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青少版)
48789900000009

第9章 孝的经典(9)

舜:传说历史中的人物,五帝之一,名重华。相传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舜在治国上既勤奋又很有方法,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也很会选用人才,治水的大禹就是舜挖掘的人才之一。同时,舜也是一个道德观完美的君王,成为后世学习和效仿的楷模,所以有“人人皆可以成尧舜”之说。

孝化——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

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对孝持肯定的态度,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成长和人的本性来说,孝是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面对的一个问题。三教的共识也可以看做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共识,亦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

“教”字从孝从文,对普通百姓的教化,就是孝文化。今天社会上的几个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与一个人在诚实、慎独、宽容、自制等方面的修养是直接相关的,而要培养这些美德,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孝顺。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蒙学是必学科目,青少年在学会诗词之前,先要念《论语》、《三字经》这些基本的读本。而这些读本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孝与仁。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贸易、竞争等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几乎彻底地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私塾完全被现代化的学校所取代,而教授传统文化的老师被训练有素的教师取代,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既有语言方面也有科学方面,独独缺少了传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再加上现代父母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教育方法,不再要求孩子像过去那样对父母长辈毕恭毕敬,有的家庭甚至鼓励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觉得那样更加亲切平等,这些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一种颠覆。

本来,吸纳新的文化,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进步,但是在自我定位原本就模糊不清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文化,或者将之不假思索地拿来就用,其实未必适合我们成长的生活与文化环境。

当整个社会都面临文化缺失、精神缺失的时候,具有坚定的信仰或者是为人的准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现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要求人们回复到像过去对帝王的崇拜时期那种对上位者“不敢稍有违背”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唯有孝道适合今天的社会,适合不同追求的人,适合不同的成长环境。如果我们想要恢复真正的文化繁荣,想要成为“文化大国”,就先要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说,近代的国人“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这已成事实。传统文化受到彻底的质疑,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人们对国家传统的共尊共信之心也没有了。

传统文化能够赢得民众共同的尊敬和信仰,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所谓团结,就是众人齐心协力之意。“齐心”即思想统一,“协力”即行动一致;而“齐心”正是“协力”的基础。凝聚力即指“齐心”的力量,其本质就是思想意识的趋同性,或者说是精神追求。唯有整个民族有共同认可共同尊奉的精神追求,才能够从一盘散沙变成一堵坚固的长城。

从中国的第一本史书《尚书》出现至今,中国历史没有缺少过记载,更没有出现断代。虽然江山不断更换君主,但他们都遵照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史、为政。从井田制到一条鞭法,任何制度的改革都是在前一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将传统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国家,而孝道就是传统之一。

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对传统的认可和信任。就像钱穆所举的例子:譬如我们讲考试制度,这当然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传统极悠久的制度,而且此制度之背后,有其最大的一种精神在支撑。但孙中山先生重新提出这一制度来,就不免要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因为清代以后,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信念也早已打破了。我们今天要重建考试制度,已经不是单讲制度的问题,而还得要从心理上先从头建设起。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即先要对此制度有信心。即如在清代两百几十年,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从来也没有变更过一天。这就因全国人对此制度,有一个共尊共信心,所以几百年来连一天的日期也都不摇动。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而是社会上有一种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当知一切政治,一切制度都如此。

我们并不是没有传统,但是如今,传统等待着从故纸堆中走向普通人的生活。孝道文化,也需要重新被拿出来学习和研究,走进我们的家庭生活中,重新成为我们真正身体力行的一项文化,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环境的大气候。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是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十七岁辍学后自学,十八岁时开始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自此,他的青年时光大半就在家乡中小学那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三十六岁的时候,钱穆因《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通过北大教师顾颉刚的推荐,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钱穆在北平居住了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抗战时期,他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因为不合于当时的批判历史主流,新中国成立时,五十五岁的钱穆离开故土只身去了香港,从此告别了大陆的亲人。随后,他在香港创办起新亚书院,如今,新亚书院已经并入香港中文大学,成为香港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自港抵台,从此定居台湾。

孝志——传承父母的志向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

古人不但强调要赡养父母的身体,还强调要“养志”,并认为这是最高的孝道。汉朝桓宽说:“最好的孝道,是养志,顺从父母意志,让父母心里愉快;次一等的孝道,是养色,让父母总有笑容;最次的孝道是养体,只是让父母吃好喝好而已。”

《论语》中有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个人将父亲的遗愿继承和实现,会被认为是真正的孝子。

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求生,就是因为他想要实现父亲秉笔直书历史的愿望。历史上有名的学问家父子有很多,例如刘向刘歆父子,琅玡颜氏一门,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他们不仅成为文化史上的风景,更装点了父子同心向学的传统家庭意境画,让人想到诗意、典雅的文化世家的景象。

很多人觉得,把父母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就等于承认自己只是父母生活的附庸,是放弃了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而且有一些父母过于渴望孩子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采用强制的方式来给孩子安排人生,也引发了孩子的反感情绪。

但子承父业,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苦短,我们的视听所及都有限,而在一个有积累的父亲的影响下长大的孩子,他在无形之中就比别人多一份沉淀和底子,比起那些毫无积累的人来说,更加容易做出一番成就来。这种文化上的继承,即是对自己出生时责任的承担。

孝道最高的层次是孝志。继承老人光明的志向,孝天下所有父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青少年要孝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都有志向,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能出人头地?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常父母的志向,从我们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来,譬如说有人叫“忠国”、“栋梁”等,这就表示父母希望子女成为祖国、成为世界的栋梁之材。

《中庸》上写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儿女果能如此,才算尽了大孝。曾国藩是有名的孝子,他相信,一个有孝心的人不仅是有志向的人,而且还能承传父母的志向。

按常人理解,孝就是感恩与尊敬。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并成长。如此天大恩情,我们应时时铭记,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对父母有爱有敬,父母所需所想,我们恨不得在父母还没想到时,就提前想到并料理好。然孝的真意并不能仅限于使父母衣食无忧,心情愉悦,更为重要的即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最幸福的人生是找到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路,并不断走下去。而这条路必然是上天依据每个人禀赋的不同赋予每个人的使命。这条路虽然神圣却可能荆棘满布,每一个未失人性之高尚人士都会去寻找并尽其一生地走好这条路。然而身为人子,最大的孝莫过于继承先祖之志,成就其事业,完成其使命。

青少年朋友们,我们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孝子,不仅仅是顺从父母、让父母快乐,还要继承父母的志向,替父母完成他们的愿望。

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汉代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管理朝廷书籍的官员,一直希望可以整理一部史书,“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也跟随父亲在朝廷做官,却因为一次替人打抱不平而得罪了权贵,被打入大牢,处以腐刑。司马迁受刑之后想要轻生,但想到父亲的遗愿,便忍辱苟活,最终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孝责——责任是孝德的升华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百孝经》

“士不可以不弘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千古名言,其核心词汇就是“承担”和“责任”。一个人在天地之间,不仅要负担起培养自己的责任,也要负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勇于承担,在儒家而言,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对自己负责,又怎么会有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堕落呢?

孝,可以理解为人子之责任的一种担当。负担起父母晚年的生活,既要养其身,更要养其志。这种承担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耐心和诚意面对与父母共同处的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压力和物质要求,有时候也要牺牲自己的想法,牺牲青春的潇洒和快乐。这种承担只有在别人的口中才会变成荣誉和美德,于自己便是要一点一滴完成的责任。

孝,是一种责任。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责任。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爱与责任的完美融合。只有爱的家庭是不稳定不牢固的,只有责任的家庭是不完满不快乐的,只有同时拥有了爱与责任,家庭才会永远和睦。

有人说过:“孝顺很像一个大行囊,有了它,走遍天下方便舒适,尽管有时它的体积和重量会让你感觉很累,但你既然选择了旅行就必须背着它,这就是你要从行囊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应尽的义务,想要获得的满足越多,所需背负的体积和重量就越大。在生命的旅途中,有着必须背负的责任——诚实信任、平等互爱、理解包容、善待父母,缺一不可!”

儿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从十月怀胎到忍痛分娩,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言而喻。作为儿女,不管贫穷富贵,赡养老人都是天经地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孝,是一种责任,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责任,父母把我们拉扯大,事事为我们想着,好吃东西留给我们吃,挣来的钱先花在我们身上,难道我们不应该对父母好一点吗?孝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幸福,而对于我们则是一种责任。

孝道与责任心紧密相连,责任心与道德一脉相承。没有责任心,何谈对国家尽忠之心?没有责任心,何谈对长辈尽孝之心?没有责任心,何谈对他人帮扶之心?

人可以没有伟大的成就,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只有拥有责任心,才能赢得尊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责任心缺失的人大有人在,唯我独尊者有之,不孝敬老人者有之,无怜悯之心者亦有之。

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为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为了人人安享社会太平,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我们应充分理解孝顺的含义,做一个忠顺且有责任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对父母尽职尽责的人。

士:所谓的“士”,一般指出身普通的民众,但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在文化传统上有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的人。古今第一士,要算孔子。士,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成就,而非物质上的满足。士人在历史上成为追求精神高度的骑士,士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宗教。

在中国历史中,士人最多产的时代要数宋代。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士人,有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