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在2000年发表了一个“万人教育”教育环境建设目标。同一时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培养符合21世纪“知识基础设施社会”的人才,该教育委员会实施了一个“早期幼儿保育((ECE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政策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表明,作为“终身教育”第一阶段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把保育的质量作为重点,将“强壮的起点(2)”作为改善学龄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在2001年和2006年实施了两次调查。其中,从什么样的保育是正确的保育的观点出发,报告了5个国家的保育课程。
这5个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保育课程包括:1.经验型教育(比利时);2.高瞻课堂教育(3)(美国);3.瑞吉欧教学法(4)(Reggio Emilia)(意大利);4.大组集合教育法(5)(新西兰);5.瑞典的保育课程。针对这些保育课程,为了提高保育质量,日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呢?眼下,有必要重新设置日本婴幼儿保育课程,因为日本的婴幼儿保育课程是以儒教和佛教等东洋哲学为基础的。
日本保育课程原则中的“三省”源于论语中的学而篇。同时,站在易经世界的角度,也可以对婴幼儿保育课程作出解释。人的一生都是在一阴一阳中度过的。其中,“阴”“阳”的区分上,一般认为“阳”非常容易付诸行动,具有能动性,而“阴”具有受容、内向的性格。从这个观点出发,男属“阳”,女属“阴”,母亲属“阳”,儿子属“阴”,而从母亲是女性的角度来看应该属“阴”;对于孩子来说,应该属“阳”。但是,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孩子属“阳”,因为孩子是活动性非常强的生物,受容孩子行为的应该是大人。且不论母子关系,至少在保育人员和孩子的关系中,保育人员永远应该属“阴”。这是针对与非常“阳”的孩子的平衡关系而论的。孩子自己不会学习具备“阴”。孩子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做。而保育人员的“阴”如果不强,就不会引发孩子的探求心。保育人员需要具备永远相信孩子,以慈爱去接受孩子的精神。保育人员的原则就是守护。
全世界推行的婴幼儿保育课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相信孩子自己发育的能力,打破老师发号施令、让孩子记住某种知识那种整齐划一的传统保育模式。保障孩子自己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活动。同时,还提倡全纳教育。这个概念最初用于对有障碍孩子的教育。最近开始提倡“全体儿童,全体教育”。大人对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固有观念,必须破除这些固有观念,优先按照每个孩子自身的发育程度、个性、环境进行规划。各种固有观念源于不同国家、人种、贫富、男女、有无障碍等。当今,日本最大的固有观念就是年龄。这并不是混龄保育,或者按年龄区分保育这些形态水准的问题,而是应该消除年龄的固有概念,保障每个孩子发育的问题。保育指针中所说的年龄指的是发育过程,是年龄的尺度,而我们在保育中应该考虑的是每个孩子发育的连续性,应该很好地保障每个孩子发育的连续性。
我们需要对保育作出反思,作出评价。因此,世界5国的保育课程中都有关于评价的内容。有关评价,日本有被称做监察的行政方面的评价,为第三方评价。这个评价主要是对保育课程的项目进行确认。这些项目中,并没有反映出保育的理念。同时,介绍到日本的美国的环境评价也未能反映出各自的保育理念。反思评价中,首先包括反映理念的课程编制,评价是否沿着这个理念实施了保育。这是自我评价。因此,虽然抽出其他课程中的评价内容,也能成为理解该课程的参考,但是反思自己园内的保育情况时,特别要反思根据课程所开展的活动,需要按照各个保育园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
2010年,我在日本召开的“早期婴幼儿保育”世界研讨会上提出了“守护型保育”的理念,获得各国与会教育专家和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本书就是我在日本倡议的守护型保育课程及其实践,以及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的总结。作为保育课程,它居于园内所有计划之上。这些都是保育的公开课程。希望各个保育园基于这些思维方式,开发各自的课程。同时,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制定更好的保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