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是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暮夜却金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杨震除了诚信不贪外,生活也极为朴素。在他当涿郡太守时,整日布衣素食,以自己的形象感染家人,树立起了清白的家风。杨震的一些亲朋好友,看到杨震廉洁奉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从不为后辈子孙计谋前程,都竭力劝说他置办一些产业,留下一点家产给后辈。杨震执意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震共有5个儿子,最出类拔萃的是三子杨秉。他少年时代就继承了父亲的学识、气节和品德,博览群书,常隐居授业解惑,至40多岁才踏上仕途。历任侍御史,豫、荆、徐、兖四州刺史,皇帝侍讲,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太尉等职。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人曰“淳白”。最为突出的是他继承了杨震的清廉刚直的品格。当刺史时,他计日受俸,余禄决不入私门。他过去的同僚、部下赠给他的钱财有百万之多,全部被回绝。公元160年,他因为白马令李云之事仗义执言而被免官归乡。尽管身处逆境之中,仍保持平生清贫廉洁之本色。当时的生活贫困到无米下锅的地步。有地方官拿来百余万钱送杨秉,他闭门坚决不受。贫贱不能移,士穷节乃见。杨秉的鲠骨素志令人肃然起敬。
公元162年,宦官专权,吏治败坏,气焰嚣张的宦官们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腐败之风弥漫朝廷内外,引起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杨秉联合司空周景上奏桓帝,提出不许宦官子弟当官掌权,并彻底清理冒滥及各类劣迹官员等建议,获得桓帝批准。他还检举揭发了贪官、冗官50余人,上奏朝廷,并予以严肃处理,全国为之震动。其忧国忧民、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事例不胜枚举。
杨震的孙子杨赐,继承其清白家风,笃志博闻。建宁初年,经三公一致推荐为刘宏皇帝的讲学老师,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杨赐任官期间,汉灵帝不理朝政,四处游玩闲荡,造成了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朝廷对拜官授爵视同儿戏,国家境况似江河日下。杨赐上疏指责朝廷任人唯亲,“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希望皇上能迅速改变现状,复兴朝政正气。敢于为国直言上书的杨赐得到了世人的敬重,皇帝也在策书中称赞他是士林学习的楷模。
杨震曾孙杨彪,“少传家学”,博闻强记,入仕后官至太尉。他终身不畏强暴,维护国家的政通人和,其忠心义胆可鉴日月。光和年间宦官头目王甫指使属下窃取国库巨额资产,杨彪得知后即刻予以揭发,并报告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上奏灵帝,获准后,王甫及太尉段颍等人都被送上断头台。这次为民除害之举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称赞。
俗话说:无私者无畏。杨氏一家四代之所以正直为官,就在于他们有着清谦自律的传统,不贪不占,过着清贫的生活,因此才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杨氏一家四代为相,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种清廉自律、疾恶如仇的为官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极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应该发扬光大的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