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青少版)
48789900000006

第6章 孝的经典(6)

相传,在先秦的时候,有一对颜姓父子,父亲叫颜凤,儿子叫颜乌,他们从山东一路南下避难,到达了今天的义乌境内。父子俩初来此地,无依无靠,就靠给一家财主做工为生,他们的住所更是简单,就是野外的一处山洞。

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颜乌对待父亲十分孝顺,夏天为父亲赶蚊子,冬天为父亲暖被窝,父子俩生活得也算幸福。颜乌的孝行感动了乌鸦,在夏天的时候,它们竟然还帮着吃蚊子,日子长了,颜家父子也常常喂乌鸦一些粮食。

但是好景不长,颜凤因为劳苦过度,一病不起。颜乌十分忧心父亲的病情,但无力回天,在一个凌晨,颜凤去世了。颜乌日夜流泪不止,痛哭哀号父亲的仙逝,等到悲痛稍轻之后,他就开始用工具,后来索性用双手挖坑准备葬父,一直挖了几天几夜都没停息,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累晕过去。

这时候,成千上万只乌鸦飞过来,只见每只乌鸦都衔着泥块,它们把泥块放在颜凤的身上,一趟趟地飞来飞去衔泥块帮助颜乌葬父,后来,乌鸦咀喙受伤了,一滴滴的血染在泥块上……终于,它们垒起一个坟堆,使颜凤得以安葬。

而颜乌因为劳累、伤心过度,在那次累晕之后竟然再没能醒过来,于是乌鸦在颜凤坟的旁边又衔泥成坟葬了颜乌。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些乌鸦和颜乌的孝心,就把这片地方叫做“乌伤”,后来,秦始皇在这里建县名“乌伤”,后定名“义乌”,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乌伤文化,是“孝道”、“尚和”的典范。义乌人弘扬孝道,有着与生俱来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他们认为崇尚孝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更是幸福的发祥地。这就是义乌的孝道文化。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长达一千八百多年。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一国之君的“孝道”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

——《劝孝歌》

《百孝经》讲: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汉武帝时期,选取贤臣的标准就是孝顺。凡不孝顺者,坚决不录用。古往今来,忠臣大多为孝子,孝子大多为忠臣,帝王也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最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儒家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悌,这一观念扩展到政治领域便是“忠”。历史上统治者大多标榜以孝治国,有的皇帝谥号前会加个“孝”字,如孝武帝等。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来因为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立为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有一年他的生母薄太后病了,他十分体贴地侍奉,从不懈怠。薄太后卧病三年,他每天都去探望,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之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的仁孝传遍四方,感化了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汉文帝共在位二十四年,他一直很注重发展农业,以德治国,非常注意教化百姓孝顺,因此其在位期间,西汉社会稳定和谐,人丁兴旺,经济也得到恢复和极大的发展,在历史上,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共同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汉文帝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万事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怀着一颗孝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生活中拥有无限的欢乐。

唐太宗推崇儒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孝治天下。他推行德化,鼓励忠贞,大力提倡孝悌。长孙王妃成了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仍一如既往地遵守妇道,每日早晚必去向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请安,也教育皇子们要懂得长幼之序。

太宗时名臣房玄龄生母早逝,他对继母仍然十分孝顺。据史书记载,当他的继母生病,请医诊视,他必定拜迎流泪。丁忧期间,房玄龄为继母哀伤过度,身体消瘦,像一把干柴。太宗为了奖励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宽慰,并且赠送了许多礼物。

《贞观政要》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贞观年间,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做看守。吃饭时,他总是把肉留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拿回家侍奉母亲。”太宗听后感叹说:“仁孝的天性,哪分什么华人、夷人?”于是赐给史行昌御马一匹,并诏令供给他母亲肉食。

唐太宗把孝作为治身治国的根本,极力推崇,使社会风气变得更加淳朴。尽孝不仅是修身之道,更是治国之本。能以孝治天下的是英智的君主,这也是唐太宗时期太平盛世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父母的孝顺,是小孝,而对国家的奉献则为大孝,古代有很多执政者,不仅以小孝治家,更以大孝治国。

《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本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的书,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千古传诵的孝篇《陈情表》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省心杂言》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能。蜀亡国后,一直在家奉养祖母,政府多次让他当官,他都没有答应,是出了名的孝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官府上下都催他尽快上任,而这时候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陈情表》全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

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单弱小,便亲自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到九岁时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但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我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官职。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和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内心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像那将要下山的太阳,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无法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她而远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到,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陈情表》词语恳切,委婉动人。表上送到朝廷之后,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这篇表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就是因为它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孝”。李密从小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待刘十分孝顺。所以在《晋书孝友传》中将此表名列首位,誉之“以孝瑾闻”。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孝,所以他的文章中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太子洗马:“洗(读显)马”即在马前驰驱、侍奉,太子洗马就是指太子的侍从官、辅佐太子、指导他成长,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一人,官品各个朝代不同,有三品或五品不等。

朱元璋践行孝道

真诚一片结成慈,全无半点虚饰时,

慈中栽养灵根大,生生不己自无涯。

——《文昌孝经》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死后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以农民出身登上大宝的为数不多的几位皇帝之一。他对祖先陵寝非常重视,大力建造,同时在位期间对孝道也大力推崇。他的孝道观不仅对明清两代颇有影响,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积极的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

朱元璋在位时期,推荐人才讲孝道,科举考试讲孝道,官员选拔讲孝道。因此,“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他重孝道,甚至到了孝道可以屈法的程度。在明人余继登辑《皇明典故纪闻》卷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山阳民有父得罪当杖,而子请代者,太祖谓刑官曰:‘父子之亲,天性也。然不亲不逊之徒,亲遭患难,有坐视而不顾者。今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其释之。”

这位山阳民所犯何罪书中没说明,既然只是“当杖”,显然不是死罪。孝子请代父受罚,他就以孝屈法,免了杖击,释放归家。其目的是倡导“父子之亲”的“天性”,教育世上那些亲遭患难,坐视不管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