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赛伯斯蒂在画架前铺好床铺,酣然入睡。次日凌晨钟鸣三响,他倏然从床铺上蹦起来,自言自语地说:“3个小时是我的,其余的是我的导师的。”他抓起画笔在画架前就座,准备涂掉前夜的作品。赛伯斯蒂提笔在手,眼看画笔即将落在画上时却凝然不动了。他呼喊道:“不!我不能,不能涂掉!让我画完吧!”
一会儿,他进人了画画的境界:时而点缀点色彩,时而添上一笔,然后再配上柔和的色调。3个小时不知不觉悄然而逝。一声轻微的响声惊动了赛伯斯蒂。他抬头一看,穆律罗和学生们静悄悄地站在周围!晨曦从窗户中透进,而蜡烛仍在燃烧。
天亮了,赛伯斯蒂依然是个奴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赛伯斯蒂,流露出热切的神情。他双眼低垂,悲切地低下头。
“谁是你的导师,赛伯斯蒂?”
“是您,先生。”
“我是问你的绘画导师。”
“是您,先生。”
“可我从未教过你。”
“是的。但您教过这些学生,我聆听过。”
“噢,我明白了,你的作品相当出色。”
穆律罗转身问学生们:“他该受惩罚还是应得奖励?”
“奖励!先生。”学生们迅速回答。
“那么奖励什么呢?”
有的提议赏给一套衣服,有的说赠送一笔钱,这些无一能打动赛伯斯蒂的心弦。有个学生说:“今日先生心情愉快,赛伯斯蒂,请求自由吧。”
赛伯斯蒂抬头望着穆律罗的脸庞:
“先生,请给我父亲自由!”
穆律罗听后深为感动,深情地对赛伯斯蒂说:“你的画笔显露出你的非凡才能;你的请求表明你心地善良。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奴仆。我收你为我的儿子,行吗?……我穆律罗多幸运啊,竟然造就出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时至今日,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画中,仍能看到许多穆律罗和赛伯斯蒂笔下的优秀作品。
梦想不可放弃
◎文/陈旭
活着的话,梦想总有实现的时候。
18岁那年,英格丽·褒曼的梦想是在戏剧界成名。但是,她的监护人奥图叔叔却要她当一名售货员或者什么人的秘书。为此两人争执不下,奥图叔叔答应给她一次参加皇家戏剧学校考试的机会,如果考不上的话就必须服从他的安排。
为了能考上皇家戏剧学校,英格丽·褒曼还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方面,她为自己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表演一个快乐的农家少女,逗弄一个农村小伙子。她比他还胆大,她跳过小溪向他走去,手叉着腰,朝着他哈哈大笑。她反复认真地排练这个小品。另一方面,在考试的前几天,她给皇家剧院寄去一个棕色的信封,如果失败了,棕色的信封就退回来,如果通过了,就给她寄来一个白色信封,告诉她下次考试的日期。考试的时候,英格丽·褒曼跑两步在空中一跳就到了舞台的正中,欢乐地大笑,接着说出第一句台词。这时,她很快地瞥了评判员一眼,惊奇地发现评判员们正在聊天,相互大声谈论着,并且比划着。见此情景,英格丽·褒曼非常失望,连台词也忘掉了。她还听到了评判团主席对她说:“停止吧!谢谢你……小姐,下一个,下一个请开始。”
英格丽·褒曼听到这话后彻底失望了,她好像什么人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在舞台上待了三十秒就匆匆下台。她感到自己惟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投河自杀。
她站在河边,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她的目光投到河面上时,发现水是暗黑色的,发着油光,肮脏得很。此时她猛然想到的是,等她死了以后,别人把她拖上岸后身上会沾满脏东西,还得咽下那些脏水。她又犹豫了:“唔!这样不行。”于是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回家去了。
第二天,有人给她送去了白信封。白信封?她有了白信封。她真的拿到了被录取的白信封。多年后,已成为明星的英格丽·褒曼碰见了那位评判员。闲聊之际,便问道:“请告诉我,为什么在初试时你们对我那么不好?就因为你们那么不喜欢我,我曾经想去自杀。”
“不喜欢你?”那位评判员瞪大眼睛望着她,“亲爱的姑娘,你真是疯了!就在你从舞台侧翼跳出来,来到舞台上的那一瞬间,而且站在那儿向着我们笑,我们就转身彼此互相说着:“好了,她被选中了,看看她是多么自信!看看她的台风!我们不需要再浪费一秒钟了,还有十几个人要测试呐!叫下一个吧!”
许多人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首先放弃的往往总是梦想。其实,一个人的梦想是与自己共存亡的东西,千万不可放弃。哪怕是置身于生死边缘的汪洋之中,只要还能抓住一块浮木,就在它上面写上“梦想”二字,只要还有生的希望,就应该让梦想和你生死与共。活着的话,梦想总有实现的时候。
别忘了初衷
◎文/陈大超
在某件事上认认真真地瞎用劲的,瞎用劲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克林顿一家游玩桂林山水,当船来到九马山时,导游告诉他们,当地有个传说,谁能数出九匹马来,谁就能中状元,还说当年有几位名人来到这里游览时,分别数出了九匹马、八匹马、七匹马。你是总统,你一定能数出九匹马来。导游笑着对克林顿说。克林顿一家都认真数了起来。女儿切尔西小脑子灵,很快就数出了七匹马,而克林顿夫妻数起来就没那么快了。这时候,夫人希拉里突然意识到这样数不划算,因为光顾着数马了,两边的美丽风光都没顾得上欣赏。于是,她便跟丈夫说:“不要数了!别忘了看岸边的风光。”克林顿笑了笑,也不再数了。
我觉得希拉里的提醒非常必要,她没忘记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和曾经到过这里的某些人,在数马匹上比高低的。
与人比高低,实在是很容易让人离开自己美好的初衷和良好的愿望,在某件事上认认真真地瞎用劲的,瞎用劲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尊重经验
◎文/佚名
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一般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可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敌我之间
◎文/兴云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哪怕还有一口气,决不能趴下。
父亲是一名老战士。50年代初,在一次剿匪中,父亲和战友们走散了。黄昏,父亲从一块巨岩后走出来,迎面撞上了一个国民党残匪。父亲和匪徒几乎同时端起步枪指向了对方。
父亲明白,要想保住性命,必须有一方投降。
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当时父亲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加上连日的疲惫奔波,他明白自己渐渐体力不支。但是,有一个念头一直支撑着他:必须有一方投降,而投降的决不能是自己。
看上去匪徒的精神并不比父亲强多少:邋遢而破烂的黄皮军装快要辨认不出颜色了,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十足的惊弓之鸟。
父亲端起枪,山一般的身躯矗立着,威严而坚毅的目光直逼匪徒。
半个小时慢慢过去了,匪徒渐渐支撑不住了,端起的枪在颤抖,手在颤抖,双腿也在颤抖。突然,匪徒摔掉步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亲连连求饶。
父亲露出了微笑。他竭力控制住自己,才没有晕厥。接着,父亲顺手扯来一根葛藤将匪徒双手反捆起来。他拿过匪徒的枪,才发现枪里没有子弹。
这时,父亲再也坚持不住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其实,父亲的枪里也没有子弹了。
事后父亲感叹: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哪怕还有一口气,决不能趴下。
需要勇气的时刻
◎文/格雷斯·帕金斯
他站起来了,靠他的意志。
一个男孩儿在放学后奔跑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只是擦破了点皮,裤子上连破洞都没有——可到了夜里,那膝盖开始疼起来。
他13岁,是边境线上的男孩子。边疆人是不会对那么小的事情抱怨的。他毫不理会这疼痛,爬上了床。第二天早上,他的腿疼极了,他已无法去喂牲口了。这天是星期天,全家坐车去镇上了,他一个人留在了家里。当他的父母回来时,他早已上床了,鞋子不得不从肿胀的腿和脚上割下来。
“你为什么不说呢?”母亲哭了,“快去叫医生来!”母亲用湿布把伤腿包起来,另外又用块湿布放在他滚烫的额头上。
老医生看了看那条腿,摇摇头:“我想我们得锯掉这条腿了。”
“不!”男孩儿大叫起来,“我不让你锯,我宁可死!”
“我们等的时间越长,锯掉的可能性就越大。”医生说。
“不管怎么样,你锯不掉它!”男孩儿的嗓音变了,此刻任何一个男孩儿的声音都会变的。老医生离开了房间。只听到那男孩儿在叫他的哥哥,接着他们听到那病孩痛苦的声音,又高又尖,“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话,埃德,不要让他们锯我的腿,你发誓,埃德,发誓!”然后,埃德就站在卧室门口,两臂交叉着,很清楚,他在站岗。
两天两夜,埃德就守在那里,睡在门口的地板上,连吃饭也没离开。热度越来越高,那病孩开始胡言乱语了——他真的神志不清了。可埃德还是没有退让的迹象,他坚守在那里——他向弟弟许过诺的。医生一次次来,一次次回。最后,出于一种无助的气愤,老医生大叫一声:“你们都在看他死!”随后就走出了屋子。现在什么也救不了这个孩子,除非奇迹!
第三天早上,当医生又一次路过时,他看到了一个变化:那条肿腿消退下去了!即使是在那孩子睡着的时候,家里也总有一个人守护着。
又一个夜晚,那孩子突然睁开了眼睛,那肿胀全消下去了。三个星期以后,尽管他又瘦又弱,可那眼光却是清澈的、坚定的。他站起来了,靠他的意志。这位13岁就学会面对生活的男孩儿,就是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拿出勇气
◎文/佚名
为了善,为了爱,也为了启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灵。
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脑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龇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学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看着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高个子朝那个人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地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入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两个新生也成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人生途中,我们也需要像拜伦一样,在别人只是畏惧地逃避,或幸灾乐祸地观看时,能够拿出罕有的勇气,为了善,为了爱,也为了启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灵。
没有人会带你去钓鱼
◎文/佚名
自立自强,才能开发属于自己的一片沃土——潜能。
潜能激励专家魏特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开发潜能时,没有人会带你去钓鱼。”
魏特利有幸在年少时,便学会了自立自强。他父亲在二次大战时身在国外,当他九岁时,在圣地亚哥他家附近,有一个陆军制空炮兵团,驻扎的士兵和他成了好友,以消磨无聊的闲暇时间。他们会送魏特利一些军中纪念品,像陆军伪装钢盔、枪带及军用水壶,魏特利则以糖果、杂志,或邀请他们来家中吃便饭,作为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