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角度看,是好的。”
我们总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角度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味道。
生活中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教授对年轻人说:“在人生中,我们有时需要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生活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母爱无处不在
◎文/佚名
即使到了天堂,我们也不要脱掉那件能让母亲一眼认出自己的红色外套,有了它,我们可以确保在天堂里与母亲相遇时,能被迅速发现。
母亲无时不在。
一个医生说:在我教学和医疗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许多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孩子。与这些特殊孩子的交往教给我许多东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使我受益终生的是那个蕴藏在小背包里的强大生活勇气。这就是辛格的故事。
辛格的母亲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他在出生时就已被感染,辛格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药物的维持下开始了。在他五岁时,医生在他的胸腔大静脉内安装了一条管子。这条管子与一个输液泵相连,输液泵就装在辛格背上的一个小背包里。药物就靠这个泵不断地通过管子输入辛格的血管。有时,他还需要吸氧来维持呼吸。
他却从不愿因此而放弃享受童年乐趣的任何机会。我常看到他穿一件红色外套背着装满药品的背包,用一辆小四轮车拖着氧气瓶,在医院后花园里玩耍、奔跑。活着,使他由衷地快乐;活着,使他充满活力。这使所有认识辛格的人都感到吃惊。辛格的妈妈常逗他说,因为他跑得太快,所以需要给他穿红色衣服。这样,当他在花园里玩耍时,她很快就可以透过窗户认出他。
可怕的病魔连辛格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精力充沛的孩子也不肯放过。辛格和他的母亲都病得非常严重。很显然,辛格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他母亲开始告诉他关于死亡的一些事情。她安慰辛格说自己也即将离去,他们不久就会在天堂里重逢。
在辛格弥留之际,一天,他悄声说:“我就要死了,可我一点儿也不怕。我死时,请给我穿上红色衣服。妈妈说她也要来天堂,当她到那里时,我一定在玩儿,我得确保她能很快找到我。”
随缘自适
◎文/王新龙
生活中,烦恼、忧愁确实是存在的。但就其本质而言,无论你看到看不到,生活着毕竟是美好的,人生总是有意义的。
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风和日丽,人心为之一畅。
于是人们扶老携幼,上公园,去郊外。春也融融,情也切切,不亦乐乎。然而,转瞬之间,阴雨沉沉,数日不开,人心也仿佛为之壅塞……
自然界的阴晴寒热,总在默默地昭示着我们:人生亦是如此,生活亦当如此。不可能有永久的欢乐,也不可能有永久的痛苦。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开始。生活永远是一种跌宕起伏的过程,概莫能外,无始无终。任何想要十全十美的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却是不现实的。最明智的人生态度便是顺乎社会、历史、人生的客观规律,顺乎自己的才智机遇和境况;不以晴喜,不以阴忧。今天下雨就过雨天,明天天晴就过晴日。该做什么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可做多好做多好。逆境无须悲观,顺境不要太陶醉,若能如此,便是一种福分了。
可是,这份明智,这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可能?或者说,有几个人真正做得到随遇而安,又有几个人感受到了随缘自适的快乐?
也许我们都该来答一答云门文偃常问弟子的一个问题:
“我不问你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你十五以后有何体会?”
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而他自己的答案却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日日是好日。其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意思和一般人的看法差不到哪儿去,区别只在有无闲事挂心头。
我们都明白随缘的道理,却因种种“闲事”而无法自适。都相信“日日是好日”没错,却因“闲事”而被生活的缺憾遮蔽了视野,体会不到或根本无暇体会生活的美好。
不同的幸福观
◎文/李光辉
幸福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芸芸众生,茫茫人海。我们在努力寻找答案。其实幸福是一个多元化的命题,我们在追求着幸福,幸福也时刻在伴随着我们。
一位盲人,在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交响乐时而凝重低缓,时而明快热烈,时而浓云蔽日,时而云开雾散。盲人惊喜地拉着身边的人说:“我看见了,看见了山川,看见了花草,看见了光明……”
一个失聪的孩子,在画展上看到一幅幅作品。他仔细地看着,目不转睛,神情专注,忽然转身,微笑着大声对父母说:“我听到了,听到了小鸟在歌唱,听到了瀑布的轰鸣,还有风儿呼啸的声音……”
一位干部,因为分流,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一时间萎靡不振,与以往判若两人。
妻子劝慰他:“仕途难道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吗?你至少还有学历还有专业技术呀,你还可以重新开始你新的事业呀,你一直是个善待生活的人,我们并不会因为你不做领导而对你另眼看待,在我的眼里,你还是我的丈夫,还是孩子的父亲,我告诉你亲爱的,我现在甚至比以前更加爱你。”
丈夫望着妻子,久久不语,眼里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享受生命的冬天
◎文/佚名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是绝对必要的,休息也是绝对必要的。不懂得休息的人,品尝到的滋味只有苦涩和沉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休息是为了走的更远。
一位老人在酷热难当的天气里仍在辛苦的劳作,亲手把纯洁的种子撒进松软的土地里。
忽然,在橡树树阴下,一个神的幻象出现在他的面前!老人非常惊讶。
“我是菩提仙,”这个神用亲切的口吻说,“你在这儿做什么,老人家?”
“如果你是菩提仙,那你还问什么?”老人回答说,“在我童年的时候,你叫我到蚂蚁那儿去,我从它们那里我学会了勤奋和积蓄。”
“你只是学到了一半儿,”菩提仙说,“再到蚂蚁那儿去一次,从它们那儿学会在你生命的冬天里去休息、去享受自己的贮藏吧!”
河边的橘子树
◎文/佚名
这世界上有很多过不了的河。过不了河掉头而回,原本无可非议。盯着奔腾的河水发愁,更是许多人的常态。但是智者总能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之中,发现河边的“橘子树”,从而享受另一种人生境界。
有一天,一位老和尚吩咐身边的一群小和尚,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这是老和尚第一次吩咐下来的事情,小和尚们不敢怠慢,匆匆赶往南山。
一路上,小和尚们暗暗立下决心,待会儿一定要尽可能多打些柴。眼看快到南山了,却被一条宽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小和尚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见老和尚,并向他禀明详情。见老和尚没有责怪的意思,小和尚们才一个个放下心来。
但是有一个小和尚却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橘子,递给老和尚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看见河边有棵橘子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一个橘子摘下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老和尚的衣钵传人。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文/佚名
人生是由一个个的驿站所组成。每经过一个驿站,无论快乐还是忧伤,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我们都会有所收获。但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收集起来,念念不忘,就会无法把握和选择眼前的生活。
一个可怜的年轻人背着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智者。
他说:“智者,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为什么我还是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智者问:“你的大包袱里装的是什么?”
年轻人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智者带年轻人来到河边,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智者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什么,扛着船赶路?”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智者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走过一段人生,就要检查一下自己身上的背包,只带上必要的东西,其余的全扔掉,我们每个人都扛不动太沉的重物。”
年轻人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变得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阳光已经在心中照耀了。
爱的“谎言”
◎文/赵德斌
夫妻之间,当爱情转为亲情之时,那份情感便会历久弥深。
像往常一样,中午午餐,我又去了那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面条。刚吃了几口,这时进来一对中年夫妇,男的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了,身后背着一把二胡;女的是个盲人,在男人的搀扶下,摸索着坐到我对面的椅子上。大概是街上卖艺的吧,我想。
“大碗豆花米粉,两份。”男的边说边将二胡靠在墙角。
刚坐下来,男的又起身去拿筷子,顺便付了钱,又向店员说了几句什么。
一会儿,米粉上来了,却是一大一小两碗。男的仔细地将豆花弄碎、拌匀,然后将大碗递给女的。
女的吃了两口问:“你呢?”
“我也是豆花米粉,大碗的,足够了。”
我有些吃惊……
“这种不是大碗的。”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孩儿忽然说。他一定以为,这个叔叔弄错了,却付了大碗的钱。
中年男子并没有抬头,继续低头吃着。
“叔叔,你吃的这种不是大碗的。”小男孩儿以为他没听见,重复道。
中年男子慌忙抬头,冲男孩摆摆手。
“多嘴!”小男孩儿的母亲厉声呵斥。
“本来就是嘛!”男孩一脸委屈。
正在吃米粉的女人停了下来,侧着头仔细辨别声音的方向,她的脸轻轻地抽搐了一下。
吃完米粉,他们搀扶着走出了小吃店。
我被这一对夫妇感动了,默默地走在他们后面。
“今天吃得真饱。”男的说。
女的沉默了一会儿……
“你不要骗我了,你吃的是小碗,你一直瞞着我。”女的失声哭了起来。
“我不饿,真的不饿,你……你别这样,路人看见了多不好……”男的有些手足无措,扯起衣袖为妻子擦泪。
我看着他们,泪水溢满了眼睛。
母亲眼中的儿子
◎文/王新龙
这种纯朴母亲眼里的出息观和自豪观,有助于使辉煌人的光芒不刺眼,使平凡人的高尚被发现,有助于使更多的人全力以赴来架起由平凡此岸通往辉煌彼岸的桥梁。
1953年的一天,斯大林在豪华的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垂垂已老的母亲。母亲老了,对儿子领导下的苏联几乎是一无所知。
一天,母亲问:“约瑟夫,你现在究竟当了什么官?”
斯大林答:“你还记得沙皇吗?我现在差不多就是沙皇了。”
母亲大笑,然后说:“其实我想让你当个神父。”
在一个纯朴的母亲眼里,一个神父与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没什么两样,同样都有出息。
当哈里·杜鲁门首次参加竞选并一举成功,成了美国总统之时,乡亲们兴奋地向他的母亲祝贺:“太好了!您真应该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他母亲微笑着平和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值得自豪的孩子,他正在地里收获土豆。”
在一个纯朴的母亲眼里,一个正在地里收土豆的孩子与一个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同样都值得自豪。
在许许多多纯朴母亲的眼里,一个长大成人的孩子是不是有出息,是不是值得自豪,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位高权重,而是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努力和高尚。
关于祖母的记忆
◎文/佚名
那不曾说出口的爱,仿佛蕴藏在煤里的火焰,仿佛深埋于地底的河流,是一生的燃烧和奔腾。
祖母得了老年痴呆症。她变得谁都不认识了,孙子、孙女,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有一天她失踪了,全家人都急得不行,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郊外看到她了。可她一个劲嘟囔为什么要带她回来,她要回她自己的家。
家人都十分痛心,原本慈爱的祖母不见了。
惟一庆幸的是她还记得祖父,有时她睡在床上,双眼无神地看着天花板,嘴里喊着祖父的名字。可她却不认得站在她身边的祖父了,她还会用拐杖打祖父。但家人知道祖母的心里还是有祖父的,毕竟祖父是她这辈子最爱的人。
后来,祖母的病情变得更不乐观了,需要住院。一开始,祖母怎么也不肯去医院,最后家人对她说祖父在医院等她,她这才妥协了,一路上还不住地问家人,医院到了没有,她要见祖父。其实那时祖父就坐在她身边。
到了医院以后,祖母渐渐喜欢上了吃橙子,并且只要祖父喂她。家人还以为她认识祖父了,谁知她说:“我就要他喂,他喂的样子像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