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天精神
48789100000023

第23章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2)

2010年7月,30岁的博士生陈慧星,来到中心发射测试站。一进沟,越往里走心越凉。他说,见过偏的,没见过这么僻的。所以一到这里就想离开。但当陈慧星参加一次卫星发射后,想法变了。两个月后,当他亲眼目睹“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鑫诺六号”卫星壮丽升空的瞬间,他坚定了做西昌航天人的决心。他说,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就是要有这么一种精神!

在航天人的队伍里,不是每个人头上都有耀眼的光环。虽然很多人的工作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心很充实。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这一切,荣誉属于集体,利益属于国家,这是一种共同的理念。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团队的事业,一个国家的事业。

航天人这种积极融入,顾全大局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应自觉融入团队,顾全大局。

在团队中,任何个人的发展,都依赖与同伴的有效合作。当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大局为重,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更有效,个人的成功依赖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尽管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但需要明确的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实现集体的整体目标而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样才能成功。

服从指挥,听从调度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服从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人才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众志成城才能成就大事业。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战略规划,而要执行事关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前提是,团队所有成员绝对的服从与执行,才能把一切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才能把战略变成现实。

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要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绝对服从命令,也是我国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忠诚,也正是这份忠诚促成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航天任务实施期间,各系统、各单位和各部门自觉服从命令,服从调度,特别是对重要情况及时请示汇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切实维护试验指挥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时效性。实践证明,实施高度统一的组织指挥,是领导大型科研试验工程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2007年2月,解晶莹成为航天一员。此前,811所作为航天系统唯一一家从事空间电源研究的单位,在航天事业大发展、军品和民品任务量都急剧增加的背景下,电化学专业的研发和前瞻性工作就显得极为迫切。那时,811所就已经和中科院解晶莹课题组签署了长达1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虽然811所近年来引进了30多位博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但能否拥有一位具有敏锐科研意识的“将才”,直接关系到该所乃至整个航天电化学研发工作的前景和命运。

而多年潜心于专业的积累、研究和探求,以及鲜明的产业化背景,让解晶莹对专业领域熟稔于心。什么事情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她的心中自有分寸。把握方向,正是解晶莹的长处所在。

当811所把目光投向解晶莹的时候,面临放弃与选择,解晶莹想得很清楚:电化学是一个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到航天来,在航天电源和新能源两面旗帜下,能做的事情更大更有意义。那时,她入行已将近20年,做更先进的工作和更大的项目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面对811所充满信赖的盛情邀请,她说自己“没有选择”。

当然,中科院和航天的工作有所不同。

中科院的研究工作更注重理论和创新,需要思想走得远,工作有特色和创新性就可以交卷;而航天系统工程不但思想要走得远,行动也一定要跟得上,任务面临的一些苛刻环境也不容更改和回避。解晶莹说:“走到哪里,就要以哪里的方式做事。”

而解晶莹从中科院带来的对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扎实的特点,为811所的研发工作增添了前瞻性和科学性。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是航天人必备的品质。秦少波完全从集体的利益出发,一次又一次服从指挥、听从调度,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岗位目标。所以,服从命令也是航天人的天职。杨利伟说过:“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组织中,服从组织安排是我们的天职,而有的人却喜欢依托各种借口拒绝组织安排或调度,最终成为组织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学习航天精神,服从指挥。

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有强烈的全局观念,坚持从全局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任何个人首先应该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就如同手和身体,不能只看到自己,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关心集体的发展,要有统观全局、服从全局的思想,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整体效应。

对于航天人来说,航天事业大于一切。每一个优秀的航天人只有自觉以大局为重,才能全力配合集体的行动,取得航天事业的成功。

钟明章是“神舟”号队伍中一位设计平移控制手柄的设计师。1997年6月23日接到平移控制手柄研制任务书,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平移控制手柄研制任务书上的外形图(后来得知该外形图来源于俄罗斯平移控制手柄外形图),凭着自己所学知识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凭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克服种种困难,连续苦战40余天,终于将平移控制手柄设计出来了。

但是,就在这期间,正当钟明章全身心地投入到平移控制手柄设计之际,他接到二哥去世的消息。听到噩耗,悲痛欲绝。兄弟、姐姐都去奔丧,独缺他一人,本来想去,但考虑到任务紧,来回至少要耽误一星期。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一心一意扑在设计工作上,加倍努力工作,决心以工作成绩,告慰兄长亡灵!

为了设计图的出炉,钟章明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往单位赶,往往因为太早而不会开门,每次都是他叫开大楼的门。中午他也从来不休息,午饭也是由爱人送来的。当时天气炎热,下午4点下班,可他坚持工作到六七点。办公室朝西,下午虽然落下白色窗帘,可太阳光线射进来,计算机屏幕上有时一片模糊。每当这时,他用手揉揉眼睛,再瞪大眼睛看屏幕,说也奇怪,眼睛慢慢习惯了,屏幕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就这样,在8月4日这一天,第一张平移控制手柄的设计图就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少航天人日日夜夜奋斗在办公室里,多少人放弃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放弃了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航天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任何一次利己的小行动,都有可能损害集体的利益。所以,他们顾全大局,以集体为重,自觉行动在航天事业的大局之下。

行动的自觉源于认识的清醒。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电力、煤炭、运输紧张状况加剧,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升,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政治上,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国际地位有了上升,但仍不排除可能面对的一些潜在威胁。这都要求我们能够自觉服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把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自觉服从大局,统一思想至关重要。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民众,要把思想统一到团队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上级关于各方面工作的部署上来。既要看到好的形势,坚定信心,又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发展下去可能带来的危害,增强忧患意识。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要是能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总体上,长远上考虑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就可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十四章 人才战略,铸就铁军

千方百计广揽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主动权。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才资源的快速积累,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素质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是一个组织铸就辉煌的重要因素。

航天事业也不例外。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建设发展,已经建成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齐全、技术配套的科研生产试验基地,形成了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的完整体系,建成了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和航天发射场系统,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富有自身特点的航天腾飞之路。这都应归功于一支能攻善战的航天科技队伍。

航天技术的发展,要靠人才,靠队伍,靠发挥科技队伍的作用。因此,航天技术的有关企业、部门要千方百计广揽聚集人才,开创航天技术独立研制和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直十分重视接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每年都吸收了大量毕业生,为集团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接收高校毕业生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1993年起,集团公司每年邀请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参加毕业生需求信息发布会,向高校发布年度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和介绍集团公司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主要做法,开展人才引进工作。2003年,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7所国内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签订《人才培养与合作框架协议》,使集团公司与高校间的合作进一步密切。为提升集团公司整体吸引力,在社会上和高校内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集团公司工作。

2006年起,集团公司每年出资150万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26所知名高校设立“CASC奖学金”,用以奖励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的大学生。2008年起,集团公司又实施“千人助学计划”,每年投入350万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国防军工院校设立CASC助学金,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9年,集团公司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次性出资200万元,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并吸引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到集团公司工作。

在适度扩大接收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见习或实践岗位,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也以此为契机,向大学生介绍集团公司先进文化和理念,拓展集团公司人才选用视野,尽早将优秀毕业生纳入引进的视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千方百计招揽人才,为中国航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组织队伍。这是航天事业能够有现在的成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航天事业离不开科技,但是航天事业更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只有广揽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战斗队伍和后备队伍,我国的航天事业才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才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广揽人才,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天相关的企业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从人才规划、制度建设、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入手,培养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实现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航天相关企业主要是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凝聚各类优秀人才,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他们招揽人才的方法:

1.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进大批优秀毕业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断强化与高校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水动力技术、电源供配电技术、航天工艺等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增强了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针对性。

2.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大力加强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可加强了与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引进社会成熟人才、海外人才、国家“千人计划”等人才。

3.坚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依托实践平台锤炼人才

实践是第一位的,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学到本领。人才的成长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磨炼,这就需要组织上不断地给他压担子,让其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为其全方位发展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增强其驾驭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胆识和能力。

通过重大工程项目造就人才是航天人才成长的突出特点。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来说,他们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注重给年轻的科技骨干压担子,让他们在重大项目、重点课题中挑大梁,得到充分的发挥与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