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随机应变的口才术
49079900000022

第22章 好口才成功的助推器(21)

对方也许另有个人特殊的忌讳,你也要探听明白,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上却有极大影响。在社会上,冤家还是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识忌讳而结了个冤家,最不值得。从话语里是不容易得到好处,而随便粗心一句话惹来杀身之祸却屡见不鲜,口舌之过,最宜深戒。

具体地说,说话有以下七大禁忌:

说话能得到好处,真不容易,若是想要招致灾祸,倒是唾手可得,所以,明智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便三缄其口。比方你对他谈起私人的事情,他的秘密总唯恐人知,而你却在一次无意的言谈中,说出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恨你入骨。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若朋友做的事是别有用心,而他的用心算计自然极力掩蔽,不使人知。如被人知道,对他必定不利。如果你与他素来便十分相熟,他的用心,你完全知道,他虽不能断定你必定会告诉别人,但始终对你十分疑惑,十分妒嫉,你处于如此境地,既无法对他表明并不知情,也无法表示绝不泄漏,那你将如何自处呢?我想你唯一的办法,只有假装痴傻,绝口不提。这是说话的第二忌。

别人有图谋,你却正好参与其事,代为决策,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大患。你虽谨守秘密,从不提及此事,不料别人猜得其情,而泄了口风,那么你根本无法摆脱泄露的嫌疑。最无奈的办法,你只有多方亲近他,表示绝无二心,同时设法查出泄漏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别人对你还没有深切认识,没有十足的信任,你偏偏想尽办法讨好,对他说极深切的话,即使他采用你的话,可实行结果并不理想,他一定疑心你是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实行结果很好,对你未必增加好感,以为你是偶然促成,实行的功劳只在他不在你,所以你还是不说话的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别人有过失,被你知道,你认为大大的不对,不惜直言相劝。他本觉内疚,唯恐人知,而你却去揭破,自然让他非常惭愧,而这惭愧往往却生为愤恨,愤恨之下与你发生冲突的机会必会增加。所以,你还是不说的好,即使劝告,也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因你帮他出计,你的上司深恐经营声望被你抢去,内心自会惴惴不安。你明白这种心理,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这是上司的领导有方,是上司的高瞻远瞩,千万不要居功。这是说话的第六忌。

别人能力做不到的事,你认为应该做,因此勉强他必须去做。或者对于某件事,他正是箭在弦上,骑虎难下,但你反而认为不应该做,叫他必须停止。如果你这样做,都是强人所难,与人情相反。你认为朋友那一件事该做或不该做,在道义上,应该进言相劝。但事实上,使他自己觉悟,自己去决定行动或停止,这才是上策。万一他不愿接受你的劝告,你也只能作罢。遇事强求,徒伤感情。这是说话的第七忌。

倾听胜于倾诉

卡耐基受邀参加了一个桥牌聚会,由于他对桥牌并不十分感兴趣,碰巧当天参加该聚会的,另外还有一个金发女郎也不怎么喜欢玩桥牌,于是他们就聊了起来。她知道卡耐基以前曾是电台主持人罗威尔·汤玛士的助理,专门负责替他撰写到各地旅游的观感见闻,供他在电台上发表,于是她立即向他说:“卡耐基先生,我很希望能亲耳听你述说一下你到各地旅游的所见所闻!”

他俩一坐在沙发上,她就立即告诉卡耐基说,她和她丈夫刚从非洲旅行归来。

“非洲!”卡耐基闻言惊叫一声,“多有意思啊!我一直都很渴望能去非洲看看,可是却苦于没有机会,只有一次到过阿尔及利亚边境,在那里待了24个小时。告诉我你是不是整个非洲全跑遍了。我好羡慕你,还是由你来告诉我一些非洲见闻吧!”接下来的45分钟时间,她果然没再问起卡耐基任何有关旅游各地的见闻。事实上,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耐心、专注的听众,来满足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

这种心理反常吗?一点也不!像她这样的人,到处都可以碰得到。

有一次,卡耐基在格林柏先生举办的餐会上,认识了一位植物学家,以往他从来没认识过学植物学的人,未料才跟他寒暄几句,立即发现此人所学甚精,谈吐高雅,告诉了他许多有关园艺方面的知识,并帮助他解决了不少这方面的困惑。

当天同桌用餐的宾客,至少也有十几个人,但卡耐基却顾不得礼貌与否,兀自跟这位植物学家聊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将近午夜,卡耐基才向所有宾客与主人告辞,临行前还听到那位植物学家当着主人的面,夸了卡耐基好几句,说他很健谈,很有知识和见地,说跟他谈话,不仅轻松愉快,而且受益匪浅。

但事实上,卡耐基在跟他谈话的那几个小时里,根本就没开几次口,大部分时间全是在听他一个人发言,卡耐基对植物学一窍不通,哪轮得到他插嘴?但他会如此夸卡耐基,不外乎是卡耐基从头至尾都兴趣盎然地聆听他的谈话罢了,而他也明显地感觉到卡耐基真的是十分投入,所以他当然会感到很愉快。专注地聆听,所意味的正是一种不假言辞的赞美,它所带给人的满足与喜悦,绝非其他实质的赠与所能相比的。

世界最著名的影剧记者伊撒克·马士逊,曾明确指出,世上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留给人良好的印象,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耐心地做个好听众,“由于他们只关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所以根本不肯耐心地去听人家把话说完……”多数大人物都曾告诉过我,他们喜欢的是肯耐心听别人说话的人,而不是那些争着要发表自己高见的人。而学会听人说话这门艺术,却不能一步登天,真正懂得它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因此,如果你想学好谈话这门课程的话,便要记住:基本功夫就是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

听别人讲话实在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做一个好的听众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全心全意地倾听

听音乐时,你也许喜欢轻敲手指或频频用脚跟打拍子,这没有问题——但听别人说话时却十分不好,因为这些小动作最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要设法撇开令你分心的一切——不要理会墙角里嗡嗡作响的苍蝇,忘记你当日要去看牙医。

眼睛要看着对方,点头示意或打手势鼓励对方说下去,借此表示你在用心倾听。要是你轻松地坐着,全神贯注,不用说话也能清楚表示你听得津津有味。

轮到你发言时,别以为你必须一直说下去,你仍要把说话的机会奉还给对方。

我们年轻时,大都听信别人的话,以为话说得越多,在社交圈子里便越成功。

一位外交官的太太曾细述她丈夫初人外交界,带她出去应酬时,她在那些场合多么受罪。她说:“我是个小地方的人,而满屋子都是口才奇佳、曾在世界各地住过的人。我拼命找话题,不想只听别人说话。”

一天黄昏,她终于向一位不大讲话但深受欢迎的资深外交家吐露自己的问题。

他告诉她说:“每个人说话都要有人听。相信我,善于聆听的人在宴会中同样受欢迎,而且难能可贵,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甘泉一样。”

——协助对方说下去

试用一些很短的评语或问题来表示你在用心听,即使你只是简短地说:“真的?”或“再告诉我多一点。”

假如你和一个老朋友吃午饭,他说因为夫妻大吵了一架,他整个星期都睡不好。要是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怕昕别人私事,你可能会说:“婚姻生活总是有苦有乐——你吃鱼还是五香牛肉?”你这样说,是间接叫他最好别向人发牢骚。假如你不想浇他一头冷水,那就不妨说:“难怪你睡不好,夫妻吵闹一定令你很难受。”你的话让他舒解不少心中抑郁,心情便会好得多。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开导,总需要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善于聆听的朋友。

——要学会听出言外之意

一位业绩优异的房地产经纪认为,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不但能细心聆听顾客讲的话,而且能听出那些没讲出来的话。当他讲出一栋房屋的价格时,顾客说:“哪怕豪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说的声音有点犹豫,笑容也有点勉强,那经纪便知道顾客心目中想买的房子和他所能负担得起的价位显然有差距。

“在你决定之前”,经纪熟练地说:“不妨多看几栋房子。”结果当然皆大欢喜。那顾客买到了符合他预算的房子,生意成交。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倾听别人说话。掌握倾听的艺术是受人欢迎的秘诀之一。当别人有问题来找我们时,我们常说得太多。我们总是试着提出太多建议,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最需要的也许只是沉默,同时把耐心、宽容和爱传达给对方。

表达不能脱离现实

所谓的适合情境,就是要求语言运用与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事实上,也唯有语言和环境相适应时,说的话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即使话语的意思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个道理,古时候的人早就注意到了。《战国策·宋卫策》中讲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媳妇一坐上车,就问道:“驾车的三匹马是谁家的?”

驾车人说:“借来的。”

新媳妇就对仆人说:“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

车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一边拜见家人,一边吩咐随身的老奶妈:“快去把灶里的火灭掉,要失火的。”

走进屋里,看见了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儿会妨碍别人走路的。”夫家的人都觉得她十分可笑。

上述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至善之言,为什么反会见笑于人呢?原因就在于“早晚之时失也”。也就是说,她说得不是时候,没有掌握好说那三句话的时间和场合。

大家想想,她是个才过门,而且还在举行婚礼的新嫁娘,居然指使这指使那,就算她的语气再温柔,别人听起来不觉得好笑才怪。

可见,说话要有好的效果,除了会说,是否与说话的环境相吻合、相协调,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说话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具体情况。

事实上,构成语言环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的场合、来往的对象、对话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如身份、职业、经历、思想、性格、处境、心绪等。

再者,经过专家的研究,语言环境可以分成内环境和外环境两类,也有专家把它们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

所谓外环境,就是所处的地方、时空和场合;内环境就是当时听你说话的人,他的内心是什么状态或情绪如何,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你最好记住,在讲话时,尤其是在讲重要的话时,务必“三思而后言”,否则,祸从口出的错误是很难弥补的。

学会就地取材

介绍姓名后,刚开始交谈是最不容易应付的问题,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犹豫,而话不投机,又不能冒昧地随便提出其他话题。“今天天气很好”这话最常用,但除了在户外或沙滩上散步时不妨用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上说来不仅太近敷衍,而且缺乏内容,难以发展出较趣味的谈话。照我个人意见,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用。

何谓就地取材?那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做第一句的话题:“你和某先生大概是老同学吧?”

或者说:“你和某先生是同事吗?”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以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本主题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再根据对方的回答又可顺水推舟,继续畅谈下去。

“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他的话题。“这礼堂布置得很不错!”

赞美一样东西,常是最稳当得体的开始。若是一般社交活动,则“山上的樱花开得很灿烂,颜色真好看,你曾去看过吗?”或“大热天在园子里喝茶,实在太舒服了!”都是就地取材的办法。

第一句的最高境界是人人能了解,人人能加进自己的意见。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然后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绘画说:“真像梵高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孟德尔颂音乐的感觉!”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最好是不要问他。万一他正失业赋闲在家,问他职业无异迫他承认失业,否则他还要随便撒个谎,对于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如果你想“开发”主题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你平常会做点球类运动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继续下去问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如果他说“是”呢,便可加上一句问他通常在何时去运动,而决定他有无职业。

找不出其他话题时,那么中国原有的老方法也可运用。那就是请问对方的籍贯,这“府上是什么地方”的问题,以中国人的习惯上是一点不觉得唐突的。知道了籍贯,话题就容易找了。如果是同一个县市呢,那更方便了,随便谈些两人皆知的社会新闻、都市建设、地方习俗等都可以。

如果是遇到一些知名人士,或有特殊成就的人,或介绍者已早对你说出对方的身份底细,那么,你大可提出话题,鼓励对方多谈谈他自己得意的方面,一则彼此均甚愉快,同时对方会对你产生好印象。再则,也可以由交谈中吸取新知,获得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