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48806200000031

第31章 常怀欢喜之心——佛说乐生(2)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只有观照自己的心性,懂得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才能在顺境中舒展身心,在逆境中安顿自己。这样,一旦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低谷来临,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及时地为自己点一盏心灯,暴风骤雨早晚都会过去。这盏灯可能是一盆精美的插花,可能是一处自己之前没有留意的风景,甚至可能是一顿美食。无论形式如何,能够避开心魔的攻击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最大的胜利。

生活一直在不断向前。无论是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内容。在懂得观照自己的内心、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时,事物最真实的本相就会出现在面前,我们也将从对它们美丽外表的沉迷中走出来,大步地向前迈进。

禅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和尚挑着装有一个精致香炉的筐子匆匆忙忙地赶路。他看上去有些心急,以致不小心摔了一跤。框中的香炉随之落地,瞬间就变成一地碎片。和尚停下来,看了看地上的碎片,没说什么,只略微停顿就继续赶路了。

这时,旁边的一个路人大叫:“和尚,你的香炉碎了。”

和尚说:“我知道。”他的语气是那么平静,一点也不着急。

路人感到非常奇怪:“那你怎么还不停下呢?”

和尚淡淡一笑,答道:“它已经碎了,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若要执意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也只有三个字——“没办法”。既然无可挽回,不如放下包袱继续前行。这便是和尚不肯为香炉驻足的症结所在,也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所在。和尚正是深谙其中的道理才不肯停下脚步的。

在长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与挑筐子的和尚类似的角色,所不同的是,我们筐中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阅历。无论是适逢顺境,还是逆境来袭,只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我们就可以安然地面对喜乐悲戚,享受幸福的生活。

【莲心慧语】

明代的呆庵普庄禅师曾写下这样的禅诗:“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佛,就是整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抓住事情的关键,我们就可以安享幸福欢喜的生活。

透脱生死,身心富足

自古以来,生死便被视作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大事。很多人在着手规划自己人生的同时将它列为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之一。为此,人们会特意安排在三十五岁之前重点积累物质财富,五十岁之前完成人生除死亡之外的所有大事,以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运用前半生积累的各种财富来养护身体,延长生命。

如果上述规划能够实行,便会有为数不少的人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只可惜事与愿违的情况常常出现。大部分人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生死大事,这就使得他们烦恼丛生,忧心忡忡。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清虚寂寥的旅程,所谓生死也不过是身外之事。南北朝时的一位禅宗大师曾经留下一首这样的悟道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世间万象的种种变化,生与死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已,它们虽然与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却根本不会对本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世间生死的真相。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执著于生死,徒增烦恼。当真正地透脱生死之后,我们反而会感到一身轻松,因为我们的身心不再被执著、欲望与烦恼煎熬。据《碧岩录》记载,渐源仲兴禅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

有一天,渐源仲兴禅师和道吾宗智禅师一起去参加一个人的葬礼。渐源禅师拍着棺材说:“到底该说他生,还是说他已经死去了呢?”道吾禅师说:“不要说他生,也不要说他死。”渐源禅师奇怪道:“为什么不能说呢?”道吾禅师回答:“不说!不说!”

在结伴返回寺庙的途中,渐源禅师说:“请禅师快点告诉我为什么,不然我就要打你了。”道吾禅师回答:“你要想打就任由你打,你想让我讲的话我就是不讲。”渐源禅师就打了道吾禅师几下。

后来,道吾禅师圆寂了。渐源禅师去拜访石霜庆诸禅师,并把上面的事情告诉了他。石霜禅师说:“不要说他生,也不要说他死。”渐源禅师问道:“为什么不说?”石霜禅师回答:“不说!不说!”渐源禅师听完之后,马上有所悟。

有一天,渐源禅师拿了一把挖土的铁锹在法堂上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石霜禅师见到之后,就问他说:“你在干什么呢?”渐源禅师回答:“我在寻找先师的灵骨。”石霜禅师说:“你怎么会在这里寻找先师的灵骨?这里可是烟波浩渺、巨浪滔天的地方。”渐源禅师回答:“这样才好着力。”太原孚上座说:“先师的灵骨还在呀。”

这就是佛家著名的“先师灵骨犹在”的公案。公案中的主人公渐源禅师并非一开始就领悟了生死的大义所在,尽管道吾禅师通过自己不讲生死和感受棒打的方式一再提示,可是当时的渐源禅师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当随后参访的石霜禅师也说出与道吾禅师同样的话时,渐源禅师突然有了一定的省悟:原来生死大义并不能从字面意思中找到,于是便有了后面在法堂上寻找先师灵骨的行为。此时,道吾禅师的初衷才真正得以实现:生死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生命的本质。

就如同不能仅仅从罂粟花艳丽的外表去判定它的本质一般,我们也不能将生死这种人生表象作为探究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归宿的唯一标准。过度执著于生死会令潜藏于生命深处的欲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并开出令人沉迷的罂粟花。而生命的富足正是来自身体的安顿和心灵的一尘不染。不纠结于生死,不为外物所束缚,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身心的富足便很容易实现。

【莲心慧语】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心无所牵挂,不执著,让心自在。人们对于生死的过度执著会使自己的心充满杂念和欲望,唯有放下自己对生死的过度执著,驱散心中的杂念和欲望,我们才能安享身心的富足。

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一天,有位客人去拜见一位悟道已久的高僧。

拜见完毕,客人不由心生感叹:“追随禅师的弟子都是一些魅力四射的人呀。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还非常有修养。平时,无论是接待前来朝圣的信徒,还是弘扬佛法,所有接触过他们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含蓄、谦和的微笑,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若是遇到突发情况,他们也总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并迅速及时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处理。他们的行动是那样准确快速,又显得那样落落大方。每个人身上都透出一种柔韧的美,是收放自如的弹力与善解人意的弹性的结合体。所以,与这样的师兄接触时间长了,我就会觉得他们很漂亮。”

禅师听完客人的话之后,只是笑笑,并开示客人说:“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来拜访的客人是感由心生,完全从自己与庙中师兄接触过后的感觉出发,而禅师是从悟道的角度进行思考。虽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归宿,那就是双方都拥有一颗欢喜之心。

星云大师说:“世界上没有比欢喜更宝贵的东西,有时我们把再多的金钱、物资送给别人,别人未必欢喜。不如给人一个笑容,给人几句赞美的话,用欢喜心结缘,不但不需要付出辛苦代价,而且会有很大的收获。”由此可见,来拜访的客人用赞美的语言将欢喜带给了庙中的师兄们,而禅师则用开示的方式将另一份欢喜放入了客人怀中。

有了欢喜之心的滋润,我们便可以度过世间那些令人沮丧、惆怅、痛苦与不堪回首的时刻。岁月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常常是还没来得及抓住它的尾巴,它早已走得很远。看着镜中自己逐渐老去的容颜,感受着周围变化无常的世事,我们便可知道岁月是怎样的无情,便可知道欢喜之心是如何的可贵。不过,过重的得失心也能随时将欢喜之心带走。

有一天,喜欢勘验僧众的陈操尚书与众多官员登楼的时候看见迎面走来了几位僧人。

其中有一位官员说:“看样子那些走过来的就是禅僧吧!”

陈尚书说:“不是。”

官员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陈尚书说:“等他们过来的时候,我就会勘验给你们看。”

于是,就在那几位僧人走进楼前面时,陈尚书突然间招呼他们:“上座!”

众位僧人都抬起了头。

陈尚书对同行的官员说:“这样,你们相信了吧。”

一句“上座”就使在场的僧人们显露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上座”是人们对佛家弟子的尊称,真正修行的禅僧已经放下对世俗得失的执著,是不会对这个称呼有什么反应的,在场的僧人在听到这一称呼时却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由此可知,他们并非真正的禅僧,对于简单称呼的在意已经将他们与欢喜隔得很远。

同样的情形也不断地出现在生活中。当对某些东西过分地牵肠挂肚时,我们就会成为它们的奴隶,失去生活的动力,失去欢喜之心。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天生的苦情戏。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安享欢喜的生命之旅,就需要勇敢地拿起生命的剪刀,剪掉那些嫉妒、苦恼、抱怨、浮躁等,然后在心上种上包容、舍得和谦让的种子,并用爱的力量时时浇灌它们。当充满爱的宽容、谦和之花绽放时,人生的荒漠便消失了。

【莲心慧语】

星云大师认为,最圆满的人生就是欢喜助人。若要拥有欢喜的人生,我们就需要用生命的剪刀剪掉那些让自己的人生演变成苦情戏的浮躁、抱怨等消极情绪,并代之以包容、舍得与谦让。这样,我们便可以与他人一起共享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