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65600000041

第41章 真理永恒(4)

他来到一个悬崖边。站在崖底,仰头望去,似乎在山崖顶上有一块肥沃的土地等待着开垦耕种。

他扒着岩石,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爬到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地生长着许多果树。他把身上携带的绳子系到崖顶的一棵树上,带着些果实顺着绳索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顺着绳索上了崖顶。

第三天,他顺着绳索又上了崖顶。

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着的那条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他在爬到半崖的时候,那棵树断了,他从半崖掉下来,摔死了。

崖顶并非只有那一棵树。

生命之翼

◎文/张丽钧

修炼你的生命之翼,让它带着你轻捷地飞翔。

生物课堂上,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某个经常刮暴风的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昆虫,一种昆虫的翅膀阔大,另一种昆虫的翅膀窄小,问哪一种昆虫更适于在小岛上生存?”有同学说:“应该是翅膀阔大的更适于小岛上生存吧?因为岛上的风那么大,翅膀太小怎么能飞起来呢?”老师笑了,说:“翅膀越大,海风对它的作用不就越大吗?大翅的昆虫在逆风飞行时会十分吃力,它很可能因为翅膀的阔大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被暴烈的海风掀翻,摔死在坚硬的礁石上。相比之下,小翅膀的昆虫就可能迎着海风惬意地飞,就像在海底穿梭的梭子鱼,轻捷、有力。可不要小瞧那窄小的翼翅,那才是聪明的昆虫战胜暴风的最得力的武器呢!”

仔细想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曾经艳羡过“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的大鹏鸟,以为惟有那样的飞行才堪称是真正的飞行。我们不知道,在锻造生命的飞行之翼的时候,我们不经意地往里面添加了许多阻遏自己飞行的材料——自负、贪婪、脆弱、虚荣……

美国科学家史奈特曾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人类“心灵的翼翅”多大才最容易获得成功。他先将被实验者分成三组,各组奖励办法均不相同,但所答题目却完全一致。第一组:答完问题就了事,没有任何奖励。第二组:答对了奖励100元现金。第三组:如答题速度能刷新纪录,即奖励2000元奖金。实验结果证明,第二组被实验者成绩最佳。由此可见,过于强大的动机与没有动机一样,会给成绩带来反面影响。

在地球这个宇宙中的小岛上,风暴不断袭来。如果我们不练就一副窄小善飞的翼翅,如果我们一看到高额的诱惑就神不守舍,如果我们总是奢望用垂天之翼瞬时飞越成功之巅,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像那翅膀阔大的昆虫一样,被风掀翻,成为礁石的祭品。

修炼你的生命之翼,让它带着你轻捷地飞翔。

关于吻猪的诺言

◎文/陆勇强

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事。

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们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们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是真的,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是最大的母猪。”

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及时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

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

老师说:“当然可以。”

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肥大的猪。

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英国人虽然很严肃,但老师们大都性格外向,他们的动作总是诙谐、可笑。年轻的老师很有可能在课堂上讲到兴奋之处,一跃跨上讲台,真是忘乎所以。而那些学生们,可以时时向老师提问,大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难。课余时老师们可以趴在地上,让学生练习鞍马。

我相信这是真实的,这样的真实让我们为今天的教育感慨。

人人都有两份履历

◎文/文冬

因为他对两份履历的态度,我敢断定他是一名出色的医生。

父亲的病加重,县医院的朋友看我忧心忡忡的样子,建议我带父亲去市里最好的医院治疗,说那儿有位医生曾是他的同事,让我找他帮忙。

朋友说,这位姓梁的医生1983年卫校毕业,想留在市医院,因学历低未能如愿。1986年初次主刀,把手术器械缝在了病人的肚子里,挨了处分。1990年,又把病人的一个健康器官当肿瘤割掉了,挨了病人家属的痛打。2002年,和原所在医院的院长关系闹僵了,背井离乡来到市里这家医院。混成这个样子,大家都很同情他。

我问,这么糟糕的医生,为什么要找他呢?朋友说,有熟人好办事,你父亲若在市医院治疗,他一定会照顾的。我明白了朋友的意思:托他关照,别用他治。

到了市医院,我先请一位专家给父亲检查。在确定必须住院手术后,才去找梁医生,希望父亲住院后能得到他的关照。梁医生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颓废,他满面春风地接待了我们,还热情地给父亲复查了一次,结果和老专家的诊断一样。

攀谈中,梁医生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1983年卫校毕业,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医生;1987年,独立完成了第一例手术;1991年,下决心攻读医学硕士,几年下来拿到学位,并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成为县里的主治医师;2002年后,他来到市医院,终于实现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愿望。一年来,他做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手术,无一失败。他指着墙上的锦旗,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我有些惊讶,他的自我介绍,怎么和朋友说的截然相反呢?见我疑惑,梁医生笑笑,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那些失败和挫折,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份履历,一份记载的是处处碰壁,一份记载的是一帆风顺。他只会把后一份履历说给他人,而把前一份履历埋在心里。因为后一份履历使自己自信、乐观,永远看到希望。对一个医生来说,这尤其重要。

我茅塞顿开,不禁自问,我不也有两份履历吗?一份是:17岁,高考落榜;19岁,一连串退稿使我对写作丧失信心;23岁,报考公务员失败;25岁失恋,心情灰暗到极点;27岁,抚养我长大的外婆去世;29岁,父亲身患重病……从这份履历看,我的人生真是糟透了。而另一份履历上却分明写着:18岁,走出高考阴影,在写作中发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20岁,发表处女作;24岁,考取了国家公务员;26岁,找到所爱,成就美满婚姻;28岁,有了可爱的儿子;30岁……

两份履历如此不同,竟都是我的真实经历。为什么我平时总是忧郁、悲观?那是因为:我未曾看到自己成功、顺利的一面,却总是对失败、挫折耿耿于怀。瞬间,我对梁医生充满了信任,请求他亲自给父亲做手术。因为他对两份履历的态度,我敢断定他是一名出色的医生。

体贴的心

◎文/佚名

了解对方,再困难的事,也会迎刃而解。

有一对父子眼看太阳快下山了,急忙将牧场上的牛赶进牛棚里。

父子将所有的牛都赶进牛棚,可是偏偏有一只小牛抵死不从,任你怎么拖拉,他都不肯进牛棚。这时母亲走出来问:“怎么回事?”

“小牛不肯进入牛棚,我们也不知怎么办才好。”父亲回答说。

母亲走到小牛旁边,用手指贴在小牛的鼻尖。小牛误以为是母牛的乳头,开始吸吮手指。母亲就一边将手指贴在小牛的鼻尖,一边向牛棚走去,小牛也高高兴兴地跟着那手指走进去,母亲终于顺利地将小牛送入牛棚。

这对父子一直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心想天快黑了,必须赶快把小牛赶进牛棚,所以他们并不顺利。可是母亲却站在小牛的立场,认为小牛可能肚子饿了,正在找母亲的乳头,所以母亲才能顺利地将小牛送入牛棚。

关怀、体贴的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它能为你打开心门。了解对方,再困难的事,也会迎刃而解。

沙漠中的刀子

◎文/程宝林

记住:生命是世界上最可感恩的奇迹。

这个题目有点怪,好像是一篇恐怖小说的题目。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美联社的一则消息:在沙漠迷路、饮水告罄的绝境中因“出于怜悯”而手刃自己好友的一名徒步旅游者,被法官判处入狱两年。

这个离奇而悲惨的故事不久前发生在新墨西哥州偏僻的卡尔斯巴德大洞穴国家公园。波士顿人拉菲·柯迪克安和同龄好友大卫·考夫林结伴到这里徒步旅游。他俩在沙漠里迷路后,在断水的情况下跋涉了3天。考夫林终于绝望了,他恳求柯迪克安帮自己脱离苦海。于是,柯迪克安将一把折叠刀,刺进了朋友的胸口。他在听证会上说:“我当时那样做的想法是,免得我的朋友在死之前像在地狱里忍受折磨。”

我讲出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因为我想到了“希望”与“绝望”这一对相伴相随的概念。对于在沙漠陷入绝境的这两个年轻人来说,生即是希望,死即是绝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存在获救的希望,而主动将刀子插入心脏,换来的只能是死亡——这彻底的绝望。

人类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意想不到的变故,常常会陷入绝境。如同逆境造就人才一样,绝境塑造人类。如果面临绝境时只求速死,人类一定是怯懦的生物。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四川发生的一场灾祸。4名川东长江边的煤矿工人在遇到山体滑坡时,急忙跑入附近的一处山洞躲避,不巧滚下的巨型岩石,将这个山洞封了个严严实实。这4个人靠喝山洞里的积水、啃一段朽烂的木头,苦苦支撑了几十天。在实在熬不下去时,他们中间也有人恳求难友将自己勒死,但他们中间已经没有任何人还有力气去勒别人的脖子了。后来有两人死去,另一人在被救出山洞时一息尚存,但很快也死了,只有一个人幸存下来。在电视上看,他已经比鬼更像鬼了,但他确实活着,仍然是一条生命,一个人。

让我们尊敬那些挣扎着、煎熬着、支撑着、努力要活下去的人,求生也许只是一种本能,但顽强地活下去的愿望,却是一种可贵的钢铁般的意志,是人类的一种高贵。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绝境,还是心灵与精神的绝境,我们都要互相搀扶、鼓励,千万不要让那把沙漠中的刀子刺进我们的心脏。

活下去,并且记住:生命是世界上最可感恩的奇迹。

猴子与狗

◎文/林清玄

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与狗”。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条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后面追着,而他的后面又跟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后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

日子久了以后,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

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吃香蕉吃得快,有时来抢狗的香蕉,狗为了保护香蕉,常连皮一起吞进肚里。

日子久了以后,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是和猴子同样速度地吃完香蕉。

那人很得意,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像狗,把狗训练得像猴子,可是猴子到底不是狗,狗也不是猴子。到最后,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与狗”。

一顿夜宵

◎文/乔叶

我们最初站着的地方,遗落的是我们亲手丢弃的颗颗宝石。

一天晚上,我读书读到深夜,突然觉得饿了,便去厨房找东西吃,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我不甘心,又找了一遍,觉得偌大的厨房总该有一点儿能够吃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中,饿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地统治了我,我想,只要找到一点可能吃的食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吞咽下去。

在第二次寻找的过程中,我终于在最顶端的橱柜里,找到了一包方便面。我看了看保质期,已经快到了;闻一闻,似乎真的有些异样。我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毫不犹豫地把它吃掉,也没有像自己以前的习惯那样把它扔掉。我知道,它真的有可能是我今夜惟一可以选择的食品了。

我打开火,开始煮它。要是煮熟了就是变质也不会影响到健康,我想。方便面的气味随着汤水的沸腾渐渐充溢了整个厨房,我忽然又觉得单是调料包里的调料太寡淡了,就又放进了一些老抽、香醋、香油和胡椒粉,厨房里的空气顿时变得缤纷起来。可这似乎还不够,我又切进了一些葱花儿,一些姜末儿,最后,我居然又在冰箱的旮旯找到了一截香肠和一个生鸡蛋!这下子,锅里红的红,黄的黄,绿的绿,白的白,色泽怡人,秀色可餐。我方才觉得有点儿像碗面的样子了。

我把面端到餐桌上,看着这碗香喷喷的面,我忽然想,我当初不是只想好歹填填肚子吗?当我没有吃的东西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一点儿食品。可当我拥有这点儿食品的时候,我对它的要求就开始水涨船高。我想要它符合健康的标准,又想让它拥有更可口的滋味,还想让它有着更丰富的内容,甚至要求它拥有一种悦目的视觉效果……于是,一点点食品就被我挖空心思地弄成了这么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