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天精神
48789100000013

第13章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3)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核导弹在我国指挥员的操作控制下起飞。千里之外的罗布泊,一朵蘑菇云冲天而起,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

导弹核武器运载试验,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当时外电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惊了全世界。”

此后的岁月中,一声声东方惊雷震撼着世界:

1970年,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唱响宇宙;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次年,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

这一连串堪称奇迹的事件的发生,靠的是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从事哪个领域,哪个产业的人,都堪称民族的脊梁。而那些已经完全臣服于西方,甚至借开放、接轨而大肆出卖国家利益从而换来自己锦衣玉食的人,充其量也只配称民族肌体上的痈和痔,甚至是懒汉趾间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必须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等、靠、要”思想是地地道道的懒汉思想,是发展的大敌,我们必须打倒这个大敌。个人、组织要到外面去开阔眼界、转换脑筋,树立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进取意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积极工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必须强化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首先是干。干是硬道理,要用事实说话,不耍嘴皮子。真抓实干,不能怕难。敢不敢、善于不善于解决“难事”既是对我们责任心的测试,也是对我们真实工作水平的检验。我们要遇到困难不回避,碰到矛盾不上交,发扬“钉子”精神,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当好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首先,干部要经常深入“一线”,到“一线”推动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扑下身子干事创业上来。其次,要勤政。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统筹全局,体现工作的计划性;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带一般;善于做时间的主人,见缝插针,真正把“勤”字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知难而进,攻克公认的尖端课题

中国航天人从来就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总是敢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战胜艰难险阻、跨越雄关漫道中,我们航天人不断实现发展壮大,并与相关单位联合作战从而取得了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在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奋斗中铸就的,无不体现出中国航天人的高远志向和不懈追求。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许多英雄人物、时代先锋,也无一不是迎着困难开拓向前、奋斗不息,从而创造出非凡业绩,书写了壮美人生。

四院43所的型号总师李辅安,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在缠绕机改进、发动机缠绕仿基平台建设以及卫星高压气瓶、微机数控、编程软件等多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道路上,李辅安并非一帆风顺。某微机控制大型纤维缠绕机是研制生产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的关键设备,由于产品纤维轨迹具有非稳定性特征,产品可靠性难以保证。

面对这只“拦路虎”,李辅安并不气馁。他首先为缠绕机编制了一套控制程序,通过计算机仿真过程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他创造性地将“平面轨迹”模型用于构建缠绕角算法,使编程和调试速度大大加快,而且编程的正确率大幅提高,其效果优于国外商业软件。

某新型卫星平台的工艺研制也给李辅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工作环境复杂恶劣,这个卫星平台所用超高压复合材料气瓶,对其工艺结构、气密性以及重量都提出了苛刻要求。因传统工艺方法不能承受缠绕成型时产生的压力,导致前期产品研制失败。

在紧迫关头,李辅安提出了一种保持内衬刚性的工艺措施,在他的反复指导下,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套嵌入式组合工装,此方法不仅解决了研制的瓶颈环节,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而且对其他产品研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根据用户方要求,43所需开发一种环形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因其外形独特,现有缠绕设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设计和制作都成了一道难题。李辅安提出了制作空心砂芯模的设想,他利用砂芯模可粘接特性,制定出全新的设计方案,不仅解决了环形芯模的成型,又解决了固化后能快速脱模的问题。该方法不仅快捷,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受到用户方和工人的一致好评。

李辅安这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志向和追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开出的绚烂花朵,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无论什么时候,坚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就能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事业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辉煌是在不懈奋斗中铸就的。没有困难的事情称不上事业,也成就不了生活的强者,孕育不出伟大的精神。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

无数事实证明,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困难被克服之后往往是坦途。困难是挑战,也是考验。说它是考验,是因为如何对待困难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于胜利、善于胜利,这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而且要有应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责任。如果对困难不做认真的研究,毫无准备、束手无策,那么就会被困难所压倒,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知难不难、知难而进,这是我们在对待困难时应当掌握的思想方法。当然,知难不难、知难而进,并不是无视困难、主张蛮干。之所以强调知难不难、知难而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的事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任何困难都是能够被战胜的。

勇于较真,坚持不懈地解决困难

较真亦作认真讲。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我们认真的对待。“较真”就是你用生命、用真实的感情、用全部的热情,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的态度。

当你以一个较真者的姿态来面对困难,当责任降临的时候勇于承担,筹划对策,自然而然的,你的工作不会毫无成效,你的前途不会没有光明。

200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型号研制的进度明显加快。杜文出任型号总设计师,但他却高兴不起来。

分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他这个总师俨然一个“光杆司令”,各个分系统都需要他亲自去抓。为了能为团队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杜文多次来到各大高校,扮演起了招聘人员的角色。

型号产品的每道工序、每个零件,杜文都要亲自过问,事无巨细。在产品总装测试期间,他一直与总装人员坚守现场;待各分系统都测试完毕后,他还要再检查一遍。对每一个问题,他都不轻易放过,原因、定位、机理都必须搞清楚并通过实验验证。

杜文的事无巨细,有时让年轻的设计人员有些不理解,觉得过于较真。但是杜文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其中的缘由,消除大家的顾虑。在他的心里,型号研制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2005年8月,杜文首次抓总的某型号产品迎来了首次飞行试验。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第一次的飞行试验结果,让他难以置信:落点纵向距离目标点相差甚远。上级立即要求试验队迅速查找结果,不解决问题不允许进行后续试验。

归零的会议从早开到晚,开得异常艰难。这样的艰苦分析持续了10天,直至最终查明原因。接下来该型号的两次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杜文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经历犹如人生的一次炼狱。杜文坦言,为了查找一个原因,满脑子都在琢磨,以至于有一次他在走路时,直接撞到了树上才回过神来。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严肃、严格地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性质和规律进行学习、工作的科学态度和优秀品格。

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人觉得认真工作实在是一种“吃亏”的举动,踏实工作的“老黄牛”也常常是人们嘲笑的对象。事实上,工作中来不得半点“糊弄”,认真工作才是最大的聪明。一个人工作认真、踏踏实实,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丰富的经验,品质的提高和个人品德的完善,这些让自己受益一生的财富,只能在认真工作的过程中获得。

“较真”就是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的大小不是体现在整天口头喊着要认真工作,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点滴的小事中,组工干部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去完成。工作无小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来不得半点马虎。“较真”就要求工作者做每一件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百分之百的完成好,如果没有这样“较真”的态度,什么事情都潦草处理,就会影响工作严谨细致的好形象,破坏队伍的整体形象。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巩固“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具体的操作人员都应弘扬航天精神,发扬认真的优良作风,拼搏奋斗,真抓实干,奋力抓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敢于亮剑,勇于向“不可能”挑战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遨游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但也是一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事业,尤其是载人航天,需要突破地球大气层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外层空间,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与试验,这大大地增加了其危险性。而这些在古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却在中国航天人一代一代的努力中实现了。

梦想的实现,与航天人敢于亮剑,勇于向“不可能”挑战是分不开的。

王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奋战在专业技术创新和型号科研攻关第一线的王巍,主要从事新型惯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是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惯性技术专家,航天惯性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

苛刻的深太空环境对卫星上光纤陀螺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项技术难度很大,在我国宇航领域应用上还是一个空白。为了填补空白,王巍带领项目组统筹谋划,从2003年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光纤陀螺空间环境应用的试验研究。

王巍组织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光纤陀螺惯测装置已得到了成功的验证,作为交会对接中主份陀螺组件已交付正样件并完成联试。

不仅如此,王巍及其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基于长波长的宇航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工程样机,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部分技术指标与曾报道的实用化光纤陀螺国际最优水平相当,相关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新型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中。

王巍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新一代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光纤电流互感器连续取得成功应用,投运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制约我国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全局快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瓶颈,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王巍研制形成的系列化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已经在包括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展示工程蒙自变电站在内的20余个智能化变电站中获得正式应用,累计达到1000余相。此外,光学电压互感器在安徽桓谭数字化变电站GIS上实现了世界上的首次成功应用。

工作中的困难不是来阻挡我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我们每一次的成功都需要克服困难,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一个人的成长以及一个组织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如果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懂得挑战的意义,那么就是一个能为组织排忧解难的好成员。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的平庸工作。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成功都只属于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属于那些说“我能够”的人,而永远不会属于习惯于说“不可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