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棒的店长
4897800000002

第2章 自序

自序

10年前我开始接触零售和连锁经营的时候,每每到公司开会,面对销售任务,经销商们总是感慨竞争激烈、人才难招,门店生意难做,微利时代已经来临等。10年后的今天,我听到的经营困难好像跟过去仍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大家重视的程度不太一样了,好像真的认为微利时代已经来临,10年前门店老板加盟商对专店毛利计算精确到“千”,今天好一点,很多终于精确到“百”了。认真地讲,依我看来,国内绝大多数门店真正的精细化运营还远远没有开始,很多门店除了门店CI、促销方案统一、价格统一、政策统一,真正影响经营质量和成交率的“软”标准还远远没有建立,所以会出现同品牌同城市不同加盟店,员工对品牌历史的介绍都不太相同的情况,有的员工说“我们的品牌起源于法国”,有的说“我们的品牌起源于德国”………软标准不统一导致老店百花齐放、新店无法复制、人才培养速度慢、经验主义大行其道,企业要提升品牌形象、拉动终端业绩就不得不从广告、促销和渠道激励、薪资激励等方面花上血本。

门店标准化运营不是理念层面的一堆文件,而是需要切实操作的。所谓复制其实就是需要有一套能够涵盖单店营运管理所有作业内容的标准化措施。连锁经营的核心是规模效应,它的理想境界其实是“万店如一店”。笔者在企业内训和咨询过程中,看到的情况往往是百店百样,硬件上的差异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软件上的千差百异却会无端流失企业应有的利润……看下面这笔账就知道了:

假设某个专卖店有10个营业员,每个营业员每天接待顾客20人,计有200人。30%(60)有明确购买意向的顾客提出“怎么这么贵”或者“能不能便宜一点”的异议;30%(60)随机过来看看的顾客提出“我就随便看看”的问题;40%(80)的顾客有意向未动心的顾客提出“产品质量会不会有问题”、“感觉怪怪的”等问题。

顾客问题:“怎么这么贵”或“能不能便宜一点”

店员回答:“一分钱一分货”、“我们的产品是品牌货”、“要看品质嘛!”

销售效果:60人,40%顾客流失24人

顾客问题:“我就随便看看”

店员回答:“那好吧,有需要欢迎您再过来”

销售效果: 60人基本流失60人

顾客问题:“产品质量会不会有问题”或“感觉怪怪的”

店员回答:“本来就这样”、“我觉得挺好的”

销售效果:80人,40%流失32人

每天因为个性化的、错误的回答,可能会流失116名顾客!每个月流失了3480次销售机会!而剩下的2520名顾客又能剩下多少是真正成交的呢?

如果门店人员能正确回答,争取第二轮销售的机会,如下:

顾客问题:“怎么这么贵”或“能不能便宜一点”

店员回答:“如果单看标价,确实让人有这种感觉,只是我们产品的价格稍微高一点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品质有一点和同行相比最大的优势是……”

销售效果:40%流失,24人当中多做3单

顾客问题:“我就随便看看”

店员回答:“没关系,货比三家嘛,多看、多了解可以帮您做参考,只是您刚才没看中这件产品主要是因为……”

销售效果:基本流失,60人多做4单

顾客问题: “产品质量会不会有问题”或“感觉怪怪的”

店员回答:“每个人的品味都是不同的,您感觉哪里不太满意?”

销售效果:40%流失,32人多做3单

如果门店人员能正确回答,争取第二轮销售的机会,以最保守来计算,多争取10%的生意,每天每个营业员能多做1单多生意,每个门店每个月能多做300单生意!每件产品100块钱,一个月就是30000元,一年是36万,全国500家店,全年就是1.8亿!

说错一句话,竟然能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但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一天一个人多成交一笔生意,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讲起门店经营,但凡做过零售门店的都能讲出一些门道来,提升门店业绩的方法有千千种,今天这个专家过来给店长讲要有创新精神,明天那个过来讲店长需要具备统帅能力,下个月那个专家过来给店长讲如何与上司相处,下个季度那个专家过来讲如何培育员工……好像每一种我们能想到的能力都是店长所需要的,吸收多一些自然是好的,我以前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才想明白,其实这些职业能力都是为店长管好门店服务的,但门店早会怎么开?夕会怎么开?顾客电话怎么打?促销物料怎么管理?新品上市前店长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把每天的业绩分解到关键动作,店务流程如何做……这些才是做好门店的根本,能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做到极致,门店业绩自然上去了,这才是金牌店长应该学习的,才是全面提升业绩的终极法宝,偏偏这种课程少之又少。

几年以来的培训、咨询和向客户学习,越来越感觉战略只有落实到终端才有真实的意义,越老越感觉理念必须细分到动作和标准才能被复制,越来越感觉经验必须变成套路才能被借鉴,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本书中某些观点、案例若能让你对专卖店标准化运营有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