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伟大的民族孕育伟大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满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
登天、飞天,是人类的一个千古大梦,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千年的希冀与梦想。离开地球,飞向太空,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憧憬与追求。
两千多年前,中国便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六百年前,中国就有万虎坐在自制火箭上试图送自己登天的真实故事。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开启了中国飞天长达半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成千上万的几代航天人投身其中,呕心沥血,奉献终生。
1970年,4月24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当《东方红》响彻天宇时,无数的中国人热泪盈眶,九州大地被欢呼声包围。艰难的新中国,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黑夜中无知的婴孩,摸索着前进的路途和方向。无数中国航天的先行者,经历了多少伤痛,挥洒了多少血泪,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坚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让世界刮目相看!
航天精神体现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神速的科技进步让中国人无不骄傲!以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历程为例,从1999年11月中国的神州一号发射升空,到如今的神州八号直入苍穹;从最先的不载人实验飞船,到载一人、载两人、再到如今载三人并太空行走,航天事业的发展让世人看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短短时间的孜孜以求,努力提高,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才走过的艰难航天道路!
航天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奏响的又一壮丽凯歌,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荣耀。
航天精神满载的更是那些航天人的骄傲。在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述专著——《天地九重》中,他这样写道:
记得2003年10月15号早上5点20分,在酒泉发射中心的问天阁,胡总书记为我送行,并说:“相信你会果敢坚毅的完成任务”。我也表达了我的决心:“请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当我从问天阁走出来时,我看到总书记又往前走了几步,眼中饱含着关心和激励。从问天阁走出后,向总指挥李继耐报告时,我充满了信心,这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当我第一次能把束缚带解开,我迅速漂浮到舷窗边去看外面的世界,去俯瞰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蔚蓝的地球上空飘着淡淡的白云,非常漂亮,无比壮观,这一刻,我深深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一刻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我们用自己研制的航天飞船,把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入太空,而以前我们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其他国家的航天员飞上天,而在今天,当我们的科技、经济、综合国力使飞船进入太空,给我们的冲击是什么?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当我能够第一次把手套摘下来,第一次拿起笔写字的时候,我在工作日志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第一次来抒发一个航天员、一个中国人当时的心情。写完之后,放在飞船的摄像头下,希望所有的中国人和我一起分享这份骄傲和自豪,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现在我的日志在国家博物馆收藏。在那一刻,中华民族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无比的热爱,当时的感受、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
自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先后成功实施4次无人飞行试验、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6位中国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凝聚了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汗水与心血,更倾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与梦想。
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步伐之所以能够历尽磨难艰辛而信念愈坚,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回望浩瀚无际的太空,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这条路也许会有坎坷,但自强不息的脚步却永远向前,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中所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去创造新的辉煌。
当梦想成了现实,成功又激励着新的成功。神八已经突破无人飞船对接技术,神九、神十有人对接正在进展中,技术将有新的革新,我们的梦想也将因此踏上新的征程。
光阴如水,淡去了昔日的辉煌;时代变迁,褪却了英雄的光环。然而航天人身上那种无形却极有力度的精神却一直引领、支撑着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走向了太空,让炎黄子孙的足迹在浩瀚的宇宙中向着更远的地方延伸。
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魂魄的航天精神,使朴实不凡,使生命永恒,使困难止步,使梦想成真!航天精神,已不仅仅是航天人的精神,它早已印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早已被各行各业的人们所传承。
航天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体现
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一个矢志复兴的民族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自主创新是掌握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我国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促进和推动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
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也验证了很多创新尝试,这些都足以让它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由于任务的特殊性,天宫一号的研制攻克了三大难关:
一是在轨工作时间长对飞行器高可靠性提出严峻挑战。天宫一号将创我国载人飞行器的服役纪录。在两年的服役期内,天宫一号要相继完成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即要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进行对接。
二是诸多新技术将在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接受检验。以电源分系统为例,其特点迥异于前7次飞行。本次任务将100伏高压供电体引入其中,将极大地提高飞行器用电效率;此外,半刚性太阳能帆板将有助于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减重”,为今后大型空间飞行器开展大型空间试验打下技术基础。
三是作为目前国内在研型号里重量最大、体积最大的飞行器,天宫一号给运载火箭系统在整流罩设计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适应性难题,此次飞行任务将会验证大型飞行器对运载系统的多项适应性改进新技术。
天宫一号与神八的对接成功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是自强不息、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只有自强,才能合作。和平开发太空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合作,例如与欧盟合作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但是航天事业中的国际合作多数是强强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例如,俄罗斯可能计划与美国合作开发“和平-2号”轨道站和空天飞机;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11个成员国正在联合执行阿尔法号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计划等。这些国家和组织都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具有自己产权和特色的技术和优势,国际合作又从何谈起?
航天技术的开发和突破不仅对于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对于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及相关学科的水平,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不仅为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基础和后盾的坚实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
中国从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航天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航天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取得了初步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作为其中产生重大的能量的航天精神,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的强音
2011年9月29日,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历尽千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火箭、卫星、飞船,在走向太空的征程中,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成就可以振奋人心,胜利可以凝聚力量。
从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创举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英国天空电视台撰文称,中国八年前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三年前,中国宇航员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国承诺“和平开发外层空间”,耗资数百万英镑的中国航天“921工程”有着巨大的民族感染力。
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不畏艰险、团结一心、勇攀高峰的勇气!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再到嫦娥奔月工程,大漠深处的每一次腾飞,都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奋斗和创造,都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和协同。第一颗卫星发射的时刻,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达60万人。在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卫星测控网上,每一根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值勤的民兵。
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时候,我们看到航天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个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当接到为发射“神舟”飞船的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任务的时候,企业已连续3个 月未发工资。为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钱从哪里来?工厂决定借贷30万元,职工们自发集资了12万元,生产如期开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协作配套任务……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计划,飞船着陆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原上。通向飞船着陆场仅有一条泥泞小道。自治区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调集人力、物力进行抢修。修“通天路”的消息在草原不胫而走,牧民们纷纷带上工具,自发地加入到修路大军中。一条长60公里的简易公路,仅用一个月就修通了……
这只是航天人为了民族复兴做出的一些努力。回顾中国载人航天走过的历程,作为一项科技尖端项目,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7大系统,涉及许多科技领域和众多部门。离开了团结合作、协同攻关,就没有“神舟”飞船的连续四次成功升空。
齿轮咬合般的协作,在全国各部委、各军兵种、各省市自治区的配合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力量,我们扫清了飞天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