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哲理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65600000044

第44章 真理永恒(7)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于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上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底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

丛林法则

◎文/云弓

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寻找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

山中有一棵伟岸的大树,它枝繁叶茂,丰姿绰约;它的顶端极力向上,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的枝干舒展扩张,占据最有利的呼吸空间;它的根系盘根错节,丝丝入扣,吮吸着大地最多的精华。可是,在大树的身边,几个弱不禁风的小树却在痛苦中挣扎,枝干瘦弱如草茎,叶子萎黄如残花。

小树忿忿地盯着大树:“你已经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还要与我争夺生存的空间?你处处得天独厚,为什么却要限制我的发展?”

大树冷冷地说道:“这里是丛林,竞争就是丛林法则,因为你的生长对于我来说是个威胁。”

一棵草的种子落在了树下,在晨曦中,从土的缝隙探出嫩黄的小脸,羞涩地轻摇着自己纤细的腰肢,张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一滴雨露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又是一滴,这珍贵的甘露滋养着饥渴的小草。草儿蓬勃地成长,她抬起头:“谢谢您!大树先生,谢谢您的慷慨和大度。”

“哈哈哈哈……”树宽厚地笑了起来,笑声在丛林中荡漾:“别客气,我们同在一个丛林,相依相偎、互相帮助是丛林的法则。尽情地长吧,我会尽一切可能帮助你的。”

小草感动得流出了晶莹的泪滴。

小草努力长高,可每当她长到一定的高度就无力地倒下,在她倒下的地方继续生根发芽。她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地倒下,终于长成柔美的草坪。

“你在干什么,这么卖力地生长?”小树低垂着头,不解地问。

“是伟大的树,他的慷慨滋润了我,他鼓励我成长,我不能辜负他的希望。”

小树摇摇头:“他才不慷慨,你瞧他把我挤成什么样,我都要饿死了。”

“可这是为什么,他会如此的不同?”

“因为你的生长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你精心地呵护着他脚下的土地。”小树若有所思地说,“适者生存,这是丛林的法则。”

夜晚,刮起了强劲的台风,风声鹤唳,万木萧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风止了,大树折断了树干,庞大的身躯零乱地趴在地上。他看看身边的小树:“这么大的风你怎么没事?我如此坚强都不能幸免于难,而你却是如此弱小。”

小树在风中摇动着自己的身体,阳光暖暖地照在自己的叶子上:“你总是过于求大求高,你却忘记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吗?这也是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不止一条,我们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寻找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

如果大风吹起来

◎文/刘仲林

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往往由联想的火花点燃。

联想是创意思维的基础,许多奇妙的新观念和新主意,常常最先由联想的火花点燃。“联”和“想”并不分开进行,而是一气呵成或转瞬之间完成的。比如,从嫦娥联想到登月飞船,就是由于想象力的作用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所以联想并不单纯是回忆,而是有想象力的微妙作用。对于创意而言,重要的是把表面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非单纯地回忆、回想。

有则笑话:“如果大风吹起来,木桶店就会赚钱。”这是怎么联想的呢?大风吹起来→沙石就会漫天飞舞→以致盲人增多→盲人琵琶乐师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以猫毛代替琵琶弦→猫会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破木桶→木桶需求量大增→木桶店就会赚钱。这个联想每个环节都很合乎情理,所得结论也颇有意外的趣味性。在创意过程中思路不畅时,这种联想会给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启示。

当然,联想不是胡思乱想,要使想象的过程中有逻辑的必然性。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凡尔纳,有着非凡的联想。潜水艇、雷达、导弹、直升机等等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的东西,但都在他的科幻作品中陆续出现了,后来又都相继化为现实。令人吃惊的是,他曾预言在美国佛罗里达将设立火箭发射场,并发射飞往月球的火箭。果然一百年后,真的在此处发射了美国首枚载人宇宙飞船。

原苏联两位心理学家哥洛可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联想为媒介,使它们发生联系: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水→喝→茶。这种联想是很普遍的,因为每个词语均可以同近10个词直接发生联想关系,那么第一阶段就有10次联想的机会(即有10个左右词语可供选择),第二阶段就有102次机会,第三阶段则有103次机会……第五阶段便有105次机会。

科学家研究分子、原子、质子、中子……是由此及彼的接近联想。卢瑟福在研究原子核的基础上,提出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子,就是一例。现在人们发现了更小的粒子夸克,靠的也是接近联想。

对比联想也可称为逆向联想或相反联想。我国有一句古话:“相反相成”,就是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从白想到黑,从水想到火,从冷想到热,从上想到下,由大想到小,由方想到圆,由对称想到非对称,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对比联想。在科学创意中,法拉第由电生磁联想到磁也可生电,从而发现了电磁互生原理,是运用对比联想的典型例子。

除了上述历史悠久、非常普遍的联想,还有其他几种联想:因果联想、强制联想、离奇联想、质疑联想和审美联想。这些联想也在科学发现中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形成的联想。水泥肥料的发明就是一例。澳大利亚甘蔗种植人在收获时发现有一片甘蔗田产量意外地提高了50%。原因何在呢?他们回忆起:在栽甘蔗前一个月,有一些水泥洒落在这片地里。难道这就是甘蔗高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研究,发现正是水泥中的硅酸钙使这片酸性土壤得到了改良,提高了甘蔗产量。于是,创造出了水泥肥料。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运用因果联想的故事,并在文艺作品中有大量的反映。影片《可爱的动物》就描写了一个怎样运用因果联想的故事。非洲卡拉哈里盆地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居民因缺水而惶惶不可终日,但他们发现生活在此处的狒狒并不因缺水而“搬家”,这说明狒狒能找到水喝。于是,他们给狒狒盐吃。吃了盐就口渴;渴急了的狒狒飞奔到一个山洞里,扑向奔流的泉水。就这样,当地居民找到了水源。

强制联想就是将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强制地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联想。这样做,有时可能找到创意思维的转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活动电影机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

电影机和缝纫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硬是给它们“联姻”,结果发明了开创电影事业的第一架活动电影机。1848年电影技术已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关键性问题悬而未决,即放映电影时影片必须一动一停地通过卡门,否则银幕上的影片就会模糊不清,也就是说必须解决影片的间歇运动问题。这个问题难倒了当时众多发明家,连发明大王爱迪生也一筹莫展。

卢米埃尔兄弟知难而进。他们心驰神往,设计了许多解决方案,但都不理想。有一天,路易·卢米埃尔看见缝纫机缝纫时轧脚作一动一停的间歇运动,便触类旁通地联想到影片的间歇运动也可以这样解决。兄弟俩正是把电影机与看似无关的缝纫机联想到一起,解决了大难题,于189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活动电影机。

离奇联想就是由偶遇的一件荒诞之事突生一种创意的联想。一种高压水挖藕技术,就是借助离奇联想而设计出来的。有一伙人在池塘挖藕,突然有人无意中放了个响屁,连忙向旁边的人说声“请原谅”,表示歉意。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这种响屁朝池塘底放上三两个,那泥里的藕都恐怕要吓得蹦出来了。”不料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有心者便突然闪现了一个想法:用导管把压缩空气输送到池底再喷放出去会怎样呢?或许就能把藕挖出来……迅即实验,只有气泡而挖不出藕。他想:“需要更强大的冲力。”再用水管对水加高压,就大获成功:不但挖出了藕,而且藕还被高压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挖藕效率。一项挖藕新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获得了普及。

“放屁挖藕”,纯属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经过离奇的联想,却产生了一项挖藕技术的新创意。创意思维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同一件事,因为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便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思维联想。那个发明挖藕新技术的人,几乎“肯定”地说,他早就对人工挖藕有想法了。

对过时的旧事物、旧理论产生怀疑,并由此构思新事物、新理论的联想,就是质疑联想。很多重大科学理论的发现,靠的就是质疑联想。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在古代的西方,人们把托勒密的“地心说”奉为正统理论,但哥白尼产生了疑问,并且说:“既然别人能让宇宙绕地球转,我为什么不可以让宇宙绕太阳转呢?”经过反复地设想和论证,他终于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学说。

光学上的对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揭示,也很能说明质疑联想的作用。牛顿认为,光是由直线运动的一道粒子组成的,即所谓的“微粒说”。该学说在事实上遇到了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但由于牛顿在科学界的盛名,竟统治了光学理论一百年之久。直到青年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大胆提出质疑,才揭示了波粒二象性。

审美联想实验派美学的创造人费希纳曾称美学有一半建立在联想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