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48980800000017

第17章 沈从文VS张兆和:最痴情的男人和最幸福的女人

沈从文(公元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张兆和(公元1910—2003),现代女作家。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人民文学》编辑。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指的就是他们家。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

在上课之前沈从文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所备资料足供一节课使用。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8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而此次讲课的报酬,却只有6块钱!

沈从文在文坛上声名鹊起,当天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早已挤满了教室。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神情,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此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请等我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

此时,整个教室已从议论纷纷变成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外国语文学系刚上大二的女生来旁听,她叫张兆和,见沈从文如此狼狈,她竟不敢抬头再看这位年轻的老师。漫长的十分钟静静地过去了,沈从文终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紧张得要哭了。后来沈从文回忆起初为教师的经历时说:“感谢这些对我充满好意和宽容的同学,居然不把我轰下台去。”

在第一堂课上,我们无从得知沈从文是否注意到了张兆和。第一堂课沈从文的表现让张兆和觉得他不过是位只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年轻人而已,还不知道怎样讲课。随着沈从文的授课在学生中逐渐受到欢迎,张兆和旁听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这年冬天,沈从文对张兆和产生了恋情,这是典型的单相思。沈从文无法排遣心中的情感,于是写起了情书。他的情书如同流水一样奔涌而去,为他的爱寻找归宿。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也许是唯一而有效的打动女孩的方式。沈从文在《我喜欢你》一诗中写道: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

并不当到别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

我才敢低低喊你的名字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公学,张兆和不一定是“校花”,但至少是个“回头率”极高的美丽女孩。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是让沈从文一见钟情的根本所在,这个老实人,在讲课教书之余也没有闲着,他的情感攻势从第一封情书寄出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沈从文前前后后给张兆和写了几百封情书,但是却无法得到对方的应允,心中很是苦闷。

沈从文曾与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谈过一次,试图从王处探问一下张兆和对这件事的态度,并希望王能够玉成其事。但王华莲的话很让沈从文失望:成百上千的优秀男士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

在王华莲面前,每讲到动情或失望处,沈从文都会像孩子般地伤心痛哭。然而,这些非但没能打动张兆和,甚至连王华莲这位信使亦未生恻隐之心。也许,在王华莲看来,沈从文这个动不动哭鼻子的“乡下人”实在没法与清丽脱俗的张兆和相匹配,所以,她不但不帮助沈从文,相反,还说了一些不利于沈从文的话。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感到压力很大,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当时的校长正是大名鼎鼎的胡适。

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适很有趣,听完这个事情后,与张兆和想象中的反应大不一样,他甚至帮沈从文说起话来: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本来张兆和是来寻求帮助的,没想到校长胡适,竟然给沈从文说情、撮合起他们来,胡适夸沈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及至张兆和把态度表明了,胡适才知道张兆和并不爱沈从文,于是就问:“能否做沈一个朋友?”

张兆和还是不愿意,说,沈从文非其他人可比,做朋友仍然会一直误解下去的,误解不打紧,却可能还会被他纠缠得没完没了。

胡适告诉张兆和:沈先生崇拜你,可是到了极点呢。张却坚持说: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一一去应付,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胡适说,干脆这样吧,你写信要他现在不要和你再通信了,或不要写那样感情的信。最好是自己写封信给他,再把态度表明一下。但是胡适叮嘱张兆和要写得婉转一些,不要伤了沈从文。张兆和要走的时候,胡适还补充说:“你们把这些事找到我,我很高兴,我总以为这是神圣的事,请放心,我绝不乱说的。”让她安心。

那天晚上,张兆和曾考虑写封信去安慰沈从文,因为“他究竟是个好心肠人”,但是又怕误导了他,她写道:

这是我们女子的弱点,富于同情而又不敢表示。也不怪,女子在这世界上是最软弱可怜的,她们的一切行动思想均在苛刻的批评下压伏着,她们偶一不慎,生命上刻上了永世不消的人们的口印,便永久留着一个洗不脱的污迹……

沈从文觉得张兆和的语调——冷冰冰毫无感情——既伤人又迷人。他希望张兆和明了她以前从不了解的情愫。同时,他又觉得如果她能继续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很不错。在1931年6月的信中,他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之后,胡适又亲自给沈从文去信,信中除了大致告诉他张兆和的意思外,还鼓励他:“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也许正是胡适关键时刻的协调,使得沈、张彼此之间有了些沟通。沈从文不再有自杀殉情之思,张兆和对此事也冷静下来,并默默地接受沈从文仍旧不断送来的情书。一个女孩微妙、复杂的心思,仿佛微风拂过琴弦,发出微弱的一丝回应。尽管张兆和“很顽固地不爱他”,但她感动,珍惜他的爱。在这样的情形下,张兆和的心开始了松动,似乎默许了沈的追求。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任谁读到这样的情书片段也会心动的,而这只是沈从文行云流水般的情书之一,它渐渐温润着张兆和的心。沈从文觉得自己需要的是时间,他相信她读到赤诚的情书慢慢也会有感觉的。

几年之后,张兆和向沈从文发问,说为什么许多很好看的女人他不麻烦,却老缠住她。她又并不是什么美人,很平凡,老实而不调皮。沈从文的回答是:美不是固定无界限的名词,凡事凡物对一个人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到舒服就是美。她由于聪明和谨慎,显得多情而贞洁,容易使人关心或倾心。他觉得她温和的眼光能驯服他的野心,澄清他的杂念,唯她有这种魔力或能力。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张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张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身影。

三妹回来后,张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张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张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张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张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道: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张允和在人力车上左右思量,电报怎么打。想到电报末尾要具名。她想自己的名字“允”字不就是“同意”的意思吗?”所以她的电报只有一个字“允”,自觉颇为得意。稍后她告诉妹妹,张兆和听了一言不发,她担心沈从文可能会不明白二姐的信息,于是她悄悄地跑去又发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则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只收下了张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处理生活内务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张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她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张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对于张兆和来说,婚后的生活谈不上快乐或不快乐。即使在最浪漫的时刻,张兆和还是努力自持。她以此来控制自己飘忽的思绪,免得说出什么不确实的话来。沈从文的遗憾在于张兆和过于务实,但同时,他又很佩服妻子这一点,因为他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飘忽的。在现实生活中,沈从文在某些方面从来赶不上妻子。婚姻使他们双方更加独立,不肯受对方的影响。对于家庭生活,张兆和常常失望,她关心的是实际问题:诸如丈夫的消费习惯,她怎样才能用那么一点收入度日。与沈从文的夫妻生活,把张兆和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家庭主妇,这种转变来得何等的迅速。

“我们开始时真是一无所有。本来,我要结婚,按理是可以从家里得到像样的嫁妆的。允和比我早几个月结婚,婚前大姐出面,向继母争取到2000元给允和做嫁妆。但轮到我时,沈从文写信给我父亲和继母,说我们一个钱也不要——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仍旧什么也不需要。我父母当然如释重负。”

1934年,沈从文回湘西探亲,当时他新婚刚刚4个月,他在途中写了许多信给张兆和(在这些信中,他称呼张兆和“三三”,因为她是张家的三女儿。他称自己“二哥”,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没有到家,就在信中告诉妻子:“我一到地见到了有点亲戚关系的人,他们第一句话,必问及你!我真想凡是有人问到你,就答复他们‘在口袋里!’”

这一组信中的最后一封是从泸溪发出的,离凤凰还有步行两天半的路程。

他写道:

我到家中见到一切人时,我一定因为想念着你,问答之间有些痴话使人不能了解。也许别人问我:“你在北京好!”我会说:“我三三脸黑黑的,所以北京也很好!”不是这么说也还会有别的话可说,总而言之则免不了授人一点点开玩笑的机会。母亲年老了,这老人家看到我有那么一个乖而温柔的三三,同时若让这老人家知道我们如何要好,她还会更高兴的。我在辰州(沅陵)时,云六(沈从文大哥)说:“妈还说‘晓得从文怎么样就会选到一个屋里人?同他一样的既不成,同他两样的,更不好。’可是如今可来了,好了,原来也还有既不同样也不异样的人!”家中人看到我们很好,他们的快乐是你想不出的。他们皆很爱你,你却还不曾见过他们……

这期间,张兆和也给沈从文写过不少信,譬如下面这封信就颇浪漫,但是她的语气冷静得多:

亲爱的二哥:

……我告诉你我很发愁,那一点也不假,白日里,因为念着你,我用心用意地看了一堆稿子。到晚来,刮了这鬼风,就什么也做不下去了。有时想着十天以后,十天以后你到了家,想象着一家人的欢乐,也像沾了一些温暖,但那已是十天以后的事了,目前的十个日子真难捱!这样想来,不预先打电回家,倒是顶好的办法了。路那么长,交通那么不便,写一封信也要十天半月才得到,写信时同收信时的情形早不同了……(你)也许正同哥哥弟弟在屋檐下晒太阳,也许正陪妈坐在房里,多半是陪着妈。房里有一盘红红的炭火,且照例老人家的炉火边正煨着一罐桂圆红枣,发出温甜的香味。你同妈说着白话,说东说西,有时还伸手摸摸妈妈衣服是不是穿得太薄。忽然,你三弟走进房来,送给你这个信。接到信,无疑地,你会快乐,但拆开信一看,愁呀冷呀的那么一大套,不是全然同你们的调子不谐和了吗?我很想写:“二哥,我快乐极了,同九丫头跳呀蹦呀地闹了半天,因为算着你今天准可到家,晚上我们各人吃了三碗饭。”使你们更快乐。但那个信留到十天以后再写吧,你接到此信时,只想到我们当你看信也正在为你们高兴,就行了。

三三

九日晚

客观地讲,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张兆和的相貌很清秀、肤色微黑,另外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面她是排第三,这种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就被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再地利用。

沈从文写到湘西的女孩子的时候,只要涉及肤色总是黑。譬如《边城》里面的翠翠,她的皮肤是黑黑的;《长河》里面的夭夭也是黑而俏。这些都是取张兆和的肤色的特点。此外,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排第三,这个“三三”是沈从文经常给张兆和写信时的一个称呼,同时这个“三三”也是沈从文的一篇小说《三三》的标题。在这篇小说里他写了一个乡间小女子朦胧的初恋,这个女子没有说她叫三三,三三看起来跟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关系。她为什么要叫三三呢,除了从张兆和的这个角度来解释,没有任何的可能,没有其他的理由了。所以这是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恋对他创作影响的一个最显在的层面。

另外一点就是说,沈从文和张兆和恋爱的过程,就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实际上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也直接地反映出来了。由于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是《月下小景》故事集。《月下小景》故事集里边有9篇11个故事,实际上都跟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可以用沈从文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这是他一个非常直白,而且非常真实的一段话,是事实。

沈从文的的确确是因为在追求、爱恋张兆和的过程中,写下这些文字的。沈从文曾在给张兆和的一封信里面说道:“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一些爱和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的出好文章。”他相信有爱的存在,还会继续地写出更优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话是兑现了的、是实践了的,就是后来1934年《边城》的完成。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后,沈从文和北大、清华的一批教授离开北平。张兆和与儿子留在了北平,他们靠家书联系。

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沈从文安慰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沈从文写下的家书数量非常大,经过战争、流离以及“文革”保留下来的家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结集出版。这些家书不仅仅是个人的,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渺小的个人和洪大的时代紧密相连。《从文家书》很感动人,张兆和说:“书出来以后,我们这一代的朋友,看了以后,都感动得不得了。李健吾夫人尤淑芬说她拿到这本书看到深夜,被迷住了。她说,‘我想你一定是带着眼泪写的,我也是带着眼泪看的。’”

沈从文的命运和遭际感动了几代人,他写的家书敦厚、温柔的爱意也感动了几代人。那么,结婚前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哪里去了?可惜了,完全的毁于战火。1937年12月14日,张兆和致信沈从文,信中谈到张家苏州的房屋毁于炮火。“有两件东西毁了是叫我非常难过的。一是大大(张兆和之父张冀牖——作者注)的照片,一是婚前你给我的信札,包括第一封你亲手交给我的到住在北京公寓为止的全部,即所谓的情书也者,那些信是我俩生活最有意义的记载,也是将来数百年后人家研究你最好的史料,多美丽、多精彩、多凄凉、多丰富的情感生活记录,一下子全完了,全沦为灰烬!多么无可挽回的损失啊!”“为这些东西的毁去我非常难过,因为这是不可再得的,我们的青春、哀乐,统统在里面,不能第二次再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夫妻生活曾一度改观,沈从文1950年去参加土改,包括后来他计划将张兆和堂兄的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都应表明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还有,她帮他改信,改文字。在一封信中张兆和就告诉沈从文说:“你这个字,老是用错,我给你改过多少次,你还是用错。”她指出的就是不规范的用法。这应该说是一对相知相爱,而且是互相帮助的一个美丽的婚姻吧。

然而不幸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文革”期间,经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严文井先生奔走,为沈从文争取到两间栖身之所,而这两间房又不在一处。沈先生住沙络胡同,张兆和住净土寺胡同,张兆和经常在净土寺胡同做好饭菜,给沈先生端到沙络胡同来。上帝似乎总在他们之间设置一段距离,使他们不断地出走与归来,但这恰好使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的终点,路途或远或近,都不可能冷却他们那持久的温情。他们始终用最淳朴的方式,抵抗命运的捉弄。

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许多人注意到沈从文和张兆和在性格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对于两颗经历过患难的心来说,那只是最不重要的细节。然而在沈从文离世后,这一切在张兆和衰老的瞳孔里却不断地放大和闪回,并且日复一日地加深着张兆和的自责。经历因其不可更改,而愈发令回忆者挑剔。或许,越是接近晚年,人越会成为完美主义者。1995年8月23日,张兆和先生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斯人已去,纸页上记载的所有旅途都变成了时间。张兆和苍老的眼泪滴到纸面上就融化了,就像融化在无边的岁月里,一点声息都没有。漫长的爱情,已使老人分不出她的泪水是源于幸福,还是源于伤痛。

而今天,两位老人都已远去,纵观他们一生的婚姻和爱情,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

爱情密码

沈从文对于张兆和的爱发自内心,汹涌澎湃、无法阻挡,就算被拒绝,就算遭非议,他也从未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仍一如既往地给对方写情书,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袒露给对方,最终他的深情感动了张兆和。所以说,感情的事儿既靠缘分,也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