兰银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必然成为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说方言将挑战或者觊觎这个庞然大物的话,肯定会被旁人嘲笑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力”。

当然,凡事无绝对。有一个人总是静静地坐在角落,细心地观察世界局势的变化,认真地分析,深入地研究。一旦机会到来,他不管对手是谁,困难有多大,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不会放过。这个人,就是刚刚在华尔街惨败的索罗斯。

1989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的声音传遍世界,当人们都在高调预测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时,索罗斯却冷静地发现,由于新德国要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处的经济难关,这种状况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0年,英国宣布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索罗斯见解独到,他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相互约束,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来干预市场。而这一切,都以德国马克为核心。

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因此必须以极高的代价来维持高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这样一来,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到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英镑、意大利里拉这样的货币价值被明显高估,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与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能力受到置疑。索罗斯非常怀疑这一点,他认为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漏洞发起猛烈进攻。这样,后续的力量跟随着也会蜂拥而至,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为止。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虽然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反复申明将信守英国会在欧洲汇率体系下维持英镑价值的政策,但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准备在阻击英镑的“战役”中狂捞一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而且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因此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

此后,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汇率从2.9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2.7780这个下限,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出现时果断出击。

随着状况不断恶化,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上万亿英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显然不够。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他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的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变化通常会对该国的股市产生巨大影响,又立即卖掉巨额的德国股票,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当然,如果仅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政府较量,后者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但是,全世界众多投机者和投资机构的进入使得双方力量悬殊,英国政府的一系列努力将宣告失败。

1992年9月13日,危机终于爆发。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仍不容乐观。这个消息让索罗斯对他的预测深信不疑:许多成员国最终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因为他们不会允许通过该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

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然此前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也即将成为事实。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被德国政府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得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英格兰银行甚至在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使得利率高达15%。但是收效不大,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守住2.778的最低限。在这场殊死较量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却依然逃脱不了惨败的结局,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1992年9月15日,英国人不会忘记这一天——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人们将其称为“黑色星期三”,将这次惨败视为噩梦。

此后,本不稳固的同盟发生连锁反应,不攻自破,意大利和西班牙先后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两国货币也开始大幅度贬值。

那边惨淡收场,这边喜气洋洋。在这场空前绝后的大决战中,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他个人净赚6.5亿美元,因而荣登《金融世界》杂志的华尔街收入排名榜的榜首。索罗斯因为在这场袭击英镑的行动中表现突出,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实力就有多强。索罗斯的梦想远未结束,他的舞台也将继续拓展,精彩好戏会不断上演。

到泰国,战泰拳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济衰退的迷雾中寻找出路的时候,东南亚各国却出现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繁荣的经济景象让各国决心加快步伐,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希望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让全球瞩目。

但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依旧会有刺骨的寒风吹过。欣欣向荣的东南亚各国在飞速前进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不是基于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而是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如果此时放宽金融管制,无异于沙滩上起高楼,基础还不扎实,就将各国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投机者的疯狂冲击。此外,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之后,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等行业,高估了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需求,存在许多泡沫,经济危险系数也在不断增加。

早在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就曾预言:在东南亚,各国货币正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尤其是泰国,危险因素更多,更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发生金融动荡。只是在当时乐观的经济环境中,戈尔茨坦的预言并未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他们仍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神话当中。

东南亚各国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几年前在英格兰银行身上取得的胜利似乎还让他意犹未尽。他在耐心地寻觅机会,突破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防线。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条看似程式化的消息让索罗斯暗自惊喜,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更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于是,索罗斯决定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这一举措导致了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