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23

第23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2)

另外,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去问津,甚至认为别人也不会问津。

美国最古老的中学的雕塑

◎文/李光辉

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社会需求条件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技能性和实践性人才,单纯的书本理论或者薄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时已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纳尔逊中学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73名教徒集资创办的。在这所中学的大门口,有两尊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

300多年来,这两尊雕塑成了纳尔逊中学的标志。它们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缩成微雕摆放在礼品盒中。许多人以为鹰代表着鹏程万里,马代表着马到成功。

可是,仔细研究那段历史,了解了这两尊雕塑的缘起,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那只鹰所代表的不是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这只鹰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远大理想,苦练各种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饿死了。

那匹马也不是什么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开始的时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来它又嫌农夫给它的饲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儿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了下来。

那73名教徒之所以把这两尊雕塑耸立在学校的大门口,为的是让学生们警醒:真正能把人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对书本上的东西掌握的多与寡!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文/李光辉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与危机并存,只要我们思路开阔,头脑灵活,就能够在生活中把握机遇,铸造辉煌的人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好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纯粹偶然事件在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视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研究。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于重力问题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步做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因此,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像牛顿那样引发出深刻的定律出来。有许多发现和发明看起来是纯属偶然,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发现和发明决不是什么偶然得来的、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些在常人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不过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性虽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其实也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形式。

虽然时机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也不是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一方面从事手头的工作,一方面注意捕捉着取得突破或成功的时机,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便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出路,一旦时机成熟就顺应形势或潮流,促成自己的事业达到高潮。

常常听到有些人抱怨命运女神忽略了他,总以为自己碰不上好机遇,总以为能够利用的机遇太少,因而把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不顺心的事,都归结到机遇很少光临自己。

其实,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这就像阳光雨露会播撒到大地上的每一块地方一样,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

在能够把握机遇并且充分利用机遇的人那里,机会时刻都存在着,对机遇就像有经验的船夫利用风一样,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而在对机遇毫无知觉也不会很好地利用的人那里,即使机遇来到眼前,他也不能及时抓住,而是常常让机会白白地失去。

一百多年前,有位叫莱维·施特劳斯的德国犹太人到美国旧金山去经商。除了别的商品他还带了些帆布以供淘金者做帐篷之用。但他还没有来得及下得船来,除了帆布,货物都一售而空。一针一线都需从外面进口的旧金山人需求之旺给莱维留下深刻印象。下船后,莱维带着帆布开始了他的“淘金”历程。他和一位挖金的矿工迎面而遇,此人抱怨道,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帐篷而是挖金时禁磨耐穿的裤子。头脑灵活的莱维一点儿也不含糊,随即和那位矿工一起到裁缝店,用随身的帆布给他做了一条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亦即今日十分时髦的牛仔裤的鼻祖。那位矿工回去之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订货迅即而来。

矿工需要的是耐磨的裤子,而莱维手头只有做帐篷的帆布。如果莱维的头脑不灵活,他就只会后悔自己带错了商品,而失去这次绝好的赚钱机会。这正表明了犹太人经商方面的精明是名不虚传。

如何抓住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露出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意外的是,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为禽龙。

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烧开水后的壶盖跳动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多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并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奇之奇。

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水也会洒出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湿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他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求得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倾斜法,获得了创造给他带来的巨大喜悦。

富尔顿十岁时,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划船钓鱼。富尔顿坐在船舷上,他的两只脚不在意地在水里来回踢着。不知什么时候,船缆松了扣,小船漂走了。富尔顿没有忽视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他发现自己的两只脚起了船桨的作用。富尔顿长大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轮船。

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文/李光辉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但是,想要成为时代的宠儿,就一定要善于思索,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这样,遇到难题的时候。才能势如破竹,高屋建瓴。

1857年,23岁的门捷列夫成为彼得堡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31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升为教授。

从此,门捷列夫改教无机化学课程。他决心动手编写一本“化学原理”讲义。凭着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很快完成了第一卷的初稿,第二卷要写元素的性质,伤脑筋的问题来了,究竟该从哪儿着手呢?

当时,大多数科学家都热衷于研究物质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醉心于发现新的元素,对化学变化数量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对其本质方面的研究。门捷列夫认为:“单纯地收集和积累事实不是科学的方法。”他确信杂乱无章的现象决不是自然的本来面目,只是人们对它的规律性还缺乏认识而已。他决心找出化学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把它写进“化学原理”这本书中。

面对当时化学家已知的63种元素,他经过反复探索和比较,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发现只有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来编排元素是最理想的。因为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都有确定的数值,而且彼此都不相同。接着,他又确定用元素的化合价,来比较元素的性质。

门捷列夫做了很多卡片,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之后,他把卡片加以系统整理。他先是把卡片分成三组,按元素的原子量大小排列……但毫无结果。他打乱了这种组合,又把它们排成几行,再把各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排成横行。

门捷列夫激动了,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情况。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变化着。例如,锌的性质与镁相近,这两个元素便排在相邻的两行中,使锌挨着镁。根据原子量,在同一行中紧挨着锌的应该是砷。如果把它直接排在锌的后面,砷就落到铝的一行中去了。但是,这两个元素在性质上并不相近。如果把砷再往下排,它就和硅相邻。可是硅的性质又不同于砷的性质。这样,砷可以再往下排,排在磷后面。

元素的排列有规律!门捷列夫兴奋得在室内踱步。但是,在锌和砷之间还留有两个空位,这又如何解释呢?门捷列夫激动地设想,这些空位也许属于尚未发现的元素,而它们的性质应与铝和硅很相近!

门捷列夫在化学元素符号的简单排列中发现了规律,他把其他工作都放到了一旁,集中力量解决元素的排列问题。因为他发现表中元素的排列还不完善。

他把有关的各种学术杂志拿来,反复阅读、研究,发现杂志上关于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和组成的材料,常常相互矛盾。他认为,这是对原子量的测定不准确所造成的,这也使得他的元素表中有些元素没能排在与其性质相符的位置上。

门捷列夫决定亲自进行实验。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已收集到关于元素氧化物的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通过深入的研究、实验和测定,门捷列夫弄清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他发现有些的确与别人的结论不符。他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把它们排在性质相近的元素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