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07

第7章 如何在喧嚣中安顿身心(3)

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让人们处处计较,耿耿于怀。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生烦恼,进而生痛苦、生贪婪。过于执著于自我,就常常被外物牵着鼻子走。一旦破除“我执”,则一切烦恼痛苦事即时消失,禅定境界立现于眼前。若能够体验到“无我”的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

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执著于自己的得与失、喜与悲,便不会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的美与丑,全在自己怎么看,如果将心中的丑陋和阴暗面彻底抛弃,选择积极的心态,懂得用心去体会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美丽动人。

有所舍弃,才能活得洒脱

佛心智语:

“放不下”其实源于“舍不得”。

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漫步云端而世事无所牵挂,这般情境是否令你心驰神往?世事因缘,聚散无常,因此佛教大师经常劝诫人们:“只有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能够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为得意而忘形,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才能够逍遥自在。人之所以无法达到这般洒脱的境地,就是因为无法舍弃已有的一切。

相传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曾在佛陀在世时求法。他拿着两个花瓶,准备献给佛。佛陀并没有为他开示什么,而是对着他说:“放下!”

黑指谦卑有礼地弯腰将左手中的花瓶放在了地上,再次向佛陀请教,而佛陀依然不动声色地对他说:“放下!”

黑指略一沉吟,又把右手拿的花瓶放了下去,未待他开口,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沉不住气了,不解地问道:“现在,我已经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了,不知道您现在要我放下的是什么呢?”

佛陀说:“从开始我就没有要求你放下手里的花瓶啊,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你把这些都放下了,把自己也放下了,才能从人世的种种桎梏中得到解脱。”

佛陀说的“放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了功名,自然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所谓“放不下”其实源于“舍不得”。

有了权势,就会拼命将权势抓在手里,舍不得放手;有了金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还能过上奢侈华贵的生活,自然就会希望钱越多越好,不仅无法舍弃,而且还会拼命敛财。

其实,有得必有失,得到越多,失去也就越多,然而人生的诱惑实在太多,看透名利背后真正的得失并非易事。我们的双眼只看着得到的,却看不到失去的;只q看得到表面的辉煌,却不知失去的珍贵。追名逐利中,我们忘了欲望的永无止境,也忘了失去的东西永不再来。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何止手上的两个花瓶?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给自己的背篓里加石子,让步履越来越沉重。

禅师给了中年人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粒石子放在篓子中,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了石头后,禅师问他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来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生活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全部舍弃呢?”

那人默然,不能回答。

面对禅师的追问,中年人无法作出回答。一方面,他不愿舍弃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却觉得很沉重很累。想活得轻松,又想拥有一切,这是人心的贪婪。即使不能舍弃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至少也可以做到舍下对名声的执著,抛下对财富的占有欲,放下家庭中因牵绊而生的烦恼,舍弃对事业成败的在意,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舍去自私。

人们去参禅,总是希望有所得而归,但法师常常告诫前来修行的人:“你来这里,不是我们要给你什么东西,而是希望你要放弃很多东西,在这里听到的东西,不要成为你的负担。不要执著,应该放下。若不放下,不舍弃,负担重,会痛苦。”禅修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学会舍得。同样,在缤纷的社会中,学会舍弃,学会剪除生活多余的枝叶,才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不为名利成败所累,身心自在。

卸掉重负,轻装上路

佛心智语:

只有坦然放下一切多余的负累,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历史上,很多得道禅师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而放下了一切,丰子恺在谈到佛教大师出家时就作了如下分析: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座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些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为了探知生命的究竟、登上灵魂生活的层楼,把财产子孙都当做身外物,轻轻放下,轻装前行,这是一种气魄,是常人难以领会的情怀。

一位佛教法师出家前曾是一名老师,在他要剃度的前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学生话别。学生们对老师能割舍一切遁入空门既敬仰又觉得难以理解,一位学生问:“老师何为而出家?”

法师淡淡答道:“无所为。”

学生进而问道:“忍抛骨肉乎?”

法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法师便是看透了人世无常,也看透了“不抛又安可得”的人生真相,所以毅然割舍尘世。

人活世上,被诸多事情缠身——事业、爱情、金钱、子女、财产、学业……这些东西看起来都那么重要,一个也不可放下。可是,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往往为物所累,导致一无所有。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背着背囊在路上行走,负累的东西少,走得快,就能尽早接触到生命的真意。遗憾的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负累还不够,还要给自己增添莫名的烦忧。

一个背着大包裹的忧愁者,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诉苦道:“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呢? ”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

忧愁者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你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忧愁者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什么?扛着船赶路? ”忧愁者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们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若是念念不忘,它们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必如此沉重。”

“生命不必如此沉重”,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智慧:放下痛苦,才能收获幸福;放下负担,才能走得更远。

天空广阔能盛下无数的飞鸟和云,海湖广阔能盛下无数的游鱼和水草,要想拥有足够轻松自由的空间,就得抛去琐碎的繁杂之物,比如无意义的烦恼、多余的忧愁、虚情假意的阿谀奉承……如果把生命比做一座花园,这些东西就是无用的杂草,不如将其剪除。

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得到很多,幸福、泪水、温暖、孤独,不论好坏,每一种都是属于自己的独特收获。有收就有放,只有坦然放下一切多余的负累,才能真正提起生命的意义,在收放之间,自我才能不断得到提升。为心灵找一个安顿之所,卸掉背上的重负,轻装上路吧,因为人生本不必如此沉重。

大师点拨人生:

有人就有烦恼,有事也会有烦恼——一切的烦恼,都在人事中。我们的身体,好比一艘已破漏的船。我们要尽量减轻船身的负担,而它最重要的负担就是贪、嗔、痴、慢、疑,这是粗重的烦恼。我们若坐在一艘会漏的破船上,随时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唯有修补漏洞,减轻破船的负担,才能安全抵达彼岸。

——证严法师

想摆脱人事的烦恼,就要卸下身上的重负,轻装前行,方能走得更远。

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慧,没有挂碍。一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挂碍,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太重。钱财越多,名位越高,徒然越放不下,又有什么意义?

——星云大师

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执著于外物,便能得到心灵的安顿。

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因此,放下的幸福,简单而深沉。

——圣严法师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这是大境界。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个比喻,要把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这六个方面来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才能自在。这个自在不是说心情愉快,而是说在生死岸头能够自在,在烦恼境界面前能够自在,在喜怒哀乐面前能够自在;不是说有吃有穿,家庭幸福就是自在,那不是大自在,那种自在仅仅是暂时的。只有究竟圆满了生脱死的大自在,才是一得永得,不会丢失。

——净慧法师

在喜怒哀乐面前,放得下,看得开,便是真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