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人格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9800000006

第6章 迟到的诚实(5)

后来我想通了,只是每一个人走的路不同罢了。自己的路,是此岸,看得到脚下的坎坷;别人的路,是彼岸,只看到远处的诗情画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羡慕。不过无论如何,路是我自己选的,所以我会抱怨一下,然后微笑着继续走下去。

“彼岸的景色总是最美的。”我想这仍是对的。彼岸的美,在于她的虚幻、遥远、可望而不可及。这样的时候,欣赏和向往也都很好,尤其是当你在这样做的同时,也正被彼岸的人欣赏和向往着。

然而,彼岸天堂般的美丽,终究及不上此岸的脚踏实地。

面对彼岸的景色,断章取义地想起但丁的话:

看一眼,就继续向前走吧。

感恩的庄稼

◎文/马国福

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

女友的叔叔三年前到以色列从事建筑瓦工工作,一天他给我们讲了发生在那个国度里的一个现象,确实让我们很感动。

在以色列种庄稼的人,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这个现象引起了那个叔叔的好奇心,他向当地人请教其中的原因。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为了感恩就用留出四角的庄稼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这样既报答了上帝,又为那些路过此地而没有饭吃的贫苦的路人提供了方便,使他们不会因为贫穷和长途的跋涉而吃不上饭。四角的庄稼,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收割后拿到家里,没有人会拒绝、责问、追究你。他们认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应该留些麦子给那些处在困苦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幸福。

那位叔叔还说,在以色列即便已经旧了或者破了的衣服,如果要当作垃圾扔到垃圾箱,也要洗干净叠整齐恭敬地放到垃圾箱里,为的是生活贫困的人们能够拿去再穿。

不知为什么,听了那位叔叔的叙述,我的心里暖暖的。农村出身的我多了一种想法。按照惯例,我们收割麦子,总要把地里的庄稼割得干干净净,还要一遍又一遍地捡拾撒落在地里的庄稼,让自己付出的汗水颗粒归仓,然而以色列人的做法让人很感动和敬佩。

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习俗,但有一种感情却不分国度、种族、肤色,那就是爱。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

试想,当一种爱的血液穿透世俗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偏见,像那些留在庄稼地里的麦子一样,等待那些需要它的人来收割,让他们以感恩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那么世界怎能不闪耀灿烂的光芒?

如果说生命是一块土地,那么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应该留出那么一些庄稼。当你自信的时候,留些自信给身边的人;当你幸福的时候,留些幸福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当你快乐的时候,分些快乐给默默关注你的人;当你成功的时候,让些激励给正在苦苦跋涉的人;当你得意的时候,匀些得意给人生失意的人。这些人生中积极的精神元素,并不因给予而减少,反而因为给予而增值。

即便在万木萧条的季节,这样宽广的庄稼地并不因留出的庄稼而荒芜;即便在灾害的侵袭下,曾经肥沃的土地也并不因给予而贫瘠。只要懂得留一些感恩的庄稼在心田,在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我们身边流动的总是融融春意和香醇如美酒的芬芳。

岁月峥嵘,花开花落,感恩的庄稼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幸福的加法,只要你心中有爱的种子。

施舍

◎文/林中花译/黎宇

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

拉哈布·萨卡尔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

拉哈布转过头,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贪婪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这是拉哈布坚定不移的观点。因此,他一辈子连轿子都没坐过一回,认为那简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要。”说完继续走自己的路。

黄包车夫拉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忽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也许拉车是这个穷汉唯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个有学问的人,许多概念——资本主义、平等、穷苦人、劳动分配、农村的赤贫、工业、封建主义等,片刻之间都闪进了他的脑海。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黄包车夫——天哪,他是那样的面黄肌瘦!拉哈布心里顿时对他生出了怜悯之情。

黄包车夫摇着铃铛,又招呼拉哈布道:“来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

“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

“6便士。”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

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了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

“可您根本没坐车呀。”

“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拉着车子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你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

多一些自省

◎文/佚名

他从未超越自我,从未认同更高尚的目标、更纯正的动机。

一位年轻人去看医生,抱怨生活无趣和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心灵好像已经麻木了。诊断后,医生证明他身体毫无问题,却觉察到他内心深处有问题。医生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不知道!”“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事?”医生接着问。“我最喜欢海边。”年轻人回答。医生于是说:“拿这三个处方,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你必须同意遵照处方,除非时间到了,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身心俱疲地拿着处方来到了海边。

他抵达时刚好接近9点,独自一人,没有收音机、电话。他赶紧打开处方,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倾听,不久就听到以往从未听见的声音。他听到波浪声,听到不同的海鸟叫声,听到沙蟹的爬动,甚至听到海风低诉。一个崭新、令人迷恋的世界向他展开双手,让他整个安静下来,他开始沉思、放松。中午时分他已陶醉其中,他很不情愿地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回想起儿时在海滨嬉戏,与家人一起拾贝壳的情景……怀旧之情汩汩而来。近3点时,他正沉醉在尘封的往事中,温暖与喜悦的感受,使他不愿去打开最后一张处方。但他还是拆开了。

“回顾你的动机。”这是最困难的部分,亦是整个“治疗”的重心。他开始反省,浏览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每一状况、每一个人。他很痛苦地发现他很自私,他从未超越自我,从未认同更高尚的目标、更纯正的动机。他发现了造成疲倦、无聊、空虚、压力的原因。

一杯牛奶

◎文/佚名

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儿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儿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进发出来。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了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儿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诚实的考验

◎文/佚名

约翰以其诚实守信的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法官的考验,不仅自身收获甚大,而且还幸运地得到遗赠。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九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四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亲自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时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母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母也欠他一些钱。他说那个农夫曾向他借了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你父亲欠我的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在法官的帮助下,约翰凭诚实的劳动和艰苦的努力,不仅还清了其父欠的旧债和自己欠的新债,还积攒了一笔钱并且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看,看了看写信的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来未相信过他,但是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

约翰以其诚实守信的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法官的考验,不仅自身收获甚大,而且还幸运地得到遗赠。

5块钱的故事

◎文/李圆圆

那个小男孩儿拿出握在手中仅有的5元钱,买了那辆毫无疑问是最漂亮的脚踏车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美国海关。

有一批被没收的脚踏车在公告后决定拍卖。

拍卖会中,每次叫价的时候,总有一个10岁出头的男孩喊价,而且总是以“5块钱”开始出价,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脚踏车被别人用30元、40元买去。拍卖会中间休息时,拍卖员问那个小男孩儿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格来买,男孩说,他只有5块钱。

拍卖会又开始了,那男孩还是给每辆脚踏车相同的价钱,然后又被别人用较高的价钱买了去。后来,聚集的观众开始注意到那个总是首先出价的男孩,也开始觉察到会有什么结果。

最后,拍卖会要结束了,这时只剩一辆最棒的脚踏车,车身光亮如新,有多种排档、10段杆式变速器、双向手刹车、速度显示器和一套夜间电动灯光装置。

拍卖员问:“谁出价?”这时,站在最前面、几乎已经绝望的那个小男孩儿轻声地再次说:“5块钱。”

拍卖员停止喊价,停下来站在那里。

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看着这个小男孩儿,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喊价,直到拍卖员喊价3次后,他大声说:“这辆脚踏车卖给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此语一出,全场鼓掌。

那个小男孩儿拿出握在手中仅有的5元钱,买了那辆毫无疑问是最漂亮的脚踏车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什么是诺言

◎文/托马斯·沃特曼译/龙婧

失去了这个朋友,杰弗逊记住了什么是诺言。

杰弗逊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所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他常常为杰弗逊推荐一些书,或者为杰弗逊做一些杰弗逊要他做的事,呼来唤去的,从来没有怨言。杰弗逊在他面前很随便,他说杰弗逊穿着大人的衣服,其实是个小孩儿。

有一年他搬了家,新年的时候他邀杰弗逊到他家看一看。杰弗逊答应了,可新年那天轮到杰弗逊在学校里值班,上午杰弗逊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听说杰弗逊值班,就问杰弗逊还能不能去,杰弗逊说下午过去。

下午杰弗逊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一同事来到学校,他见杰弗逊要走,就说:“您和我打一会儿网球吧!”杰弗逊说还有事,他说就玩一会儿,经他一说,杰弗逊有些手痒起来,就和他玩了起来。这一玩把时间给忘了,等杰弗逊从学校里出来,天都快黑了,他只好回家了。

后来杰弗逊总想找个机会对朋友解释一下,可不知怎么搞的,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时间越长就越不想再提这件事了。心想反正也不是外人,何必那么多礼节呢,后来竟渐渐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