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从科学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和看待一切,所以我们总是要以事物的大小、重量和其他尺度去解释它们,而不是以它们外表中所具有的能动力来解释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只能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甚至使我们在这方面不如一个儿童或一个原始人。如果一所房屋或一把椅子适合于我们的需要,我们便不再关心它们的外表是否适合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我们同样也是习惯于按照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年龄、职务、民族或种族去衡量一切——而用这样一些范畴去解释人时,就会完全忽视人的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
为什么有些主持人在采访现场总是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呢?正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分析的那样,主要是乐于采用习惯的方式去看问题,因此也就常常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作出世俗化的判断。
王持人采访前的策划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主持人采访前的策划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事先的大重积累,可以在更广泛的角度上了解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在采访时为灵感的发挥做出铺垫。
电视主持人采访还更多地借助于形象素材,这一特性还使得主持人的现场观察类同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很多时候,主持人在采访现场只有依靠心灵感悟,才能发现和记录那些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内在本质。
主持人采访介入现场——开始观察后,应立即对现场的人和物作出准确地选择,这是观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准确与否,决定着采访的成败。因此,主持人到达采访现场,首先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就是谁是所要采访事件的关键人物?周围都有哪些人了解所发生的事件?谁的话最有价值?
纪录片大师伊文认为:“每当他真实地表现一个工人的面部表情或神经紧张的姿态时,他才感到真正说出了自己对这个题材所要说的话。为什么?因为人是负载意义传达的主要载体。”
当然,由于有时采访现场是比较混乱的,你不可能去在众多的人中一个一个去甄别谁最重要,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采访一遍,因为这既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又受采访时间的限制,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主持人的水平。
在电视新闻《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获 1991年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中,主持人在密集的参观人群中抓拍到了一位盲人游客,这位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用自己的双脚步测大桥的宽度,用双手度量大桥钢缆的粗细。记者在采访现场中抓取的这一特色人物,使这条电视新闻具有了感人的形象。如在中央电视台2009年8月17日播出焦点访谈节目《谁堵了渔民的航道》,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西南航道工程在没有经过环保测评、没有经过听证、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的情况下就开工了,并往施工过程巾堵塞航道,破坏浅海养殖区。采访中,记者首先通过渔民之口,告诉观众,废老航道开新航道不仅让渔民们怨声载道,海产养殖户们更是叫苦连天。而随后东港『lf浅海管理站说明承包的2.4万亩浅海,由于开通西南航道时采取野蛮施工方式,致使三年前投放的贝类几乎全部死光,紧接着,记者在政府采访,工作人员表示在开挖航道之前既没有召集有关各方开听证会,也没有对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惩罚。
在电视采访中,人物在镜头前的行动举止构成情节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一些篇幅较长的电视片中,现场人物的行为还承载着事件发展的过程,这些也都是必须加以重点观察的内容。
在纪录片《BOBY老师,您好》中,包老师的妻子在镜头前讲述丈夫拿家里的钱办业余英语学校而自己的孩子却穿不上新衣服时,她抹泪、站起、转身走到窗前,沉默着久久伫立……这一连串的人物动作都清楚地展现着人物的情绪。
新闻事件的核心是采访时要始终关注现场的人物。被采访对象在现场的言语行为、面部表情、情感态度以及人物关系等都是观察的中心内容。
在纪录片《姐姐》中,姐姐因和弟弟赌气而把棋盘掀翻在地、因看不到动画片赖在地上撒娇、妈妈看电视时只抱着弟弟……人物的行为如同文学作品中的行为描写,它们在不自觉地塑造着自身的形象。
“言为心声”,在采访现场,往往能透过被采访者所说的话而发现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线索。同时,被采访者的话还能突出地反映本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因此,主持人、特别是以声音为传播手段的电台主持人,要特别关注被采访的主要人物的语言和状态。
每个人都有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好恶,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态度和情感。态度和情感是人的价值、好恶、性情等各方面取向的自然流露。人物的情感、态度也是电视采访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主持节目时,最善于抓住赛场上一些细节来进行评述。比如有一位美国运动员埃蒙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因为最后一枪把子弹打入别人的靶子上而痛失金牌。这一次北京奥运会上他又鬼神使神鬼差的在最后一枪这件中大失水准,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此时,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北京奥运会女子射击冠军)走上台,深情的抚摸丈夫。对此白岩松是这样评说的:
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的妻子卡特琳娜看老公的眼神让我印象最深。当自己的丈夫在两届界奥运会上都出现了失误的时候,卡特琳娜看丈夫的眼神,使人看到了她对金牌人性化的感悟。
在《小王丽的家在哪里》一片中,镜头记录了一位遗弃女儿的后母形象。记者问她为什么遗弃王丽,她说:“她把我逼得太狠了。”问:“她怎么逼你了?”
“她一见我就哭。”
问:“她一个四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她就是不懂,也不应该哭呀!”……
在这位继母强词夺理的过程中,她那刁蛮的态度、凶恶的神情,都清楚地说明了一切,也让电视机前的受众为小王丽担心。
人物的态度和情感以其语言和行为为主要载体,也表现在人物的表情、姿态等细节中。在电视采访中,态度和情感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要素,可以表现现场人物的个性,负载主题意义,进而推动事件和情节的发展,形成故事的高潮。出于观察的需要,我们将人物这一现场要素分解成行为、语言、态度、情感等更细微的因子,然而在实际的采访中,它们总是同时出现的,需要记者、主持人发动自己的全部思维能力,对现场进行敏锐而全面的观察。
(二)主持人采访现场的参与
在现场采访过程中,除了要把握观察的诀窍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积极参与,要发挥主持人的主导地位,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持人现场采访时能动性的发挥,使沟通和交流趋于有机,让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采访对象和新闻客观事实。同时也了解主持人的观点、态度、思想和感情。
主持人现场采访中,“参与”有两个方面:
1.心理参与
主持人现场采访所要达到的目的,除了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外,还要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就像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样,只有创作者自己被感动了,才能感染他人;只有创作者自己富于激情,才能唤起他人的冲动。主持人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都应该有较深的心理投入,从情感上、理性上参与到采访对象的精神世界中去才能深入理解采访主题,从而出色地完成采访。要达到这一目的,主持人自己在采访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因此也可以说,主持人现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心理的历练过程,是自己的“心情告白”,要用心灵去体会感悟并采访现场的人和事,用心灵和感悟去感染受众。
2.行动参与
行动参与是指主持人在现场采访时,面对不利于采访的人与事和环境,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预先策划和准备与采访对象息息相关的材料去触发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调动有利于采访实现的有利因素的活动。
心理参与和行动参与两者形成的风格会有区别。作为以心理参与为主的采访来说会形成比较客观冷静的旁观式的节目纪实风格;以行动参与为主的采访会形成主观性较强的互动式的节目纪实风格。有时两种方式也会交叉并用。
二、主持人的镜头存在方式
镜头存在方式主要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画面中呈现出的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
通常,主持人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这三种不同的镜头存在方式不仅决定采访时的素材质量,还直接影响最后完成片的风格和样式。因此,镜头存在方式,是每一名电视主持人在拍摄之前都应该考虑的。
(一)旁观式
旁观式顾名思义就是“置身事外”,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这就是所谓“旁观式”的镜头存在方式。
《新闻调查》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做了过一期名为《杨柳坪七日》的节目。镜头记录了一个叫杨柳坪的羌族村庄的居民在地震之后七天的生活。主持人柴静后来这样回忆整个采访经历:
“节目几乎没有采访,没法问,也无法劝慰。主持人我陪着一对叫叶光明和杨正红的、失去儿子叶强的夫妇和他们的乡亲,度过了十天的灾后生活。镜头记录着叶哥、叶嫂站在坍塌大半的房子面前站着,静静地看了半天,什么也没说,也没法说。进屋,叶强遇难头一天跟叶哥下的象棋还在桌上,“三八”妇女节那天叶强给叶嫂折的一串纸鸢还在,上面有字:“妈妈:节日快乐,全家幸福!
“帐篷不够,叶哥自己从废墟捡拾木条和彩条布,邻居帮着搭住处,叶嫂翻出一口没砸坏的锅,开始震后第一次自己做饭。我还是没有采访,叶哥叶嫂要是愿意说话,我就听着,偶尔,往临时搭起的锅台下塞一把柴火。他们有时候商量以后怎么盖房子生活下去的事,挺有雄心的样子,有时候又沉默着,干什么都没有心思。过日子,不可能靠喊口号,痛苦也不是眼泪流下来,是持久不断的心酸。”
从主持人柴静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节目并不刻意表现主题,只是让主持人和镜头去陪伴、观察、记录。2008年6月7号,《杨柳坪七日》播出,虽然没有主持人的解说,但观众却十分深切地了解到叶哥叶嫂最大的心愿是盖起房子、生个孩子,不;……观众感受到了村民一边采收蒜苔蒜薹一边对价钱太低的心疼,看到了他们捡回瓦砾下的腊肉的一点笑意、看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也是11岁的男孩对喂一只幸存的但还走不稳的幼猫的悉心照顾。感受到。而纪录片《龙脊》采用的就是纯“旁观式”的现场记录方式。尽管拍摄时至少有两名摄像师和一名录音师在现场,但摄制组前期策划时已经明确:摄制组的任何成员都不要在采访的实拍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避免摄制组成员出现在镜头画面中。当然,实际采访时不可能完全不“穿帮”,但经过后期编辑,加上最主要的——事先确定的摄制组成员的旁观式镜头存在方式,在《龙脊》的完成版中,由于自始至终隐藏了摄制组存在的“痕迹”,片子形成了电影故事片一般的“完美的旁观”效果。虽然这种旁观效果是极端的,但是它作为一种风格,充分体现着编导的美学追求。
旁观式现场介入方式是主持人介人现场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以下特点:
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由于主持人干预减少到了最低点,所以采访对象能充分展现其日常的面貌,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而客观。
2.主持人躲在镜头后,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
3.由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使旁观式采访增加了难度,一些纪录片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拍摄周期才能记录下足够的素材。
在西方,人们把采用“旁观式”拍摄的纪录片称作“直接电影”(DirectFilm),取的也是直接记录生活原始形态、不加干扰的“直接”之意。
(二)声音参与式
声音参与是主持人比较常用的一种镜头存在方式。
主持人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某些关键时刻用提问或对话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但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这种现场的介入方式就是“声音参与式”的镜头存在方式。来用“声音参与式”,有以下一些好处:
1.由于隐去了主持人的形象,这一点与旁观式介入方式一致,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喧宾夺主。
2.主持人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
声音参与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众明明知道现场中有主持人的存在,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很多题材中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节目的构成与意义表达。
(三)出镜参与式
主持人在采访现场及本人的言行全部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也叫“出镜采访”。现在的新闻采访中,出镜采访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