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48

第48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27)

敌人决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肯定还会调集更多的兵力来报复,这是团民们意料之中的事。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可冯三保觉得我方人少,怕拼不过,没同意。当天晚上,冯婉贞只好把全村精通武术的青年悄悄召集在一起,组织他们去迎战。

第二天,冯婉贞率领青年们整装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大刀和长矛,动作敏捷灵活得像猿猴一样。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

下午4点钟,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

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

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大声喊道:“大家注意,敌人远离我们是想使用枪炮打我们,赶快追击,不要失掉歼灭敌人的时机。”

在婉贞的带领和鼓舞下,大家又冲上去和敌人展开搏斗,尽全力打乱敌人的阵脚,双方混战在一起,打得不可开交。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

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

鉴湖女侠秋瑾

◎文/佚名

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

秋瑾于公元1875年11月8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祖父、父亲都是清朝官吏。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秋瑾幼小的心灵早就播下了反抗的种子。

公元1890年8月,秋瑾随告老还乡的祖父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

后来,秋瑾嫁给了湖南湘潭的王廷钧。1903年,她随夫移居北京。目睹了八国联军劫后的惨相,更激起了她对清政府及其外国侵略者的痛恨。秋瑾从女友那里了解了许多日本的情况,她决定去日本留学,探索人生之路,寻求报国之策。她认定,只有出国留学,才能突破牢笼,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负,才能拯救祖国。

不久,秋瑾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篱,由苦索苦争,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1904年2月,秋瑾自费赴日留学。在东京,秋瑾亲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繁荣的资本主义景象,心中燃起对祖国无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国留学生会馆设立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第二年到青山实践女校清国女子师范学习,并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在结识了孙中山、陶成章等志士仁人后,她积极与他们共商革命大计。她还创办了《白话报》,宣传革命。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结束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苦难的祖国。回到绍兴以后,在徐锡麟、陶成章介绍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体育,1906年3月又到吴兴县南浔镇浔溪女校教日文、卫生等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工作,同时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同举义旗。由于情势紧急,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提前起事,不幸失败被杀,并波及绍兴。有人劝秋瑾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13日,大通学堂被清兵层层包围,秋瑾挺身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秋瑾被捕以后,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受讯时,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7月15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陈天华沉水殉国

◎文/佚名

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他们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忠国爱民的献身精神。他们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而赴汤蹈火。

1905年的那个冬日,日本大森海湾,一个年轻人毅然决然走向大海深处,这个镜头凝结为一座丰碑,永远定格在中国人心中。他就是时人称之为“革命党之大文豪”的留日学生陈天华。

陈天华生于公元1875年,他父亲是个落第秀才。陈天华自幼母亲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陈天华天性好学,经常在学堂边旁听先生上课。陈天华21岁时,随父迁至新化县城,不久,考入求实学堂,后又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这时广泛传播的维新思想让陈天华受到影响。陈天华心中腾起报国之志,他在作文中写道:大丈夫当立功绝域,决胜疆场。

1903年春,他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当时,清政府一方面将新兴的革命浪潮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却甘为列强所欺凌。政府无能、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对此,当时许多中国人却浑然不知。因此,宣传革命、组织革命活动成为拯救民族的要务。敢为人先的湖南人走在了最前头,陈天华就是其中一个。陈天华留日不久,日本和俄国在东北争夺中国领土,燃起战火。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激起了陈天华的义愤。他咬破手指,写出数十封血书,分寄国内各校,陈述世界各国的亡国之痛及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号召同胞们振作精神,共赴国难,推翻“洋人的朝廷”。1903年秋,陈天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不朽名著《猛回头》与《警世钟》,书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深仇大恨,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两本书一版再版,流传很广,民族精神为之一振。

1904年2月,陈天华同黄兴等人在长沙成立了革命组织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初,他与宋教仁等在日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7月,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同盟会,参与《同盟会总章程》等的起草工作。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日学生参加爱国活动。此时,学生内部良莠不齐,意见相左。他怒火中烧,满腔悲愤,为了激起民众的斗志,认清清政府的嘴脸,陈天华作出了惊世骇俗的一举。12月8日,他于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期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沉睡的东方巨狮,死前他呼喊着:“去绝非行,共讲爱国,坚持斗争,誓死救国。”其时,陈天华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