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投桃报李传递阳光:懂得感恩
48888500000018

第18章 做孩子的榜样(1)

言传与身教

一、用行动教育

现在的教育环节,很多侧重于言传的教育,而这会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家长在要求孩子不要抽烟时,却经常在孩子面前吸烟;老师在要求学生要好好与人相处时,自己却没有处理好同事关系等等。

在《论语·宪问》中,记录了春秋末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里是指言辞虚浮夸大,超过了行为所表现的真实情况是可耻的行为。也可解释为,言论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行不一,过于重视言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行为的表现力。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升下来的时候,他的本质属性是善良、美好的。同时,人初生时,智、愚、贤与不肖,差别不大,到接受教育,知识渐开,气质、禀赋就因人而异了;天资聪明的,显得睿智,知识少的表现为愚笨。才能、德行好的称为贤;放纵欲望,为所欲为的称做不肖。因此,不能让恶习侵染孩子幼稚的身心。要想方设法,一定让孩子良心发现,特别是对于善恶美丑、是非黑白的辨别,让孩子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

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有关模仿的故事。孟轲3岁丧父,孟母一方面承担着家庭的生活重担,帮人纺织,一方面严格教育孟轲,要他用功读书,日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孟轲的家原住在坟场附近。幼小的孟轲经常看见送葬扫墓的情景,就与一些小朋友模仿送葬扫墓,成天做挖坑、埋人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成长,就立即搬了家。

孟轲的新居靠近市场,他家的邻居是屠夫,孟轲耳濡目染的是杀猪卖肉之事,孟轲就成天模仿杀猪卖肉的游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是久居之地,就再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学宫附近。

由于靠近学宫,孟轲接触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在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影响下,孟轲也学着读书、行礼了。看到此情此景,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儿子可以住的地方啊!”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了。通过三迁住处改变环境,孟子模仿周围成人刻苦读书,建立了良好的非智力的因素,终于成为了著名的儒学家。

所以,在了解了身教的重要性后,大人们在孩子的面前时,应多多展现良好的身教典范,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有了身教也要辅助用言传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孩子们所认同和接受。当然,我们常说言行要合一,就“言传”和“身教”而言,其实是一样的,但是,若只能从中选一门是更重要的话,就应该是身教更重要些了。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从学习入手,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懂得教育规律,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优良习惯的养成;要想成为做合格的父母,还应注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为人父母者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技巧。

二、以身作则

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事实:父母是教育者,不管这个父母自己做得如何?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自己做不到,其实是没有资格来教育子女的,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作为父母,确实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然而,这不等于说作为父母就是天生的教育者,就可以言行不一,就可以不以身作则。尽管子女与父母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但这层特殊的关系是不能替代一切的。许多事例证明,一些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问题上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父母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些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却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焉有不引起子女反感甚至跟你“开顶风船”之理?

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在这里,一则《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读来颇给人教益。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原是个“老粗”。孙权教他读书,努力提高自己。吕蒙开始则以军务繁忙为由,不想读。孙权说:“如果说忙,难道你比我还忙?我小时候虽读过《诗经》、《书经》、《礼记》等书,现在主持国家政务,还读了多种史书和诸家兵书,觉得大有裨益。”后来,吕蒙听从了孙权的话,发愤学习,终于卓有成就。在这则故事中,吕蒙在不惑之年发愤学习的刻苦精神固然可赞,但孙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更是可敬。你看孙权,身为一国之君,小时候又有基础,大可借口国事繁忙不学。但孙权在繁忙中抓紧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育者,方能使部下信服,说话才有人听。反过来,孙权自己不读书,而去叫吕蒙读书,吕蒙自然不会去听他的。推及家教,道理是一样的。

教子,先教己,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每每被我们的家长忽视。我想,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像孙权那样以身作则,那么,子女的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摘自《网易博客》)

三、让家庭成为培育良好品德的“摇篮”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空前,不但“从娃娃抓起”,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然而问题在于,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众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帅和将的关系,无“帅”监管,“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所以古人说:“无德之才,贼也!”

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如果家长没有一颗平常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懂得把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要求融为一体,就很难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社会。大凡个性开朗的孩子,多得益于“乐观父母”的熏陶;而“问题少年”的出现,往往也是“问题家庭”和“问题父母”所造成的。

现时,家庭构成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家庭出现了,单亲家庭增多也成了一种新现象,于是,教育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两代、三代几口人围着一个“小太阳”溺爱,有的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有从农村来的孩子在城里求学受歧视,还有失去家庭温暖的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现实生活问题当然不能靠空谈重要性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由家庭来“消化”。所以,党中央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都来关心家庭教育问题,重视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同时要求切实解决一些家庭的实际困难。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摇篮”!

四、做“学习型父母”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祖国培养出忠诚儿子的父、母亲,是给自己立下了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对教育子女束手无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父母都会教育子女。有的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学好,放松了心理疏导,忽视了健全人格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做合格的父母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难。

现在,一个家庭大多是一个子女,未成年人的父母,大多比较年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优生优育创造了条件,但也给“溺爱”开了绿灯。父母对孩子的理想淡化、不守纪律、害怕艰苦、缺乏爱心、奢侈浪费、不会做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等现实,从心底发出感叹:今天的孩子真是不好带!许多父母在社会上和生活上是强者,而在教育子女方面则是弱者。原因虽很多,但关键在于家长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掌握教育、监护孩子的科学观念和方法,自身在素质上还不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要。

斯特娜夫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如今做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自私,子女就会养成爱占便宜的习惯;如果父母骄傲自大,子女就会目中无人;父母脏话连篇,子女就很难学会礼貌待人;父母不尊重老人,子女就会嫌弃老人。实践表明,父母的身教比言教更有效。

父母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面。现在的子女成长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孩子对英语、网络、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科技以及外国的文艺、影视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父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要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科技、学历史,还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父母什么都懂,什么都精,但如今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努力成为学习型父母,应该说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孩子好奇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千万不能孩子问问题时,父母来个什么都“无可奉告”。这会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损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当父母一再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给物质奖励时,不见得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而父母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好学精神,却能有效地启迪孩子刻苦学习。

教育好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职责。如今做父母虽然难,但只要我们知难而进,不断进取,学会做学习型父母,就能跟上时代步伐,变难为易,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接班人。

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蔡元培曾经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胎教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之,然较家庭,则感化之力远有及者。”可见家庭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能更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思想认识上必须确立这样一个理念:读书学习并不是为家庭、学校,而是为了自己。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孩子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先决条件。孩子能否成才,除自身因素外,由家庭、学习与社会共同创建的客观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其中,家庭尤为重要,家长都要尽量为自己的孩子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家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当多读书看报,孩子见到父母认真学习,自会仿效。长久的熏陶,孩子自然也会喜欢读书看报。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说说自己的认识,问问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诱导他们思考问题,认清是非。

2.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

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只要是孩子感兴趣,而且有益的,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兴趣是调动积极性最有效的药剂,能使孩子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3.关注孩子的多个方面

作为家长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和改善孩子学习和成长方面的物质条件,如学习的空间、必要的工具书与硬件,提高其学习效率。除学习外,家长同时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注意劳逸结合,配合学校的工作做出辅导,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切勿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4.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有家的感觉

由于工作关系,父母的时间非常紧张,但还是要尽量抽时间来陪孩子。有些父母没有安排好时间或没有认识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往往把与孩子亲近的时间给挤掉了。他们认为该给孩子的都给了,已经满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过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而已。这种情况如果是偶然的,那也无可非议,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父母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不顾孩子和父母亲密接触的需要,长此以往,必定会从感情上疏远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