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了,我们常常会松一口气,“这下可算把他交给老师了”,“有老师教育,我们放心”。真的有老师教育就行了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有个不良的嗜好——喝酒。每天在工作之前或者工作结束之后,他都要到镇上的酒馆喝上一杯。虽然他自己知道这样不好,妻子也常常劝他戒掉,但他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有一天,天空中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这位父亲下班后回家换了衣服,又出门去小酒馆。可没走几步,就感觉到有人跟在自己后面。回头一看,竟然是自己年幼的儿子。儿子踩着父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听了儿子的话,他心头一震:“如果我去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将来也会去酒馆的。”想到这儿,他掉头抱着儿子回家了。那家酒馆中再也没见到过他的身影。
由此看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模仿。不可否认,孩子入学后,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老师的教育对孩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老师的教育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是不同的。
老师会在知识和学习上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在做事和做人上,老师也会站在相对理性、相对公正无私的角度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些教育都是老师的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是,这些并不能代替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
☆爸爸妈妈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对孩子而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爸爸妈妈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关怀抚爱中逐渐懂得了爱,逐渐认识了世界,在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接受着人格和行为的熏陶,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无声的教育。这种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爸爸妈妈自身的言语行为,古语中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是对此的明证。
是的,孩子上一年级了,他进入到学校这个教育场所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教育的结束,孩子还要回到家庭中来;而且,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孩子还会走出学校,而家庭是孩子持久的教育场所,爸爸妈妈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
爸爸妈妈和孩子朝夕相处,是最了解孩子个性的人,知道自己的孩子能言善辩,但做事有点马虎;或者耐心细致,但在个性上有些敏感……当孩子入学之后,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虽然老师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在了解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再了解孩子的功课,指导孩子的学习,并经常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就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及健康成长。
王梓上小学一年级之后,一直都表现得比较优秀。无论是分辨字母“p”和“q”,还是区别汉字“大”和“太”,他都比同班孩子要快速、准确一些。在家长会上,老师谈到这一点时,其他爸爸妈妈都纷纷将羡慕、好奇的目光投向王梓的妈妈,并询问王梓的学习诀窍。王梓的妈妈说:“也没什么诀窍。刚开始王梓也分不清,后来我和他爸爸就搜集了一些关于字母、汉字等的区分方法,有些挺有意思的,记得那上面说‘p做错事挨了一巴掌就变成了q’,估计因为有趣他就容易记住吧。”听到这里,其他爸爸妈妈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毕竟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爸爸妈妈如果发挥自己的优势,孩子就可能如虎添翼,对学习也会充满信心。
孩子入学之后,我们很容易松懈下来,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其实,“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爸爸妈妈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孩子的学习还是心灵、品格等,爸爸妈妈都应该持久地承担教育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