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酒暖回忆思念瘦
48863300000014

第14章 王安石:可惜风流总闲却

第1节 退掉了夫人买来的江南女子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这首词的作者是王安石,被称为千古一相的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神宗登基后,他曾两次担任宰相,主持变法。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梁启超先生说,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才是数千年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这首《千秋岁引》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只在旅馆中听到寒砧上传来的捣衣音,孤城上传来了哀叫的画角,这一派寂寞的秋声,一直传到寂寞、空无和寥廓之中。东归的小燕子从海上去了,南来的大雁向沙头上落去。楚台的清风,庾楼的明月,一切都宛如昨天,令人难忘。

人就是这样,无奈被些名利束缚了手脚,无奈被其他的情耽搁,可惜,年少风流的一面总是闲却。想当初,自己也曾经发宏愿学道成仙,如今又耽搁了男欢女爱。夜深的时候,酒醒来之后,想着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当初有个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叫杨慎,他看了王安石这首词后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他还说,王安石既然能够看透人生,把握人生,为什么还要坚持推行新法,贬黜包括苏东坡在内的大批正直之臣呢?

没有人否认王安石的知识渊博,他21岁就是进士了。北宋到了第四任皇帝——仁宗时期,出了一大批君子,比如包拯,比如范仲淹,比如司马光,比如王安石,比如欧阳修。在宋仁宗晚期,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全是真正的人才,又个个是君子。仁宗时代实在是少见的美好时代,他没有建什么成为历史古迹的工程,却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位,而这六位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他们是三苏、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中国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在仁宗时代。

所以,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官员王安石,也是个君子,这一点在历史上没有异议。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作为变法的主持人,他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他是个“工作狂”,忙得连头都没有时间梳,脸也顾不上洗,甚至连胡须上都生了虱子。他穿衣方面不太讲究,比较邋遢,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也是一位固执己见的“拗相公”。在外国历史学家的眼里,他是12世纪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有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窥见王安石的君子之风。在《邵氏闻见录》卷十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这个职务的时候,就是说,这故事发生在他主持变法之前。可是,有本关于宋代历史的书(史式先生著)里,把这件事情这样叙述了一遍:王安石的夫人吴氏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看到王安石日夜操劳,怕照顾不周到,就花钱买了一个江南女子来照顾他,但是,事前没有说明。王安石看到一个打扮得非常光鲜的女子来到自己房中,就猜到了几分,但是并没有立刻把她赶走,而是认真地盘问她的来历。这么一问,却问出了新法中的一些弊端。原来这个女子的丈夫是个从江南押送一船官粮来东京的小官,路上出了事故,打翻了船,一船官粮都损失了,于是就被关押。按照当时新法的规定,必须全部赔偿。钱不赔完,就不放人,女子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卖身救出丈夫。她说完这一经过,泪如雨下。王安石听了整个故事后,觉得其中有些情节,符合从宽处理的规定,但是,主管部门为了立功,严厉追究,逼得他们破家还债,夫妻分离。

他坦率地告诉这名女子,我就是制定新法的王安石。是我管束不严,执法人员做得有些过了,让你们受了委屈。我既然知道了,就应该纠正。你赶紧去找你丈夫吧,回家团聚,你们多交的罚款,可以退还。至于你自己的身价,就不必还了,算我对你们表示歉意。

这故事有点演绎了。但不管怎么说,王安石退掉了小妾,这是事实,面对诱惑也能坚守立场,着实令人敬佩。

王安石为人处事方面,一向自律,纵然他想纳妾,也绝不会趁人落难之机落井下石。君子不趁人之危,当成人之美。历史上王安石是个君子,虽然有时候,他也会感慨“可惜风流总闲却”。

还有一个王安石逼儿媳改嫁的故事,更能帮我们领会王安石这个人的儒家君子风范。虽然王安石和庞荻同朝为官,但政见不同,王安石主张变法,庞公反对变法,是个保守派。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还和庞公的女儿结为秦晋之好,两个年轻人很幸福、很和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至于什么病历史上记载不详,有说是绝症的,也有说是精神病。王安石很是同情儿媳,提议她再嫁。这不是被王家休了吗?庞荻觉得没面子,不行,坚决不同意。但王雱的病情康复没有任何希望,两家经过协商,最后王安石的儿媳妇以王安石义女的身份出嫁了。

一个女子,在丈夫家里改嫁,若非遇到了王安石,一般人实在做不到。史书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王太祝生前嫁妇”,王太祝就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因为当时他的官职是太常寺太祝。

第2节 六朝旧事如流水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这首词是怀古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在金陵城登高远望,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有点肃杀的样子。看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长江就像一条白色丝练。远望,那翠峰丛聚,簇簇相间。残阳之中,归来的风帆和远去的舟影在江上移动。西风起,酒旗斜立在金陵街市的两边。秦淮河中的各种彩色的船像云一样闲游,灯河像星一般,那影子像白鹭翩翩飞过,如此美好的秦淮河,画家也难以画出她的美来。

回忆过去,金陵城何等繁华,惹得众英雄都想抢到手。可叹南朝君王们太荒淫,隋大将韩擒虎从朱雀门入城时,陈后主与张丽华还在卧室里快乐呢。家破人亡,悲恨相续。如今我站在高处凭吊千古,那繁荣和耻辱让我叹息。六朝兴衰旧事如流水一样过去了,不变的是那些荒烟凝绿的草和那些寒烟笼罩的江面。至今为止,商女们还不时唱起那支亡国的遗曲:《玉树后庭花》,令人不安。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王安石处处以政治家自居,显然志向高远。王朝兴盛的时期,至今为止,商女们还不时唱起那支亡国的遗曲:《玉树后庭花》。在他看来,这是多么不祥的征兆。他担忧。

宋神宗这个变法皇帝决定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大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安石在当地方官时,就给当时的宋仁宗上万言书,列举了很多变法的方案,但当时宋仁宗没有理会。直到宋神宗亲政,才把王安石召来京城,任为翰林学士,21岁的宋神宗和47岁的王安石开始商量变法。

司马光是个君子,而且和王安石也是好朋友,但他公然反对变法。因为他从王安石的变法方式中读出几个关键词来,那就是:名曰理财,其实就是与民争利。这不成了西汉时期的桑弘羊了吗?桑弘羊实行酷吏的苛政,使各级官员的搜刮,实在比匈奴侵略还要猛,以至于在汉武帝后期出现了民穷财尽、饿殍遍野、天下户口减半的惨象。

正因为司马光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所以,他虽然对王安石本人佩服有加,但不同意变法方案,如果非让他执行,他选择辞职。宋神宗还比较开明,他要推行新法,当然希望司马光帮助他,可是司马光毅然要求辞职,他说我的观点已经说了,不参与新法,但既然朝廷一定要推行,我离开,到洛阳去著书,写我的《资治通鉴》,并保证不再批评新法,不说任何不利于变法的话。

宋神宗很爱惜司马光这样的人才,也欣赏他的光明磊落,所以,他还是支持并且保护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写序。

公元1069年2月,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王安石曾经提出过几句口号,有人归纳为“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虽然王安石号称“天命不足畏”,但是,变法几年,“天命”确实给他开了玩笑。比如,新法颁布不久,京城好几次地震,有风暴灾害,还有陕西华山崩裂,以及此后出现的大旱等等,皇帝求雨都没有用。一个管城门的小官叫郑侠,他给皇帝上了《流民图》,图中描写了“青苗法”实行之后百姓的惨状。而且,郑侠还保证说,如果皇上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10天,保证下雨。如果不下,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当时求雨心切的皇上就答应了,暂停新法。见鬼的是,就在下旨的当下,天降大雨。

宋神宗心想,看来,“天命”不能不畏啊。

因为批评者太多,王安石自请离开相位,离开京城,出知江宁府。不久,新法又恢复实行,王安石再回京城。1076年,王安石的儿子病逝,他日夜忙碌加上忧心,生病。王安石再次请求罢相,回到江宁养病。

我们来看王安石的生平: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和很多宋朝名臣一样,他的仕途是从地方官开始的,多年间,他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王安石蒙皇上知遇之恩,主持变法,独掌大权。从1068年到1076年,9年变法,9年改革,他感慨良多。原来的好朋友,比如苏东坡、司马光,现在成了政敌,甚至终生不再来往,改革事业夭折,友谊失去,宦海沉浮,“六朝旧事如流水”。回想往事,王安石怎么不感慨!怎么不叹息!

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第65页是这么说的: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同世和后世许多人的敌视,但这些人也不能不推崇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例如先后注释他诗集的两个人就是很不赞成他的人。他比欧阳修渊博,更讲究修词的技巧。

词人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人。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