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酒暖回忆思念瘦
48863300000012

第12章 秦观:“公然走私的爱情”

第1节 秦观和苏小妹的传说纯属八卦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看秦观的一首词: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借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一对相爱的人被拆散,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是不是太残忍了?也许正因为有这般残缺的爱,才使得人们不断地羡慕那些得不到的完满的爱情。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词的大意是,一缕缕云彩像女子的巧手般,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花样,天外的双星会少别多,传达的是恨意。银河虽远,但是牛郎和织女总想着悄悄地相会。美好的秋风和秋露,他们两个一旦相逢,就会比人间所有的恋人都要幸福、快乐。“金风玉露”,是秋风秋露的美好称呼。语出隋代李密《淮阳感秋》诗:“金风飏初节,玉露凋晚林。”

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一年才能见一面,就么短暂的一天时间,温柔的情像水,相约的期如梦,不忍回头看那鹊桥的归路。但情长不在朝暮。

写的真好,张炎在《词源》中夸奖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这首词可以说家喻户晓,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流传至今,已成千古名句。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鹊桥仙》大有东坡之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难怪,秦观本来就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1049—1100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后来经过苏东坡的大力推荐,先后担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及国史院编修等职。因为是苏东坡的学生,苏东坡顺利的时候,他也一帆风顺,但是,当苏东坡倒霉、被贬的时候,他也受到连累,跟着被贬到郴州、累州等地。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

中国人对于有才华的文人,总是喜欢打听他们的风流韵事。关于秦观,经常看到的是他和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江湖传说。说苏小妹怎么样出对联,大有“比文招亲”的意思,最后秦观过关斩将,赢得苏小妹的芳心。苏小妹就嫁给了秦观,才子配才女,比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还要吸引眼球。事实上,这些都是“三流小报”炮制出的八卦新闻,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苏东坡并没有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妹妹,秦观也没有这样的艳遇。

秦观的老婆不是传说中的苏小妹,而是姓徐,证据是《徐君主簿行状》一文中所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秦观和苏小妹的传说是假,风流却是真。我们过去的文学史在谈到秦观时,将他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

秦观在江湖上的风流事不少,有一次在饭桌上看到一漂亮歌妓,心头一惊,来了灵感,即赋《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枯树上落满了寒鸦,流水绕着孤独的村子。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词写得如此香艳,难怪在当时流传那么广。山际间一抹微云,一点点消去。天连着衰草,城门楼中的画角声在秋风中要没有了。暂停征棹,大家饮酒和泪道别。多少蓬莱旧阁,多少往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下,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面对此情此景,还是选择缠绵销魂吧。抓紧时间,暗解香囊,轻分罗带,一起共度良宵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青楼赢得红袖佳人的痴爱,不也是另一种“功名”、另一种春风得意吗?这回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襟袖上空惹啼痕。你走后,我在伤心的时候思念你,会把高城望断,直到灯火黄昏的时候。

词的上片是“山抹微云”,下片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很有点暧昧、挑逗的味道,词一出世,即传遍诸多的妓院和文人雅士间,苏东坡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茹溪渔隐丛话》)

苏东坡的戏称,应该是真实的事情。黄昇《花庵词选》记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甚唱公‘山抹微云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

这也从侧面说明,秦观《满庭芳》传播面太广了。

第2节 为谁流下潇湘去?

以秦观的才学,一生没有任何艳遇也不可能,但不是和苏小妹,而是在他被贬长沙时,和一位妓女的爱恨缠绵。

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冷漠的长沙,秦观的心像秋天的落叶,满是萧瑟。苦闷的日子里,他惟有写词来排遣心中郁闷。因为受到朝廷党争的牵连,所到之地,当地官员为了自保,都不敢跟他保持太密切的关系,刻意地疏远他。但有一个歌女却是例外,她不仅要靠近秦观,还托人带信,希望能嫁给他,“托付终身”,照顾他的生活,因为她太爱秦观的才了。秦观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连夜写了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赠给这名歌女。但是,政治无情,他现在是贬官,目前还不能把她带到自己住的地方,怕连累女子的家人。再等等,希望过一段时间朝廷能重新起用他,到时候再作打算。

终于等到了北归,遗憾的是,秦观在北归途中,贫病交加,死在了藤州。女子得知此消息,毅然选择了自杀殉情。

那么,秦观到底在《踏莎行·郴州旅舍》里写了什么,竟能让这女子如此痴情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给秦观的悲观人生留下最后一抹温情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秦观写得最好的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在云雾的遮蔽下,我从年少就建立的那种楼台般的理想幻灭了,迷失了,我的津渡,我所有的出口,我人生的航向也都在这空濛濛的月色中迷失了,找不到方向了。我现在被贬到湖南郴州,一个人离开妻儿老小住在这里的一个旅舍里面,不由想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应该就在这附近吧,可如今,我把桃源望断,也无寻处。不知道到哪里寻找这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我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旅馆里,我怎么能忍受那种孤独和寒冷的滋味呢?在这里,我一整天都在听杜鹃鸟凄凉的哀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想家了,准备委托驿使给远方的亲人寄上一枝梅花,我打开鱼腹,取出里面藏的那一尺见方的白色素帛的书信,看看家人的问候。所有的悲恨堆砌起来,重重叠叠不知道有多少。郴江发源于郴山,可是却不安分,要离开往下流去,它到底是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呢?

叶嘉莹先生说,在诗词之中,有的时候,是“无理之语”,却是“至理之辞”。“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二句说起来就是没有理性的话。这“无理之语”“无理之问”就让我想到《楚辞·天问》,对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李商隐《西溪》)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条银河?“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这正是“无理之语”,却是“至理之辞”。为什么“人生长恨水长东?”为什么水要长东?为什么要长恨?哪一天把世界的不平都填平了?正是那生活遭遇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江就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意志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意志。

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包括生命留下来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写得非常沉痛!难怪和那个歌女有关,也可能和生命中其他无可奈何有关。秦观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苏东坡就非常欣赏这两句词,他这样评价秦观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说,秦观死了,如今再也找不到第二这样有才华的人了,一万个人也抵不了一个秦观。王国维则最喜欢“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王国维甚至这样赞扬秦观而贬周邦彦:“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则这样赞扬秦观:“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观的是词人之词。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这样评论秦观的词:“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高度评价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四库全书总目》中则这样评价秦观:“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曾经有人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有诗为证:“山抹微云秦学士,落花倒影柳屯田”。有人的比喻更幽默,说秦观就像《红楼梦》,柳永则像《金瓶梅》。

第3节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和苏东坡、黄山谷这三个人志同道合,私交很深。三人当中,秦观年龄最少,却死得最早,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观性格太敏感,心胸不够开阔,缺少旷达的一面,整天发愁,替女人愁,替国家愁,替人生愁,替社会愁,替古人愁,一生充满了愁苦,很少有开心颜的时候。有人把他和晏几道一起称为“千古伤心人”。

他在《江城子》中有词句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他恨时光流逝,柳絮飘飘,他登高一望,江水在他眼里都成了泪,哭得不像话了。他总是“流不尽,许多愁”。

我们看一首他写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秦观被贬处州时写的,很悲哀的感觉。苏东坡一遇到事,一遭贬,也烦恼,但很快就乐观起来。欧阳修呢,遇到被贬,就是游山玩水,欣赏美景,以此来忘记忧愁和烦恼。秦观不是这样,他在水边沙外,看到的是城郭的春寒刚刚消褪,春天刚刚来到,花影有点乱,黄莺鸟的叫声很细碎,这么美好的自然和万物,可是看风景的人却愁得不得了,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美好的春天风景。他说因为他被贬了,朝廷不重用他了,他和好友分开了,如今飘零在外面,所以“疏酒盏”,没有人陪喝酒了。所有怀念的人现在都不在身边,当那天上的碧云和暮色四合的时候,我只有空对着暮云。

想当年,在京城的时候,我们聚会,鹓鸟和鹭鸟的飞行都按照秩序,我、苏东坡和黄山谷等几个好朋友携手并肩,多好啊,如今都在哪呢?我的用世理想差不多幻灭了,镜子里的自己也确实老了。属于我的美好春天去了,飞红万点愁如海。

当时,这首词一出,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很多人争着和这首词。尤其是在那些一同被贬谪者中间,引起强烈共鸣,苏东坡、黄庭坚、孔仲平、李之仪等人都有同感,纷纷和作。远贬海南的苏东坡特地和韵作词,下阕云:“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更有很多人打赌说,秦观要死了,很快的,根据就是“飞红万点愁如海”。你想啊,人都“飞红万点愁如海”了,你说他还能活久吗?

这正是秦观的性格弱点:抗挫折能力太差。他受不了挫折。秦观的传记记载说,秦观少年就有大志向,喜欢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就是那些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人,有崇拜英雄的情结。但他这种宏图大志一遭遇挫折就泄气。这点上他和苏东坡相反。秦观这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也很差。苏东坡知道他,是因为读过他写的策论,感觉写得好,有丈夫气概。可是,秦观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落第,就觉得没脸见人了,回到家关上门谁也不见,作了《掩关铭》,然后不吃不喝,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掉。苏东坡知道后,就去鼓励他,让他下次再考,果然就考中了进士。

词人小传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晚年一再遭贬: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姿”。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作“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