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49155600000041

第41章 小羊不吃山顶上的草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不控制人口,5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人口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结果受到错误批判。事实证明,马寅初的观点是正确的,批判他的后果是造成此后全国多生了几亿人。

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母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一、女儿甘居中游怎么办

家长来信:女儿是我们家15年来唯一的新人,也是我们大家的希望。从她出生开始,全家总动员,琴、棋、书、画、唱、跳、学、玩一样没少,一一为她创造着尝试的机会。为了她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已从教30多年的姥姥甚至把她当成了最后的教育对象,不仅喂她美食、教她知识,而且陪着她苦练钢琴四载,带着她吹奏萨克斯两年。但我们并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逼着孩子去考级,只是引导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她所喜爱的音乐的魅力,掌握基本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一直想通过严格的要求,培养她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毅力。

然而,伴随着她的成长,我们的苦恼却越来越多。最令我们烦恼的就是“小羊不吃山顶上的草”。

钢琴是女儿很喜欢的乐器,从她坐在琴凳上还够不着地时,训练就开始了。但奇怪的是每当一支曲子她弹得比较流畅时,不论我们采用何种办法,她都不会继续练下去使之更加准确、精美。为此,姥姥给她讲过许多故事,还和她一起看相关的动画片等,用形象的人物启发她;姥爷以种种物质刺激鼓励她;我们用成功人士的实例引导她,但都无法改变她日益坚持的拒绝。

记得她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曾哭着质问我:“我就不吃山顶上的草!周围有那么多草,你们为什么非让我去吃山顶上的?”当我告诉她山顶上的草因为能够到的人少,会更加鲜美,吃了更有利于成长时,她却说:“我不想长那么好,现在这样就挺好。”气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也就是从那时起,生活中不论是各科学习、与朋友交往,还是学唱歌、跳舞蹈,甚至外出游玩,她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做拔尖的事,生怕累着自己。

尽管当她偶尔的一次小测验得了全班最高分时,我立即抓住时机鼓励她:“你只要努力,就能吃到山顶上的草!”当她因长得太胖穿不上足尖鞋而伤心地离开舞蹈队时,我心平气和地对她说:“不努力控制自己的饮食,随心所欲任其自然,别说山顶上的草,就是山坡上的草,你也有吃不上的可能。”当她的好朋友们纷纷专注于升学考试,她却还惦记着社会实践活动时,我焦急地告诉她:

“草是有生长周期的,得选择最好的时候使劲儿吃,才能为以后的枯草期做好储备。”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她“不求上进”的状态。

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我们眼看着孩子在前进的人流中减速前行,心里别提有多么难受了。爸爸说:“没想到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反倒减弱了她的上进欲。”我也在苦苦地找寻其中的因由和解决办法。

的确,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生活中少了许多艰辛,无忧的生活状态更强化了她的依赖心理,过多的关注和随时的提醒,使她有了找不到自我的体验,丰富的信息摄入又令她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也知晓了个人的渺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不愿承受生活的考验,迎难而上,而是选择了逃避,以无为来等待生活的赋予。

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因种种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甘愿苦中求乐。我们的失误也许就在于没有把握满足孩子社会化需求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少些怕她碰钉子的想法,不是大展教师说教的本领,而是让她亲自品尝“山上不同位置草的味道”,也许她会因清香而去主动追逐,不觉其过程之苦;如果我们能狠下心来,让孩子独自经历失败的痛苦,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帮助她从中解脱,也许她会因“找不到食惯了的青草”,而自己开始奋力向上攀登;如果我们能放大她的偶获成功,坚持强化她的兴奋点,而不是在此时提醒她戒骄戒躁,也许她会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挑战自我。

现在,我真希望大家能来出出主意,该怎样弥补我们教育中的缺陷,改变孩子的状态。

二、评小羊不吃山顶上的草

1.为什么要改变

这个家长讲的挺有意思。最后一句话“该怎样改变孩子的状态”。我就不明白了,孩子的状态挺正常,挺健康的,为什么要改变呢?什么都得第一,每次都得第一,那孩子得多累啊,而且即使孩子累坏了也很难保证每次都得第一。陶行知先生对学生说过,“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所以诸位家长应放正心态,喜悦地看孩子正常地发展。

山顶上的草,山腰上的草,山脚下的草都吃,羊才长得好。只吃山顶的那是理想主义;就吃山脚的,那是实用主义;全吃,才是合理主义,活得比较滋润。而前两种主义就片面一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是生活充实,自得其乐。能否出人头地本没有多么重要,也不可强求。

2.教育不是万能的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3个“fen”:天分、勤奋、本分,缺一不可。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然而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好的教育是把天分、勤奋、本分结合好,却也不能无中生有。潘光旦先生说过“当时达尔文若生在中国清朝,虽然发现不了进化论,也不会是衙役之流,怎么也得是个朴学大师。”

这孩子若在某方面有天分,又勤奋,很本分,家长只需提供帮助即可,她将终究有缘分在机遇来时抓住,则成功是跑不了的。若非要让李逵游泳,张顺骑马,黛玉打仗,焦大吟诗不可,则浪费天分,糟蹋勤奋,失去本分,不能成就,殊为可惜。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如果我们把孩子看错了,还总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就太冤枉孩子了。

3.挫折教育是有效的

从文中也看到,关注这孩子的人多,遇到的困难少,缺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法制晚报》和新浪网对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调查中,对8428名参与者进行调查,发现“挫折和磨炼”被认为是80后一代人最缺乏的要素。出人意料的是,10年前被大声呼吁的“尊重和理解”排在其后,认同率约为“挫折”的一半。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措施是,父母应首先不溺爱,加强挫折教育。家长要让孩子真正明白,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温馨提示:

许多过来人共同的体会是,帮助孩子实现理想,就要教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在逆境中前进。如何对待挫折正是人们在达到完善人生时最容易忽视和低估的技巧。如果孩子从小就获得对逆境与失败的正确认识,那他一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定将大大增加。而现在某些人宣扬的“一切为了追求快乐”的人生哲学,是切切实实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