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元杂剧本体论
491986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书稿完成后,本书的另一作者白俊卿老师请我来完成后记。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元杂剧作为一代之文学,必然会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元杂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文学,音乐与表演等方面也占有很大比重,而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在对元杂剧进行研究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元杂剧中的音乐因素与表演因素,面对那些接触不多的宫调、曲牌、唱腔以及表演形式等等非文学性的问题,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往往会望而生畏。这也是多年来我虽然一直对元杂剧进行研究,但却只能徘徊在文本范畴之内而没有深入到表演体制、脚色体制、音乐体制中去的原因之一。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音乐专业教师白俊卿老师相识。由于同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教师,谈话内容自然就会涉及到一些学术科研问题。白老师的专业是声乐,且对我国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考虑到既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又能够在专业方向上相互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且我们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教师,联系与沟通起来相对要方便一些,所以就有了合作完成此书稿的想法。于是,从2011年开始酝酿,到2012年开始动笔,再到2013年四月定稿,前后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我们这部处女作。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书稿,对我们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困难,除元杂剧本身的复杂性与所占有资料不够充足外,水平有限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但对于完成此书稿的迫切渴望,还是让我们最终坚持了下来。经过大量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也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工作,书稿终于写定了。但是,我们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与激动,有的只是对于那些尚不成熟的学术观点在问世后是否能够得到方家肯定的惴惴不安,以及对书稿中在所难免之疏漏的深深迷茫。虽然我们力求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通俗性并重,也尽量做到全面、深入,但由于本书涉及面较广,既有关于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的论述,也有对元杂剧的结构、体制、音乐等方面的探讨,挂一漏万,主次不分或分析欠妥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我们也认为,无论怎样,我们对于这部经过长期积累、日夜辛劳后所完成的著作还是有足够的理由敝帚自珍,虽然难免幼稚之处,但这也属于学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其中毕竟凝聚着我们多年学习与研究的知识积累与学术经验,而且,偶尔也会闪现一些思想的火花,所以,我们认为,这部著作,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当然,不妥之处,我们也真诚希望读者与方家不吝指正,我们将万分感谢。

最后,对于完成此书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所有领导、同事、朋友及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王俊德白俊卿

2013年4月4日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