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5月8日,这座火山从50多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大量气体和火山灰猛烈喷发出来,形成股股黑烟,滚烫的熔岩伴随着火焰沿水平方向飞出。这次喷发被认为是20世纪最致命的火山灾难,夺去了3万人的生命。炽热的有毒气云和火山熔浆将圣皮埃尔整座城市湮没,在全市2.8万居民中只有两个人躲过了这场浩劫。培雷火山喷发的烟柱持续了11天之久。停泊在附近港口的船只也大多葬身火海。培雷火山的喷火口前,逐渐长出了一块尖削的岩石,高达375米,成了一座天然的纪念碑。
4.地下博物馆的建造者——维苏威火山
提起维苏威火山,相信知道它大名的人一定不少。它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最着名的火山之一,位于那不勒斯市东南,海拔高度达1281米。
维苏威火山在历史上多次喷发,最为着名的一次是公元79年的大规模喷发,灼热的火山碎屑流毁灭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2万人口的庞贝古城,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把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挖掘出来,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完好地保存着。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庞贝古城至今仍是意大利着名的游览圣地。
从高空俯瞰维苏威火山的全貌,那是一个漂亮的近圆形的火山口,是公元79年那次大喷发形成的。维苏威火山并不太高,走在火山渣上面脚底下还发出沙沙的声音。由于维苏威火山一直很活跃,因此后期形成的新火山上植被一直没有长出,看起来有点秃;而早期喷发形成的位于新火山外围的苏玛山,已有了稀疏的树木。火山口边缘有铁栏杆围着,可以防止游人发生意外。站在火山口边缘上可以看清整个火山口的情况,火口深约100多米,由黄、红褐色的固结熔岩和火山渣组成。从熔岩和火山灰的堆积情况还可看出维苏威火山经历了多次喷发,熔岩和火山灰经常交替出现。尽管自1944年以来维苏威火山没再出现喷发活动,但平时维苏威火山仍不时地有喷气现象,说明火山并未“死去”,只是“猛虎未醒”。
第三节奇伟瑰丽──小憩名山
1.赤道雪冠——乞力马扎罗山
非洲大陆上的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高峰:主峰基博峰,海拔高达5950米,是非洲的最高峰,被称为“非洲之巅”;另一个叫马文济峰,隔着一条长达11千米的马鞍形的山脊同主峰相连。坦桑尼亚独立后,基博峰已改名为“乌呼鲁峰”了。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那里终年气候炎热,然而,在乌呼鲁峰顶部的火山口岩层上竟然覆盖着80米厚的冰层。峰顶经常云雾缭绕,好像罩上了一层面纱,只有在黄昏时刻偶尔云消雾散。这时,即使在200千米以外的地方,也能看见被太阳照得五彩缤纷的雪冠。乞力马扎罗山,也就是“明亮美丽的山”的意思。可是许多人在没有看到这种赤道奇景之前,都不相信它的存在。古希腊人托勒密在2000多年前绘制的地图上标上了这座火山,可是它曾一度被不明真相的欧洲人抹去了,闹了个笑话。
乞力马扎罗山山顶上是一片晶莹的冰雪世界,而山下的广阔土地上却是热带草原景色。这里绿草如茵,树木苍翠,斑马和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游。从北坡山脚往山上走去,在海拔1700米~1800米的山麓地带,可以看到咖啡园和香蕉园。再向上走,就是莽莽热带丛林。
通过高山草地,再往上则是一片荒漠了。乞力马扎罗山是一个死火山,山顶上还有火山口,从飞机上往下望去,就如同一个硕大的玉盆一样,盆底下面还有缕缕青烟冒出。
2.世界最厚之地——钦博拉索峰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人们也许就认为它的顶峰也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个特殊的点位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
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测定,地球既不是标准的球形,也不是标准的椭圆球形,而是一个南大、北小、中间鼓的“梨形”,如果从地心算起,赤道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要厚一点。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的顶峰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钦博拉索山是一座圆锥形的死火山,海拔6272米,由于距离赤道近,顶峰距地心的厚度为6384.10千米;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的距离仅为6381.95千米,比钦博拉索山少2.05千米。
1802年,德国着名地理学家洪德堡在厄瓜多尔考察,曾经登到距离顶峰海拔差只有150米的高度。他被这座壮丽的雪山震撼了。
在洪德堡看来,钦博拉索山是一座“世界上最巍峨的山峰”。当然,以现代的衡量标准,海拔6272米的钦博拉索山还算不上极高的雪山,然而以它距离地心最远的特殊性,足以使它位列世界最着名的雪山之列。1880年英国登山运动员E·怀伯尔首次登上峰顶。这里是厄瓜多尔中部的高原地区,当地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主要有羊、奶牛、谷物、马铃薯、水果和纤维植物等。
3.袖珍国所在地——蒂塔诺山
一提到“袖珍国家”圣马力诺,人们马上会想到意大利。也许圣马力诺是欧洲最古老的独立国家,位于亚平宁半岛的中部。它为意大利国土所环绕,靠近亚得里亚海。实际上圣马力诺大部分国土是陡峭的蒂塔诺山。
蒂塔诺山有3座较高的山峰,即人们传说的圣徒马力诺手中所托的3座山峰——卡罗、切斯塔和蒙塔莱。这3座山峰巍峨挺立,迎着阳光,俨然是3位披挂紫袍金带、威武不屈的将军,守卫着这一方沃土。每座山峰上都建有一个城堡,这自然成了圣马力诺的天然屏障。圣马力诺的首都就是依山而建的。在山坡上有几座古老的城堡,一座是建于13世纪的圣马力诺大教堂,这座教堂在14世纪得到重新修复;另一座是建于19世纪的新古典派大教堂,即彼得大教堂,它是建立在一个早期教堂的废墟上。
圣马力诺市的彼得大教堂非常有名,它是由着名建筑师安东尼奥·塞拉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大教堂的建筑式样属于新古典派,以哥多林式圆柱为主体的门廊,前面有宽大的台阶,十分雄伟壮观。
门廊顶部的楣墙上刻有铭文,还雕了些小花、小动物和《圣经》里的人物,走上前仔细揣摩,其精工细作真是令人惊叹。教堂的屋顶上有高高耸立的尖塔,玲珑剔透,颇有凌云之势。基督徒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将顺着尖塔十分容易地到达天堂。
蒂塔诺山上还有不少古迹,山顶上的许多古堡多为中世纪的建筑,十分雄伟壮观。这些古堡曾经是圣马力诺人民用来抗击外来侵略、保卫自己家园的堡垒。现在,每年许多旅游者纷纷来圣马力诺观光旅游,旅游业已成为这个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4.德国的地狱谷——黑林山
黑林山是德国的名山,位于斯图加特市的西郊。它的海拔一般在500米~1000米之间,山脉南北绵延160千米、东西横贯15千米~40千米。它还与佛日山形成了一条景色极为壮观的峡谷,莱茵河缓缓从谷底流过,清澈透明的河水犹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镶嵌于两山之间,哗哗的流水声仿佛一曲清脆悦耳的小提琴协奏曲,悠扬地传遍了整个山谷。
黑林山的最高山脉费尔堡,高约1500米。
从整体来看,黑林山并不连续,海拔高度从南向北逐渐地降低,东部和北部山势比较平缓,山峰由陡峭逐渐变得浑圆、平坦;而西部山势十分陡峭,丛林之间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很难攀登。黑林山之名的来源与山上茂密的森林密切相关。这里古树参天,张开的树冠犹如一把把大绿伞堆到了一起,遮天蔽日,不见一丝光线。林中非常昏暗,黑洞洞一片,而且沟壑纵横,山石混杂其间,一般少有人至。于是,一个个有关黑林山神秘而又恐怖的故事诞生了。或许众多的格林童话都与黑林山有关吧。
黑林山有许多天然的牧场,牧场上绿草萋萋,犹如一个个绿地毯嵌在绿树与群山之间。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进步,黑林山区也变得逐渐热闹起来了,这里也就成了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喜爱的旅游胜地。山上各种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政府不仅兴建了豪华的宾馆和娱乐中心,而且当地居民还修建了一个个小餐馆。山区里的巴登城成为富翁巨贾、名流贵族消遣游玩的乐园。巴登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城,它的四周为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恬静美丽。
黑林山区的木雕业也非常发达,是这一地区的传统工艺,颇具民族特色。木雕工人们利用黑林山区独特的森林资源,雕刻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工具及乐器。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杜鹃报时钟,每每到了整时,你就会听到清脆悦耳的杜鹃鸣叫声悠悠传来,优美动听,十分惬意。黑林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人们往往把游览黑林山作为度假的首选目标之一。
5.天然疗养院——喀尔巴阡山
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向东延伸部分,它位于欧洲中部,全长达1500千米;起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谷,经波兰、俄罗斯边境到罗马尼亚西南多瑙河畔的铁门,形成了一个半环形,横卧欧洲大地。
喀尔巴阡山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前期构成的褶皱山脉,后来经历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此处山地不断地上升,山势浑圆,断层作用非常剧烈,形成了极为显着的块状地形。
喀尔巴阡山脉最有名的就要数矿泉了。山区的矿泉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因此一些国家把发展矿泉疗养作为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
罗马尼亚有160多个矿泉疗养站,许多地区建立了现代化的疗养基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南喀尔巴阡西端的切尔纳河谷有一座罗马尼亚最古老的疗养旅游胜地海尔库拉内矿泉,这里气候宜人,绿树成荫,景色优美,到处可见淡淡的泉水。
海尔库拉内的泉水温度一般在45℃~50℃,水中含有硫、盐、钙等矿物质,可以治疗关节炎、皮肤病、妇女病、胃病等。海尔库拉内设有许多医疗点,大都采用了现代化医疗设备。虽然海尔库拉内只有4000人,但每年至少要接待6万多名国外游客。
还有一处比较着名的矿泉区——西纳亚。在西喀尔巴阡山区还有许多博物馆,其中比较着名的就是建在山峰高处的多夫塔纳监狱博物馆。这里原来是一座古城堡,1894年建成了监狱,曾经监禁过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和革命志士,后来监狱改成了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当年行刑时用过的刑具,有重达七千克的手铐、十多千克的脚镣,狱卒拷打犯人的大木棒和橡皮棍等。周恩来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时曾参观过这里的博物馆,并为博物馆题了词。
喀尔巴阡山简直是动植物的大家庭,这里有山毛榉、云杉、冷杉等各类植物,熊、狼、猞猁等各种动物游荡其间。这里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金、银、铜铁等。
6.总统山——拉什莫尔山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黑山地区的拉什莫尔恰恰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意蕴,散发着一股令人神往的自然气息。拉什莫尔山海拔仅1800多米,但它却因刻有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区别于“二战”时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4位总统的头部巨型雕像而闻名于世。雕像的面孔高18米,鼻子长6米,比埃及狮身人面像的面部还要大一倍。4个雕像仿佛从山中长出来似的,山即是像,山以像名;像即是山,像以山存。不仅如此,雕像还与周围的湖光山色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每年大约200万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到此领略巨像的风采。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用雕像写成的历史,而且是一部可供人们阅读的历史。他们集中展现了美利坚共和国成长的历程,把4位总统的丰功伟绩深深地刻在每个美国人的内心深处、历史的深处。
这组群体雕像既突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又巧妙地将他们融合到一个统一的构图中。如果按年代顺序排列的话,老罗斯福应该排在林肯的后面,但出于整体艺术效果的考虑,把老罗斯福放在林肯的前面更能形成鲜明的对比。4座雕像虽然不聚向同一个焦点,但是他们都眺望着远方,仿佛他们在思索着什么,也引起游客的深深思考。
而且他们排列在同一高度上,左边3座雕像,颈以下的横线是连贯的,隐去了3个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加强了雕像之间艺术意蕴的联系。
在石像的雕刻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在爆炸前经过精心计算,爆炸后的岩石较成品只差2.5厘米,足见其定向爆破技术的精湛。或许由于这个原因,有人称这组雕像是由炸药炸出来的,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为了表达对4位总统的敬爱之情,也为了防止雕像受到损害,拉什莫尔山禁止游客攀登。我们可以登上山脚下的观望台一睹诸位总统雕像的丰采。每年6~9月间,为了让游客能在夜间欣赏到这一艺术巨作,这里还精心设计了照明设备。在灯光下观赏雕像,自然别有一番情趣,能够领略到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