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48876600000007

第7章 1981-1989年·在探索中求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政治上进入了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时期的种种挑战,演出市场如何开发,文艺演出如何发展?对此,演艺界从业人员采取的态度是:迎着挑战上,在探索中求发展。

当时,各种带有明显探索味道的演出不断出现。1980年《北京晚报》冲破思想藩篱,复排了《四郎探母》,一时震动了演艺界,对有志于求索的同仁起了一定的启示作用。不久,人艺以《绝对信号》的演出,开话剧小剧场演出之先河,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遗憾的是我错过了观演。我首看的小剧场话剧是青艺的《火神与秋女》,近在咫尺的表演,人和情都触手可及,让你感到亲切、逼真。小剧场的试演,拓展了演出市场,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在振兴戏曲的呼声下,一些带有新意的戏,如京剧《三打陶三春》《蝶恋花》,昆曲《西厢记》,评剧《评剧皇后》,河北梆子《窦娥冤》,曲剧《珍妃泪》等纷纷亮相舞台。但由于种种原因,上座率不太高。看来,戏曲对如何面对发展中的低潮期、如何真正振而兴之,似乎还没有理出一条切实可行而又清晰的思路来。

8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戏剧“梅花奖”和北京地区的“振兴杯”的评选演出活动,为戏曲青年演员打造了一个成长、展示的平台,对培养优秀戏曲艺术人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大都是这一“奖”一“杯”的得主。但在当时,还难挑大梁、担大任。

我之“人艺观”

在这一时段,北京人艺除了上演《茶馆》《雷雨》这些经典剧目外,还陆续地推出二十多部新戏,因为好,几乎场场叫座。我看过的就有《请君入瓮》《屠夫》《左邻右舍》《红河谷》《狗儿爷涅盘》《北京大爷》《哗变》《太平湖》《天之骄子》《天下第一楼》《李白》《阮玲玉》《旮旯胡同》《鸟人》等,有的还看了两遍。这就引起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北京人艺却长演不衰而且倍受广大观众欢迎呢?

依我看,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路正品高,风格鲜明;二是既守传统,更重创新;三是底蕴深厚,耐得风雨。

第一、二点较好理解,且限于篇幅,不再赘言。第三点我多说几句,浅析一下这深厚的底蕴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八条:

一、有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杨“四巨头”奠定的坚实基础;

二、有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等名家创作的名剧的涵养;

三、有深入生活、了解百姓优良传统的滋润;

四、有于是之、刁光覃、叶子、舒绣文、朱琳、田冲、童超、童第、郑榕、英若诚、蓝天野、董行佶、胡宗温、狄辛、林连昆、朱旭、濮存昕等一大批名角儿的坐拥;

五、有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夏淳、林兆华等几位大家的引导;

六、有尊重艺术、有责任心的行政班子的热心服务;

七、有高水平的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后勤、宣传等方面职员的有力支撑;

八、有剧院几十年倾心培养出的观众群体的热爱和捧场。

如果说,人艺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这“八条”如同树的八根粗粗的根系,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滋养着人艺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结出一茬又一茬的累累艺术硕果。

2012年,人艺隆重纪念了她的甲子之庆。在纪念活动中,我注意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面对人艺这棵经历了60年风雨的参天的艺术大树,艺术圈里圈外的人,道贺的多,学习的少;恭维的多,琢磨的少;坐而论的多,起而行的少。

可以说,热热闹闹“纪念”过了之后,几乎什么也没落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遗憾。

铁成出名后仍谦虚

1981年初秋的一个傍晚,我和同事秦若鹏老师在北海公园北门13路车站边等车回家边聊天。就在我们俩等着聊着的时候,发现一位骑车人在我们不远处戛然而止,然后跨下了自行车,走到我面前。我忙定睛一看,啊,原来是王铁成老师!招呼是他先打的:“岳老师,您好!”我忙乱地回话:“铁成老师,您好!您好!”然后把秦老师引见给他。依然是他先送去了问候。

我和他是在1978年我组织的一场大型朗诵会相识的。他记忆力真好。谁知,在我正要问问他最近上什么戏时,不巧,13路车开过来要进站了,我们只好匆匆道别,挥手再见。

在车上,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不禁滚过阵阵暖流和敬重之意:要知道,此时的铁成老师因在多部戏里形神兼备地成功地塑造了周总理的艺术形象,已成为了全国着名的演员啊!

亦师亦友的周正先生

人艺着名演员周正老师于我是亦师亦友。这个时间段,彼此经常有些往来。我到他在砖塔胡同的家时,他待我既热情又实在,让我感到既温暖又踏实;他来我在小细管胡同平房院的家时,接人待物,不摆谱、不挑礼,甚至“反客为主”亲自动手从架上摘下串串葡萄给大家分享,让人感到平易近人。一次,我俩在紫竹院路边小店随意吃上几两饺子,他很感满足,未表不快。我多次请他到学校做朗诵讲座,他每次都是边讲边示范,既充实又生动,一讲就是半天,到场师生听后大开眼界、大有收获;因学校经费有限,我每次给他送去很少的报酬时,他都坦然接受,从来没有其他表示。他妻子一度身体不太好,虽然他演出任务繁忙,但他照顾妻子既细致又周到,十多年如一日……

周正老师戏好,人更好,是我在文艺圈的朋友中,最佩服、最敬重的人!

和冯福生共享豆汁乐

冯福生老师是青艺的着名演员,曾在连演六十多场的台湾话剧《红鼻子》中出演男一号。我和他有多面之交,彼此相识。

豆汁是我的本命食,我最喜欢喝。为解馋,我还接长不短地专门到护国寺小吃店喝上几大碗。大约是在1983年夏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去小吃店喝豆汁。一进店,就高兴地看到冯老师正在喝豆汁。彼此寒暄过后,我开玩笑地说:“您也爱这口儿。别的我请不起,这豆汁还请得起;您再多喝点儿。”在我的请让下,他笑着说:“好,好。”于是在又说又笑中,他又跟我喝了一大碗。当天他在对过的人民剧场有戏。走之前,他还灌了一可乐瓶生豆汁,准备拿到后台去随口喝——豆汁润嗓、败火、酸甜适宜,好多北京演员都爱喝。话剧演员中,我知道王铁成老师喜欢喝豆汁,我们还彼此相约有机会喝个痛快,谁知冯老师也好这口儿,嗨,我又多了一位喜豆汁的“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