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讲老乡,就必须讲地域,老乡的判断标准就是从地域来分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可以称之为“老乡”。就是到了外国,碰到同一国籍的人,也可以称为“老乡”。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中国的语音丰富多彩,历史悠长,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及民风的影响,到今天来说,中国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虽然七个方言区都是源自汉语,但在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发音上,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从不同方言区的人嘴里说出来,你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那差别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令你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你也会感叹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些方言,才会使中华语言多姿多彩;也正是有了这些方言,对于后人研究先人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一点,乡音是很特殊但又普通的一种声音,而它在对于处理老乡关系上,却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在封建社会,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为生活所迫,只好到宫里当太监,过着不男不女、屈辱的生活。但李莲英却是与众不同,他进宫当太监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毕竟,在过去的历史,太监专权、富可敌国的例子不在少数。
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的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但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他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到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能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作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越沉、越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一定的公共场合与交际场合上。在这些场合中,一般是较为正式的,都有正式的社交礼仪与社交技巧,这时就尽量少用“乡音”去找老乡,希望对方引起共鸣。其实,这样做经常会弄巧成拙,正式场合中满口方言,不是你老乡的会诧异地看着你,从心底会有一种不自主的排斥感;而就是你的老乡,也会在心里认为你缺乏教养、举止不文明或“丢面子”,更别说老乡在这个时候会附和你,从心里感到欣喜异常了。
总之,在老乡关系中,“乡音”会引起对方的思乡之情、恋乡之绪。各地的方言是各地的语言特色,犹如“山东一般是大汉”的俗语,只要你一张口,从你的口音与言语上就能分辨出你是哪个“乡”的。因此,恰当运用“乡音”这个技巧,在处理起老乡关系上,你就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