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自然界的状态:自然环境
48753700000003

第3章 你在他乡还好吗——环境学习篇(3)

2.“海市蜃楼”的成因

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蜃景是沙漠中常见的奇特景观,但只是如同梦幻般的境景。那么神秘的蜃景从何而来呢?真的是蛟龙吐气所致吗?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认为这是海中的蛟龙吐气而形成,所以得名。

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亲自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还屡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古人的对自然界认识不够全面,且思想落后,故有神鬼之谈。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

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就拿下蜃的形成来说吧。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

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

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出现折射现象。经过光的折射和漫散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其原理同下蜃或沙漠蜃景一样。

海市蜃楼实质上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根据物理学中光学原理,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也就是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对光线折射而产生的。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都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3.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神秘的厄尔尼诺吧!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一年中发生在赤道表面的热力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就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后来,在科学上厄尔尼诺一词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连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燥炎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日渐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到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的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而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实施了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耦合等科研活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认识和监测显得极为重要。

在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认识过程中,有科学家提出,海底火山爆发造成厄尔尼诺暖流。也有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即惯性效应使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此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平洋海温长期持续偏高,时起时伏的厄尔尼诺现象伴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异常,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巨灾频发。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加快、加剧的趋势。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当然,要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作用还需大量科学佐证。但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如此,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加快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

人类最终彻底走出“厄尔尼诺”怪圈,也许就取决于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科学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na”的译称。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它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4.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

中国也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广的国家之一。沙漠大多分布于西北地区,其中以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最为着名,拥有罕见的沙漠自然景观。中国沙漠的漠上风情,有更为迷人的壮观,像沙子一样绵延无垠。

中国沙漠除了普通沙漠的特征外,还拥有自然独特的景观地貌和环境。

(1)巴丹吉林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它以奇特的造型和高陡而着称。沙壑、沙峭、沙峰随处可见,气势颇为壮观。沙漠中分布大小湖泊113处,而每一个湖泊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湖边四周的沙山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奇特造型。沙山坡度大,爬上沙顶顺坡向下滑行,就可以滑入湖水之中,并能听到沙山发出的飞机轰鸣般的声响。

(2)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西部一片浩瀚、干燥的沙质荒地。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该沙漠面积相当于新西兰。当地人一向知道它是一个危险的地区。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就是“进去了就别想出来”。

和田河和克里雅河,两岸黄沙、胡杨、红柳、罗布麻、芦苇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称为沙漠中的“绿宝石”。而沙漠腹地中的胡杨,因干旱得不到生命之水,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千百年的风吹沙割,铸成了胡杨各种奇特的造型,并且一直不肯倒下它骄傲的身躯。胡杨可谓“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沙漠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为阻挡沙漠的不断延伸,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直到它生命的结束。胡杨林中还生存着野猪、黄羊、野兔、沙狐等野生动物。

大漠自然景观神秘莫测,能给你留下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