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1.恐龙是何时出现的?
(1)恐龙出现的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中期,然而一直到了三叠纪末,恐龙才成为陆地上最常见、最大的动物。
我们知道,恐龙是最早的肉食性动物,在它们中间也有一部分个头儿还不比卷毛狗大。然而,它们与以前的所有动物相比是不同的,包括它们的爬行类祖先。恐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的踝关节和髋部使四肢在行走时直接位于身体之下。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陆生动物比起来,即使最早的恐龙也属快速奔跑的动物。在2000万年后的三叠纪末,又出现了植食性恐龙,它们的体长接近9米。
恐龙的脚趾紧紧并在一起,是一只窄窄的,只能前后运动的脚。这就决定了恐龙只能脚尖着地行走。如果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或跳芭蕾舞的时候,步态就像一只恐龙。
这种肉食性恐龙生活于2.28亿年前,它们生活的茂密森林如今是阿根廷西北部的沙漠。
(2)大话恐龙的灭绝
也许会有很多人问:“恐龙,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是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灭亡。对此,科学家们也一直争论不休。
于是,出现了种种猜想:
有人说,那个时候,地球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在平地上出现了许多高山,沼泽日渐减少,气候也不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难以适应如此干冷的空气,而且在冬天的时候,恐龙没有赖以生存的食物,只好走上绝路。
有人说,超新星爆发,使得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然后又降得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恐龙难以生存,就走向灭绝了。
也有人说,由于恐龙进食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而这些花中带有很多毒素,恐龙食量又大,导致中毒而亡,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更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恐龙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吃的太多而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了大量的甲烷气体。时间久了,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的气候。
还有人说,是外星人来到地球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认为恐龙肉特别好吃。而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了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
如此看来,恐龙灭绝之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然而,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千米的一颗小行星。
如此之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千米。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一些发现,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千米到300千米之间。直到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于是,科学家们便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
某一天,恐龙们正在地球乐园中自由自在地吃喝玩乐,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大小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千米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汽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了高达5千米的海啸,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与此同时,地球板块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爆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以上的猜想不论是真是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作为研究的对象,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底可以解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这一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哪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
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高级的生物,地球日渐美好。
2.恐龙的分类
(1)蜥脚类
这种类型的恐龙,是陆地上最大的恐龙。它们身躯庞大,四肢强健,脚趾上长着和爬行动物一样的爪子,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头很小,长有匙形牙齿,以植物为食。典型的有妖龙、圆顶龙、后凹尾龙、腕龙、马门溪龙、梁龙等,大多数生存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代。
(2)兽脚类
只要是肉食性恐龙,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走路的时候,用强健有力的后腿。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兽脚类恐龙都长着三个向前的脚趾和一个向后弯曲的第四趾。而且上肢普遍短小,上下肢上都长有利爪,除了鸟龙外,都长有锋利的牙齿。这一类型的恐龙典型的有:角齿龙、似鸟龙、霸王龙、腔骨龙、异龙、恐爪龙等,它们存在于整个恐龙时代。
(3)鸟脚类
此类恐龙用强壮的后肢行走,以植物为食,它们中大部分前颚没有牙齿,牙齿都长在后部。
这一类恐龙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以异齿龙、副龙节龙、棱齿龙、禽龙、豪勇龙、鸭龙为代表,存活于整个恐龙时代。
(4)角龙类
大多数的角龙在眼睛上方都长着尖角和巨大的颈盾。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共性——长有鹦鹉一样的嘴,这将更有利于它们咬断粗壮的树枝。因为这类恐龙以植物为食,分布于北美洲和亚洲。三角龙、五角龙、鹦鹉嘴龙、戟龙、刺甲龙、原角龙等都是角龙类的代表,它们存在于白垩纪。
(5)剑龙类
剑龙的外形特点是:脑袋小身子大,用四足行走,背部长有两列骨质甲板,尾部长有粗壮的利刺,过着群居生活,以蕨类和其他灌木植物为食。华阳龙、巨刺龙、乌尔禾龙、皇家龙、沱江龙等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大多数都生存活在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
(6)甲龙类
此类恐龙在背部长有厚甲,用四肢行走,以植物为食。
甲龙又分为结节龙科和甲龙科两种。甲龙科在其尾部长有巨大的尾锤,是用于自卫的。森林龙、结节龙、板甲龙、丽龙、阔龙、头甲龙等都属于甲龙类。它们存在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晚期。
(7)肿头类
肿头类恐龙,头骨很厚并以其作为武器,用后肢走路,以植物为食。
典型代表有:肿头龙、平头龙、剑角龙等。大约存在于白垩纪晚期。
3.电影明星——恐龙
事实上,恐龙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8亿年。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在距现在6.5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由于那个时候,人类的祖先都还未诞生,我们根本无从知道活着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今天,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大致地描述一番恐龙的模样,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书和图片,甚至还有许多电影,把各种恐龙当主角甚至是明星。究其关键原因,那就是发现了恐龙的化石。
那么,谁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人呢?根据公认的记录,有一位英国乡村的医生太太于18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这位医生是一位业余的化石收藏家,名字叫蒙泰尔。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和同事们研究一番,结果推测这是一种巨大蜥蜴的牙齿化石。在1877~1878年,在美国和欧洲的比利时,都有关于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尤其在比利时的一处煤矿坑中,发现了一副完整的禽龙化石,引起了一时轰动。这样一来,各地的科学家纷纷投入到挖掘恐龙化石的行列。
恐龙死后,它们的骨骼却逐渐被泥沙覆盖保存了下来,亿万年以后,形成了化石。由于地壳运动,最后露出地表。
这些化石经过专家的鉴定、分析、归类,按照动物学的法则重新将骨骼化石拼凑起来。做这些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难找到一副完整的骨骼化石,如果找不到缺少的那部分,就会按照原理模拟再造一块,全部组合以后,在复原的骨架上加上肌肉和皮肤。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对大自然生态彻底认知的艺术家。他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为恐龙加上皮肤的颜色,画好复原图,然后用不同的材料,使拼凑好的恐龙骨架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恐龙。下图是位于我国台湾省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中,供民众参观的恐龙骨架和复原的恐龙。
4.最大的恐龙——震龙
时至今日,人类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就是震龙。震龙的身长39~52米,身高高达18米,体重达到130吨。换言之,2条或者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这样一来,如果这样庞大的体型与沉重的体重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如此硕大的脚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大地的颤抖,如同地震一般,“震龙”的名称因此而来。
大约在1.62亿万年至1.36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是震龙生活的时代。按照动物分类学来看,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
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超龙、马门溪龙,以及腕龙科的腕龙等。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因为它们长着高大的身躯以及长长的脖子,这就决定了它们以植物为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巨大的身型食量肯定小不了。然而,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它们的大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据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有23个小时都是在吃食,这恐怕也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了。既然一头马门溪龙用如此之长的时间进食,那得吃掉多少树叶,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如此看来,那时候的地球,一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才能供得起这么多庞然大物的“消费”。
今天,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了,能够与恐龙相比的恐怕只有蓝鲸了。而一个雌性蓝鲸最多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达200吨重。
5.沧龙
沧龙被译为德文,是“默兹河的蜥蜴”的意思,是沧龙科的一个属。
它们是一种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长着硕大无比的头、强壮的颚与锋利的牙齿,外形与具有鳍状肢的鳄鱼十分相似。在大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时期,沧龙生活在马斯特里赫特的西欧海域里。
18世纪末期,在荷兰默兹河附近发现了第一具沧龙化石,曾被划分为鳄形超目的卡普林鳄,到目前为止,是沧龙属的一个次异名。
沧龙科中第一个被命名的属就是沧龙属。然而,沧龙化石的发现却有着一段坎坷的历程。1766年,在荷兰南端马斯特里赫特的一个石灰岩矿坑里,一具破碎的头骨化石被发现;1770年,有一个当地的荷兰陆军外科医生对这种石灰岩上的奇怪骨骼特别感兴趣,于是开始大量地收集这类化石;在1774年,一个完好的头骨被发现,顿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且出现了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大洪水时代之前的动物;过了几年,荷兰被法国陆军占领了,化石也随之被送到了法国,起初,法国科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这些化石是种鳄鱼,然后,又认为它们是种巨型蜥蜴;在1822年,威廉·丹尼尔·科尼比尔把这个化石命名为沧龙,以流经马斯特里赫特的默兹河为名;在1829年,吉迪恩·曼特尔建立种名,以发现模式标本的医生为名。沧龙的模式标本,现在陈列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沧龙类很有可能生活在岸边的浅海中,身长为3~3.5米,以软体动物和海胆为主要食物来源。
一些体型较大的沧龙,与海王龙或海诺龙这些巨大的生物很接近,沧龙的身体长达15米。沧龙的体型与海王龙亚科比起来,要更加粗壮。长10米的沧龙,体重与长15米的海王龙差不多。
同其他的沧龙类比起来,沧龙的头部要强壮得多。此外,它的下颚骨头间的关节连接紧密,不能像早期沧龙类(例如海王龙)那样整只吞下猎物。沧龙长着弯曲的牙齿,呈圆锥状且锋利。通常情况下,沧龙会把猎物撕裂后再吞下。沧龙的眼睛很大,相对而言视觉与嗅觉却没有那么灵敏。
沧龙的外形与蛇非常接近,身体如长桶一般,尾巴强壮,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沧龙的前肢长有五趾,后肢却只有四趾,四肢经过演化已经变成鳍状肢,前肢较后肢要大。据科学家推断,沧龙可能借由摆动身体而在水中前进,接近于现代海蛇。
另外,古生物学家还认为沧龙生活在海洋的表层,以鱼类、各种菊石与海龟为主要食物来源,可能也吞食其他小型的沧龙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