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
49083700000017

第17章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二上二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

[精品赏析]

《背影》不写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没有慷慨激昂的抒情、议论,它撷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以跌宕起伏的记叙,平朴无华的语言,使它成为“五四”以来优秀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让每个读者感到这爱的具体、真挚。二十岁的儿子乘车北去,且北京来往过两三次,父亲本可以不必远送,何况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了呢,但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之余,决定亲自送行。爱子之心驱促他做出这一抉择,虽谈不上壮举,但爱子之情已跃然纸上。在车站照看行李,和脚夫大讲价钱,为儿子拣座位,无微不至的嘱语,……我们不认为是父亲的迂腐、罗嗦,而正是在这细微之处窥见他爱子情怀的博大。朱自清的这段落记叙、描写,一则歌颂了父亲的爱,二则抓住了读者的心,为下文把文章推向高潮作了很好的铺垫。

父母爱子女,总怕为子女想得不周到,不完备。父亲送子上了火车,本是万分妥贴了,但见月台的栅栏外有卖东西的,父亲便毫不犹豫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了桔子,再抱桔折返。作者在这重点段中,不惜笔墨,详加描述,平凡的举动,感受人的父爱,令作者流下了眼泪,也令读者潸然而泪下。

《背影》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散文名篇,还在于它感情的真挚。父亲爱子之情,我们已在阅读中深切地体味到了,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不可忽略。

朱自清在描写父亲的时候,虽然也认为他送子的多余,甚至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办事近乎迂腐,然而,作者对此不是鄙夷,而是在反省中体会到父爱的珍贵。他接爱了这珍贵的爱,把珍贵的爱又倾泻在笔端,才有那动人的描写和人心灵深处涌出的热泪。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是他去买桔子的时候,见此,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时父亲的脸上该是不畏艰难而前往的神情吧!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是他离开车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之时,作者追寻他不着,“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父亲的脸上定是流露出为子已尽父心而万分满足的表情。当作者在北京接到父亲颇含凄楚的来信时,又涌出晶莹的泪,并且在“晶莹的泪光中”,再次描写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父亲惦念子孙,盼望早日相见的心情定然荡漾胸间,溢干言表。对背影的三次描写,给我们留下多么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回味啊!

不写正面写背影,这在文学作品实属罕见。朱自清凭着他的真情实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来了强烈的共鸣。敬父之情与爱子之情同样伟大,也应该予以歌颂。没有感情的作品无以感动读者,全文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为结尾,真不愧是挚情的升华,语有尽而情无限的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