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大多都有爱看书的习惯。他们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读书方法和体会,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名人读书的经历,体会名人读书的精神,进而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
王小宁最近读书的兴趣没有以前浓了。爸爸趁着和小宁散步的时间,问:“小宁,怎么最近很少见你看课外书啊?”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想看,过来过去地都是科普读物,挺没劲的。”小宁沮丧地回答道。
爸爸一听笑了,说:“又没有谁规定你一定要读科普读物啊?可以看看其他类型的书籍啊!”
小宁回答道:“可是我一直对科普读物感兴趣,对其他的书好像不感兴趣。”
“哈哈,傻孩子,你没有阅读过其他书籍,甚至你都不知道其中讲的什么,怎么能说不感兴趣呢?只有接触了,才知道有没有兴趣啊!何况,很多有作为的人都会博览群书,绝不把自己读书的兴趣局限在一个方面。鲁迅先生年轻时,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所以,他的知识量非常大,他以后的成就跟他博览群书有很大的关系。”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听了爸爸的话,小宁很受鼓舞,说:“爸爸,这个周末,你带我去书店吧!我也要看看其他方面的书!”
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削弱读书的兴趣,而名人的读书经历往往能够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因此,父母要学会借用名人故事帮助孩子。
▲父母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当孩子面临困惑时,父母是否能够适时地借用名人的读书经历鼓励孩子,就要看父母是否有名人读书故事的知识储备了。比如,王小宁的父亲如果根本不知道鲁迅先生喜欢博览群书的话,他怎么能够借助鲁迅先生的经历鼓励孩子?
因此,父母自身如果对名人读书故事没有了解的话,就找不出适当的名人例子讲给孩子听,也无法把握最佳的谈话时机开导孩子。例如,王小宁是在和父亲散步的时候谈起了读书的困惑,父亲不可能说:“儿子,等我回去看看名人是怎么读书的,再来开导你啊!”所以,父母自己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即使开导孩子的时机成熟了,也把握不住。
因此,父母平时也要多看书,多了解名人读书的经历,才能在最恰当的时刻帮助孩子。
▲针对孩子的问题,选择适合的名人例子
上初二的李浩特别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一天,他很困惑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最近看的这本书中,有些地方我总是看不懂!”
妈妈安慰道:“这很正常啊,看不懂没关系,也千万不要因为看不懂而沮丧。很多有内涵的书籍,看一遍两遍确实是看不懂,反复看,不知不觉中就读懂了。”
接着,妈妈给李浩讲了著名文学家秦牧是如何用“牛嚼法”解决不懂的问题的。“牛嚼法”的精华就是: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再回过头来针对难理解的段落细细研读和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听了妈妈的话,李浩尝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果然受益匪浅。李浩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喜欢阅读了。
面对孩子的困难,父母要懂得对症下药,要用适合的名人例子开导孩子。父母不要想着一定要借用名人的经历鼓励孩子,就随便找一个故事应付,这样,孩子不但无法从名人的读书经历中有所感悟,反而会误入歧途,减弱阅读兴趣。因此,即使父母一时想不到适合的名人故事,也不要乱用瞎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用名人经历引导爱读名著的孩子
有的孩子喜欢读名人著作,但因为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或者知识储备量不足等因素,不得不借助一些他人撰写的相关资料来辅助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借助恩格斯读名著的方法引导孩子。
恩格斯非常重视读原著,而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他曾在给一位女士的回信中这样写道:“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被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的确,一些人将自己对名著的理解进行解释或简述,然后整理出版,希望为他人提供借鉴。其实,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经历不同、理解力不同,所以对名著的感悟也不同,而读他人的注解往往会干扰自己对原著的认知,甚至会误解作者的原意。
因此,如果孩子喜欢读名著,父母就要把恩格斯的方法介绍给他。
▲鼓励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强的孩子
曾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从小勤奋好学。他10岁时就开始读史书和文学名著。11岁那年,祖父要求他老老实实地读完《资治通鉴》。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每天必须读完自己规定的卷数;其次,将每天读过的章节抄写一遍;再次,做读书笔记,及时记录心得体会;最后,每半年温习一次前半年读过的书籍,每天温习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如果孩子自律能力特别强,特别好学,父母不妨对他的要求高一些。把顾炎武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孩子,孩子会以此为鉴,鼓励自己,努力不懈。
亲子阅读 “畏友”读书法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曾提出“畏友”读书法。所谓“畏友”,顾名思义,就是让自己感到敬畏的朋友,而这里的“朋友”特指书籍。余秋雨的意思是说,当我们选择书籍时,尽量不要选择那些自己已经完全有能力理解和阅览的书籍,而是找一些稍稍高于自己阅读能力的图书,使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突破、进取和被塑造。所以,他建议人们选择精读书籍的时候,不要选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选需要我们仰视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