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32

第32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11)

她决定定居下来,就与当地的酋长谈判,向他购买一块土地。酋长只肯出售一块公牛皮能够围住的土地,狄多答应了。

一张公牛皮能覆盖多少土地?公主让人把公牛皮切成一条一条的细绳,再把它们连接起来,连结成了一根很长的绳子。她在海边把绳子弯成一个半圆,一边以海为界,圈出了一块相当大面积的土地。

狄多公主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大值的问题。首先,公牛的牛皮面积是一定的,用牛皮圈地,把牛皮剪成细绳加以围地,就能圈出比用牛皮覆盖出的面积多得多的土地。第二,以海边为界,这就节省了一圈牛皮,使省下的牛皮可以圈出更多的土地。第三,狄多圈出的形状是一个半圆。在各种形状中,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有最大的面积。因为依海,省下了海岸线,因此圈成半圆,其面积是最大的。

酋长见狄多公主圈走了他很大的一片国土,很是心疼;但他是个讲信用的人,只能由狄多公主去圈地。

狄多公主在这块土地上苦心经营,日益兴旺发达,后来,这个地方发展成为海上重镇迦太基。

选择采用非正规道路的谋略

◎文/佚名

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谋略超群的人。这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知道努力,也要知道思考,运用适当的谋略,寻找达成某种目标的最佳途径。

公元前207年,秦朝发生起义。两个对立的起义军首领互相争斗,意在控制秦朝的战略要地关中。刘邦早已征服了关中。但另一位更强大的起义军首领项羽,也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因为项羽的兵马强于刘邦,刘邦被迫割让关中。

虽然刘邦有条件地投降了,但项羽对刘邦的野心仍不放心。他想让刘邦离关中越远越好。他把王土分成18份,让刘邦去最远的西端为王。为进一步隔绝刘邦的潜在威胁,他把首府与刘邦之间的封地划成三块,指定三名将军分管每块封地。其中一块封地叫陈仓。

刘邦本来就对放弃最初征服的王土心怀不满,此刻更对被贬至荒芜之地怒火中烧。当他率军撤离关中首府时,一位谋士建议,他们应该毁掉连接西部新家与首府之间的木道。这会让项羽放心,认为刘邦不再返师东进,寻求复仇。刘邦认可了。于是,刘邦的士兵拆毁了他们走过的路和桥。

一旦到达新领地,刘邦命令将军们重建军队。当军队强大到足以打败项羽时,刘邦召集了将军们。他们讨论了如何最好地进行东征,夺回王土。途中面临两个障碍。第一,三位将军统治的封地,包围着他们的新领地,横亘在他们和首府之间。第二,通往项羽那里的木道已成废墟。刘邦和他的将军们足智多谋,他们设计了一个聪明的计谋克服障碍,并从中汲取力量。

刘邦命令一个小分队去重修木栈道。它对刘邦的对手产生两方面的冲击。首先,它使他们放松警惕。刘邦的人手太少,要几年才能修复栈道,至少对手这么想。其次,他的计划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明显的”道上来。项羽和陈仓的将军们都认为,即使刘邦修复栈道,他们也只需集中兵力封锁狭隘口,便能轻易阻止他的进攻。

刘邦压根就没想过用栈道,他的这个项目仅仅是颗烟幕弹,他计划通过另外一条非正规道路袭击项羽。

当对手还在盯着栈道时,刘邦命令部队攻击邻国陈仓。他令陈仓的将军大吃一惊的同时攻克了这块封地。这一举动让对手猝不及防,巩固了刘邦的权力。它为决战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不断扩充势力,打败横在他和关中首府之间的各国,直到击溃项羽。刘邦最终收复关中,重新指挥起义,统一了中国,成为汉朝的始祖。

刘邦大胆思维,巧妙设计,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明显的、正规的路上。他利用了对手的注意力转移,选择采用非正规道路的谋略,令对手吃惊,取得胜利。

《塔木德》上的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下面的这段历史故事,再次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1956年10月,以色列军队企图夺取西奈半岛,而首要目标是埃及军队的核心要塞——米特拉山口。埃及驻西奈半岛守军将领当然也十分明白,一旦米特拉山口失守,那么西奈半岛也就难以维持了。因此,他们除了派重兵镇守山口外,还在旁侧地带驻军,以备不测。

“以我们目前的守备力量,我想,米特拉山口在我们手中是万无一失的。”山口埃军的部队首领这样向上司说道。

10月的一天,米特拉山口的埃军阵地上空,突然出现了四架以色列野马式战斗机。“不好,敌人要来偷袭我们。全体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指挥员下达了作战命令。埃军士兵纷纷进入隐蔽掩体,举起自动步枪,架起高射机枪,准备射击。可是,以色列战斗机并没有对埃军阵地用机枪扫射,也没有投下炸弹。它们轰鸣着,一忽儿猛然掠地俯冲,一忽儿又直插云霄。低飞时距地面不过四米高,而升起时又不见了飞机的踪影。

埃军官兵对以色列战斗机的这种奇怪举动一时目瞪口呆。

“不要傻看了,快打电话向上级报告吧!”不知是谁提醒了一下,于是通讯兵慌忙摇起电话,准备向上司报告。可是摇了半天,一部电话机也听不到声音。

“哦,是那几架该死的飞机把我们的电话线给割断了。这可怎么办呢?”

事情正是这样,以军用飞机的螺旋桨和机翼将埃军的电话通信线切断了。

埃军官兵一下子陷入了极大的惊慌之中,这时,一场大战开始了……

略施小技以顺利达成自己的目的

◎文/佚名

思维灵活并不一定表现在发明创造上,只要你肯动脑,随时都可以享受灵活思维带给你的便利。

在拿破仑东征埃及的战争中,部队一连数日行进在广袤沙漠之中,干渴难熬,士气极度低落。

拿破仑发现这种情况,就来到士兵们中间。有人在人群中大胆地说:“好哇,将军,你就这样把我们带到印度去吗?”拿破仑反驳说:“不,我才不愿意带你这样的士兵去执行任务呢!”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法国士兵的荣誉感,说那句话的人和他的伙伴们不由地感到十分羞愧。于是他们又重新振作精神,顽强地战胜干渴带来的痛苦,终于顺利地到达了尼罗河边。

英国人在战争中也常运用心理战术,其中的一个著名例子是“钢铁棺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于1941年制定的建造几十艘潜水艇的计划快要成为现实,需要有几千名德国青年来操纵这些出色的新船。

正当许多青年把当潜水艇员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争先报名参加邓尼兹海军上将的潜水艇部队时,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种精心设计的传单:潜水艇被画成一个“钢铁棺材”,并写上这样的文字:当潜水艇员危险,寿命短,长时期同外界隔绝……。同时,英国人在无线电广播中,告诉德国人如何假患某些病,可以避免当潜水艇员,原来这是英国海军部一个代号为OP-16-W的秘密部门,针对德国人容易受到心理攻击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德国进行的一次“心理战”。这样一来,许多青年对当潜水艇员产生了恐惧心理而放弃了报名。它使德军招募潜水艇员的工作拖延了好几个月。

还有一个“人油肥皂”的例子。

这是英国在1918年春季的宣传。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僵持不下的战局已延续了四年。无名的郁闷,极度的疲惫和绝望弥漫于德国。英国人说:德国人竟然已用人的尸体榨油,用人油制造肥皂。……

“人油肥皂”,耸人听闻,极度贫困的德国、残暴的天性;而且不由你不信,德国人本来就是化工专家;不由你想不到,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种、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几乎天天要用肥皂……

“人油肥皂”令德国方面极度恐慌。由于它不可能公开自己的全部工厂,所以它没有丝毫办法对些加以有效否认。由于“人油肥皂”的致命一击,更加快了德军士气的彻底崩溃。

在遇到困难或障碍的时候,只要思路灵活,略施小技,就能走出困境,轻松地解决问题。

东方朔是汉朝最著名的滑稽大师,也是一个有名气的文人,他很受汉武帝的宠爱。

东方朔就职郎中后,认为待遇太低,而且久不升迁,又无机缘接近皇帝,什么好处都捞不到,心中不免烦闷。

有一天,他正怏怏不乐,忽见前面来了一群侏儒,于是心生一计,走向那些侏儒,故作惊讶地说:“我告诉你们一个机密,大事不好了!最近朝廷要节省开支,说你们这些矮子无用,只能供人游戏,不能生产,白白耗费粮食,要让你们统统死去!”

侏儒们听了,吓得个个面面相觑,无计可施,一起请东方朔设法救命。于是他又伪装慈悲,向他们说:“你们只有赶快去恳求皇上,或者可以获得恩典,幸免一死!”

这时正好汉武帝刚好经过这儿,于是侏儒们一齐跪到圣驾前,放声大哭,哀求饶命。武帝莫名其妙,细问之下,大怒,立传东方朔见驾,骂道:“你为何造谣?”

东方朔跪奏:“臣罪该万死!但有下情启奏皇上:侏儒身长三尺,俸米一袋,钱二百四十,臣身长九尺三寸,待遇竟然一样。如此,侏儒岂不吃得会撑死,而臣岂不将饿死吗?陛下如不补救,调整臣的俸禄,提高生活待遇,臣实在无法生活。”

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即令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管理宫廷宦官,从此升官加薪,侧身大夫行列了。东方朔造谣而加薪,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东方朔被誉为“智圣”,能有这种谋略不足为奇;令人赞叹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庞振坤也有许多机智之举。

庞振坤是河南邓州人,他小时候,跟着叔父过活。叔父不让他上学,他自己偷偷跟人家学,认识了不少字。

一次,庞振坤对叔父说:“你老是说我是小毛猴子,咱俩明天一起去邓州城,看谁认识的人多。”

叔父说:“你不过想到城里看看罢了,好吧,若没有人认得你,当心你的屁股!”

第二天,庞振坤手里提一个小孩玩的灯笼,做得非常花哨,跟叔父一起去邓州城。

到了城里,庞振坤跟着叔父转完南街转北街,串罢东巷串西巷。庞振坤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不少人惊奇地看他,嘴里还说:“看,‘庞振坤来了’!”

庞振坤点点头回答说:“嗯,来了。”

起初,他叔父以为大街上人多重了名,就把他领到背巷里转。走不多远碰上一群学生走过来,刚走到眼前,就见学生指着说:“看,‘庞振坤来了’!”

庞振坤又说:“嗯,来了。”

叔父感到奇怪,又把他领到茶馆里。庞振坤一跨进门,几个老学究就说道:“看,‘庞振坤来了’!”

庞振坤小声说:“嗯,来了。”叔父更感到稀奇了。到了家里,他叔父问他:“你没进过城,咋会城里人们都认识你?”

庞振坤笑着把手里的灯笼高高举了几下。眼睛不好的叔父凑近一看,见上面写着“庞振坤来了”五个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并不认识庞振坤,是在念灯笼上写的字,不禁大笑道:“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一定供你上学去。”

善于借助一切的斯巴达克

◎文/佚名

古人说:登高而呼,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达到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斯巴达克刚起义不久。一次,他率领一千两百人的队伍,登上了一座名叫维苏威山的山顶。扎营完毕,突然有一个战士来报:“我们被前来围剿的约有三千多人的罗马军队包围了!”

斯巴达克的脸色变白了。他询问了详情,心里产生了一种极其痛苦的感觉。他知道他们所在的山顶的一边是不可攀援的悬崖峭壁,还有一边则是幽黯的深渊;现在,剩下那两边的崎岖小径都已被罗马军队封锁住了。

这支罗马军队的最高将领名叫克洛提乌斯。他个子不高,却长得十分雄健,而且有比较清醒的指挥头脑。此刻,尽管他已知道起义队伍好像“老鼠已进了笼子”,但又竭力想把对方从山顶上引诱下来,以便在有利于罗马军队的形势下与斯巴达克作战。

冲下去与罗马军队作战,寡不敌众,形势显然是不利的;待在山上,可粮食最多只能支撑五六天,以后怎么办?斯巴达克默默地注视着敌方,他为起义队伍不顺的命运而感到万分焦虑。

站在斯巴达克周围的那十几个指挥官,他们的心情也很沉重。大家沉默地站着,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一会,斯巴达克开口说道:“让我们一起循着这山顶的边缘走一周,仔细地观察一下,是不是还能找到什么别的出路。”

太阳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湿润润的地上满是斑驳的绿荫。斯巴达克绕着营地走着,他不时地停留下来,像一只关在铁笼里的雄狮,一面咆哮发威,一面探寻着打破牢笼周围铁栅的办法。

斯巴达克走到深渊边,他站住了,用眼睛探测着它的深度。

“连野兽也下不去,只有石块才能达到这个深渊的底部。”簇拥在他身边的一位指挥官轻声地说道。

离他们不远,有30多个战士坐在地上,用很粗的柳条编着盾牌。同时,另一些人又把编好的盾牌用好多块坚硬的皮蒙起来。

斯巴达克的眼光从那令人头昏目眩的深渊转到了这些盾牌上面,接着又无意识地凝视着它们……突然,他感到心里颤抖了一下;他猛地弯下身子,拾起一枝柳条来。他高兴得满脸放光,大声喊道:“啊,我们……我们得救了!”

旁边的指挥官们被他的喊声弄得莫名其妙,一齐向斯巴达克转过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