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求知重行
48936700000044

第44章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南海县。7岁时入乡村私塾就读,但对“四书”、“五经”、八股文都没有兴趣,却对当时很少见的机器十分好奇,常常用泥土捏成各种机器模型玩耍。1871年,詹天佑被录取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

1881年,詹天佑作完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然而,就在这一年,清政府迫于国内顽固派的反对,中止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决定把官费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同年秋,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一百零五名留学生返回祖国。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很闭塞,清政府对留学人员另眼相看,不予重用。詹天佑回国后无法施展所学之长,被派到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学习驾驶。直到1888年,经留美学友邝孙谋的推荐,詹天佑才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工程师。作为外籍工程师的助手,开始了他为祖国修筑铁路的生涯。这时他已经28岁了。

詹天佑到职后主持的第一项工程是铺设塘沽到天津的铁轨工程。19世纪90年代初,詹天佑又参加了京沈线的修建工程,再次显露出他的才华。

京张铁路的建成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詹天佑一生中的最大贡献。1905年清政府从自身的政治统治和经济需要出发,决定修筑京张铁路,并同意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筑。众望所归的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负责整个工程的实施。消息传出后,国内外舆论大哗。一些外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够自己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说什么“能够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国内也有人嘲笑詹天佑“胆大妄为”、“不自量力”。面对这些压力,詹天佑不为所动,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修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不仅已经出世,且现在存于世也”,并且坚定地表示,中国人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京张铁路,而且还要做到“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

京张铁路虽然只有二百多公里,但却穿越燕山山脉,沿途山势陡峭,地形险要,施工艰难为他处所罕见。詹天佑满怀为国争光的激情,不辞劳苦地带领其他工程人员跋山涉水,往返数次,勘测了三条路线,最后确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现行路线。这条路线不仅比金达所测定的距离大为缩短,而且隧道工程也减少了两千多米。

在施工过程中,詹天佑以非凡的毅力和决心,全力以赴地进行工作。他把总工程师办事处搬到工地,日夜战斗在施工第一线。他不顾塞外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灰沙,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亲自指导施工,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修筑南口至八达岭的线路时,詹天佑为了减少长度和弯道,采用了千分之三十三的爬高坡度,设计了两辆机车推挽列车的配套方案,保证了行车的安全与速度。他创造性地运用“折反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路段,设计了“人字形”(或称“之字形”)展线方案,使关沟的展线坡度降低到千分之三十三以下,八达岭隧道长度减少了一半。开凿八达岭隧道,最初只从两头开凿,每日仅能掘进二尺多,效率甚低。詹天佑见费时太久,便采用直井凿开法,使原来的两个工作面变成六个工作面,加快了工程进度。在詹天佑和广大员工的努力下,1909年7月4日,路轨接至张家口。这条铁路自1905年9月动工,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大功告成,比原来计划提前了两年,经费节省了三十五万两白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依靠自己的工程师和建筑工人,用不长的时间,建成难度大、成本低的京张铁路,的确是一个奇迹。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提高了国人自办铁路的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京张铁路的建成,使詹天佑誉满中外,从此,他的名字就与中国铁路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