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德清
忍耐是天地间最宽大的包容能量,无我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任难任之事,要不吝出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心知肚明而无言;行难行之道,要满怀自信而无惧;忍难忍之苦,要耐心有容而无怨。容人不是处,自无纷争;忍己难过处,自无怨言。
空出才能拥有
佛心智语:
人心扩大时,能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将宇宙万物都容纳进去。
在禅宗的观念中,空与有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宇宙万有,因为虚空含纳包容,所以能拥有日月星河的环绕;因为高山不择砂石草木,所以能成其崇峻伟大。佛陀的心就包容了一切天地、众生、虚空,他不但爱亲朋,而且爱仇敌,甚至爱背叛他、谋害他的提婆达多。
俗话说,海纳百川,很多人将“大海”作为浩瀚胸襟的代名词,而人的心却是大海与高山都不能比的。人心扩大时,能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将宇宙万物都容纳进去。然而,人心褊狭时,也能狭窄到连自己都容不下。
人世间的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人我、福祸、美丑等,都是来源于人心的褊狭知见,不破除这些分别之心,就体会不到佛陀心包太虚的胸怀。佛陀的心就像虚空一样,虚空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日有月,虚空中充满一切,也容纳了一切。所以,把心腾空,才可以包容万物,才能“听”到只手之声,达到无声之声的境地。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禅师说:“等等吧,你的年纪太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禅,禅师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旁边坐下。
“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相击的声音,”默雷微微含笑着说道,“现在,你去听一只手的声音。”
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参究这个公案。
一阵轻妙的音乐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只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妓的那种音乐。
“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声,只手之声你根本就没有听到。”
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被打岔。因此,他就把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声呢?”思量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师父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那是滴水之声,但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东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
他听到风的鸣声,被否定了;他又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也被驳回了。只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
东阳往默雷禅师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得认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想了近一年的时间,始终找不出答案。
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他后来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了,因此,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
东阳最终“听”到了只手之声。
一旦仔细去聆听那只手之声,人就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旅,心感受到的万物之丰富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内心丰富,亦可呈现一种空无的状态,东阳在无声之声的境地中进入了真正的禅定,从“空无”中体会到了“富有”。
星云大师说:“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就像两个人相对交谈,也需要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与其被满满的外物所累,不如索性全部放下,“倾听”那无比奇妙的只手之声,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领略空的境界,领略包容一切的智慧。
退的智慧
佛心智语:
回过头,可以成就我们人生的另一半;退一步,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达到完满。
佛家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往往只看见眼睛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其实,眼前的世界只是人生的一半。回头,可以成就我们人生的另一半,退一步,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达到完满。有时候,回头看到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
回头看一看自己的人生,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并以此校准前进的脚步;遇到绝路时,尝试退一步,休养生息,储存能量,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
表面看来,后退是认输,是失去,实际上很多时候,退步本身就是在前进,是一种低调的积蓄。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觉得气势有余而动态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冲击的速度就愈快;虎头离地面越近,跳的高度就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禅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后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无德禅师以插秧为喻,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有时候,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暗想:这条路真难走,这种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那为什么不退后一步呢?也许只要退后一步,就会在沙漠中看见属于你的绿洲;也许退后一步,你就能在生命的大海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小岛。所以,当你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妨退后一步,你就会觉得海阔天空;在心灰意冷的时候,转念一想,你说不定会发现原来一切正在悄悄转好。
在没有路的地方后退一步,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为了包容整条路上的苦难和美好,更坚定地走下去。
抬手放过他人的过错
佛心智语:
宽恕他人,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也不能改变已经造成的伤害,但是可以避免冲突和矛盾,造就平和安宁、人人和谐相处的未来。
但凡真正的大人物,都有相对广阔的胸襟,斤斤计较之辈,往往难有太大的出息。佛家常常劝诫人们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包容,不只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本质,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无限广阔的“空性”本质。宽恕别人,就是给别人改过的机会,也给了自己更广阔的空间。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希望从别人身上来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痛苦。”快乐由宽恕别人而来,宽恕可以升华自己的本源,懂得宽恕别人的人,自己也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犯错是平凡,而宽恕是一种超凡。宽恕不仅仅是减轻对方的痛苦,更是在减轻自己的痛苦。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那么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懂得谅解他人的人,往往也不能善待自己;懂得善待自己,也能够谅解他人。
一位将军设下一桌素食宴请当地一名得道的高僧,想和他探讨人生。
高僧带着自己的徒弟前来赴宴,餐桌上摆满了美味的素肴,但是,在开席的期间,高僧的小徒弟发现有一盘菜里面竟然藏了一块肥肉。
他拿起筷子,故意把肥肉翻到菜的上面,想引起将军的注意,让他看到这块肉的存在,但高僧不动声色地把肉又藏回碗底。小徒弟糊涂了,没有弄明白师父的意图。
过了一会儿,小徒弟又把肉翻了出来,高僧见状,再次巧妙地遮盖住了肉。两人一翻一遮反复了好几次,高僧见弟子还是不懂他的意思,便凑到他的耳边,轻声说道:“要还顾及师徒情分,就不要再把肉翻出来了。”
小徒弟听了这话,断然不敢再去翻那块肉,整个宴席也就相安无事地结束了。
在回去的途中,小徒弟壮起胆子问高僧:“师父,为什么你不让我把肉翻出来让将军看到呢?他明明知道我们只吃素,却夹了一块肥肉在其中。那个厨师肯定是故意的,就算不是故意的,他也犯错了,应该让将军处罚他。”
高僧说:“只是一块肉而已,要是刚才将军真的看到了,万一他一怒之下杀了厨师,或者是给了他别的处罚,我们岂不是这造孽的根源。我跟你说过,修行要以慈悲为怀。没有人是完美的,再厉害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个小小的厨师。不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事情变得更坏,而是尽量让事情变得更好!”
高僧对厨师过错的宽恕,体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宽恕虽然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人总是难免有一些小毛病,可能还会犯点小错误,这都很正常。因此,宽容地对待他人,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美德。没有哪个人愿意与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犯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甚至不断打击报复的人交往。
尽可能原谅他人不经意间的冒犯,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智慧。能原谅他人的冒犯,那些无关大局之事,没必要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
真正懂得宽容的人,能够避免争端,也能够安抚他人的心灵。宽恕他人,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也不能改变已经造成的伤害,但是可以避免冲突和矛盾,造就平和安宁、人人和谐相处的未来。而造就这种未来,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忍耐,只需要轻轻抬手放过他人的过错,甚至只需要沉默不语。
在仇恨处施与谅解
佛心智语:
“冤冤相报何时了”是双输,“相逢一笑泯恩仇”才是双赢。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包容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从古至今,包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金科玉律。
包容他人,就是要在仇恨处施与宽恕的谅解,不让仇恨的种子生根发芽。仇恨的情绪如同充足气的皮球,我们用多大的力气踢它,它就会用多大的力量“回赠”我们。这种仇恨的情绪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会被这仇恨折磨。
一念恨心,不是种子,而是一束火把,焚烧了敌人,也焚烧了自己的心。
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头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将牛出售。
当牛的新主人牵着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但不饮水,而且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头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卖。
有一个农夫贪便宜,买下了牛头。他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夫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着。后来消息也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因此亲自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过去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本来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但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等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租金。
三个商人因担负着沉重的行李,所以在不远的地方就被老妇人给追上了,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仅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
“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头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仇恨是多么可怕,三个商人的所作所为固然可恶,但还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止将那三人拖进了地狱,也将自己带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
能将包容之心给予敌对方,已经可以称得上圣洁,也完全担得起“伟大”两个字。既然冤冤相报既伤人又害己,我们何不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输,变成“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呢?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想怎样报复这种不愉快的事上了,而且就算达到目的,他也会纠缠于失落与悔恨的情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