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49023400000050

第50章 天时地利人和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工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若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你可以用全部的银行存款打赌,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练成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飞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舌灿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的荣誉博士。

仔细观察,并多学习,你将一生受用不尽。要取得一技之长,单靠教科书总是有限,一定要不断地模仿、学习。对这些高手来说,拉拢关系是一门技巧与艺术并重的哲学。

“拉关系”的方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有些人光把注意力集中于各种各样的社交聚会上,结果发现收效甚微。

这是一则真实故事:大约二百多名广告界人士,齐聚在纽约一间灯光暗淡、通风不良的饭店会议厅里“拓展关系”。这是当地广告界一季一次的聚会,包括各公司主管、文案高手、企划制作人员等,人人在这里称兄道弟、交换情报,希望日后能有更良好的“关系”,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群衣着华丽、啜饮美酒的专业人士在大厅到处找猎物——看有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上15秒。一些人像是卡通人物,到处穿梭,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一名年轻的文案人员,手中拿着一大叠名片,希望在45分钟内让在场人“人手一卡”。想想看,平均每个人要跟150个以上的人握手、寒暄问候,可真是辛苦。

美国每天都有这样的聚会,不论是专业组织、企业界、非营利事业、教会,或是校友会等,时不时就会设法齐聚一堂。在喧闹的人声、淡得出奇的酒、令人毫无胃口的糕点中,人们所能得到的大概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友谊。

这些有名无实的社交聚会,对于“拉关系”的帮助实在有限。这种场面放在美国还可以,放到中国来,简直就有些荒唐,能有多少成果?恐怕是徒劳无功。运气好的话,有一两个可穿针引线的人在场,可有几个人知道“贵人”在哪里?一般他们最想看到的“有力人士”,如高级主管、高级人事主管、猎头公司老板以及经贸协会主席都不在那儿。因此,何必白白浪费时间?

想要靠正式的、经过事先安排的渠道去拉关系,成效不一定乐观。东拜托、西请求地忙一整个晚上,到头来只有落个“喉咙发炎”的下场。

因此,参加这些聚会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结果可能只比去酒吧喝一晚上的闷酒略好一点。要是你不信,还是想参加,那么劝你冷眼旁观,不要急于在众人中穿梭,这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宝藏往往就在最平凡之处——你不是打过数以千计的电话,跟朋友、同事联络过吗?不是在高尔夫球、网球上花了不少时间?不是三天两头就是烟雾缭绕的聚会和老友以及好像有两把刷子的人闲聊?这种种行为都是人际关系的“长期投资”。

对急于靠“关系”吃饭的人来说,一年365天、一天十几个小时都有为自己拉关系的机会。

“拉关系”也有“业余”和“职业”水准两种等级:“业余”的总以为对方如果帮不上什么忙,再谈也是白谈;有“职业”水准的人认为每一次与人接触都是难得的机会,就算没有直接的好处,也有间接的收获——你怎么知道对方不是个厉害人物?你如何确定对方知道多少事情?你想要认识的“贵人”不会在胸前挂个名牌,告诉你他是谁。要记住“人不可貌相”这一点,看走了眼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