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
49083700000024

第24章 梦与现实

郭沫若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自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做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

“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罢。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美。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从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

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女丐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

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往上海。[精品赏析]

《梦与现实》如题所示,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法则的运用。然而,这种对比不是修辞学上的对照、映衬,也不是零碎、个别的对比手法,而是总体构思上的对比。由作者最初心灵的触动到命题立意,以至意境营造、构图布局的构思全过程,都贯穿着对比联想、对比手法和对比观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活》中谈到诗词的境界时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又说:“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梦与现实》上下两则确有造境与写境之分,作者用写意手法托出梦境又用写实手法刻绘现实人生。然而写意造境,并非胡思乱想,必合乎自然,包含着精细的观察;刻绘写境也非平庸的实录,而是有选择有提炼,做到实中有虚,辞断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