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49205700000003

第3章 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他什么?是教他学做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做人的根本又在哪里?那就是具备良好的德行,正所谓“德者,本也”。而德行的根本又在哪里?就是孝道。《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对孩子进行德行的培养和孝道的教育,孩子一定是教不好的,他的人生一定是失败的。

一个人只有做到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姐妹尽悌道,他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圆满的。那么,教育孩子,也应该把握这一点。一句话: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首孝弟

“孝”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弟子规》开篇第一件事,就是教人学孝。孝,是首要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看这个“孝”,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在“老”身边,背着“老”一代。可见,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就是孝。“孝”字还说明,上下两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孝”字?因为它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血脉和家训,是父母的分身。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语才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当然,教孩子学孝,首先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到孝。我们要对父母尽孝,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爱人回家看望父母,经常与父母联络感情。

行孝,不能离开敬,我们要从内心恭敬父母。孔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如果只是给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孝顺父母,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孩子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们都抢着去干;在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父母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就可以算‘孝’吗?”

其实,给父母吃喝,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不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所以,孝顺父母并不是只给他们吃的、穿的,而是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而不是摆一张爱搭不理的臭脸。如果对父母恶脸相向,那么即使让他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们也不会开心。

给父母一时的好脸色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给父母好脸色。所以,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该永远记得“色难”这两个字,永远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让父母永远开心。好脸色是孝的基础,只有时刻给父母好脸色,我们才会主动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让他们感到宽慰。

我们做到了孝,家庭就和谐了,社会就安定了。

教孩子学孝道真的那么管用吗?

我在前面提到过,孝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家庭中,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要从教孝道开始。有的父母可能会有疑问:“教孩子学孝道真的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会不让父母操心,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尽力让父母开心。比如,《弟子规》后面提到的“亲所好,力为具”,如果孩子掌握了这句话的精髓,那么他就懂得如何去做了。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乐意主动学习的太少了,学习变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古人提到学习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现在则成了“不亦苦乎”。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是“不亦苦乎”,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他的孝心还没有打开。因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学习好,他就会主动地学习,根本不用父母在后面催逼,更不需要父母用物质、金钱奖励来诱惑。所以,孩子有孝心,他就会好好学习。

我有一个朋友,对父母非常孝敬。他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学习,而孩子的学习却是自动自发的。对孩子的学习,我这位朋友曾这样对我说:“很多时候,我都限制他学习,比如说晚上他学到很晚,都是我让他熄灯睡觉的。有时候早上我还没起床,他就已经早早起来看书了。孩子对我说,他不想让我操心他的学习,他一定会奋发努力的。”这个孩子去年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这个朋友孝敬父母,孩子从小就看在眼里,在孩子心里,他能做的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不让父母失望。在他看来,这就是对父母尽孝。当然,这个孩子在做人处事方面也比同龄的孩子优秀很多。

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教孩子学孝道的原因之一吧。看到这里,有些父母也许并不认同,没关系,在后面“入则孝”的内容中,我还将详细阐述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孝道,以及孩子学了孝道之后会有哪些改变。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绝对不会做出让父母操心的事,他做事前一定会好好掂量做这件事是否有违孝道。所以,我们的孩子如果有了孝心,那我们这一生都会安心了,孩子的人生之路也会走得非常踏实。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又该怎样教孩子学孝道呢?

既然孝道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教孩子学孝道呢?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我们把握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首先,以身作则。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时时刻刻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具体的细节,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后面的内容中还有这方面的论述。只要我们注意一点就行了:在做事之前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第二,知恩报恩。感受父母的恩德,知恩,感恩,报恩。有人曾总结过慈母的十大深恩: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而做父亲的也付出了很多,比如为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拼搏付出。

第三,亲师配合。在古代,父亲第一次带孩子到私塾见老师的时候,是要给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在孩子眼里,父亲就是天,父亲竟然给老师行如此的大礼,孩子在内心是非常震撼的,日后,他一定会非常听老师的教诲,而不会跟老师顶嘴。对老师有一分的诚敬,学生就能得到一分的利益;对老师有十分的诚敬,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

父亲三跪九叩,就代表把孩子交给老师了,老师也非常负责任,一定会教孩子做人,一定会教孩子孝敬父母。因为让父母对孩子说“你要孝敬我”,父母说不出口,让老师对孩子说“你要尊敬我”,老师也说不出口,所以要亲师配合。也就是说,父母教孩子尊师,老师教孩子孝亲。一个人只有孝亲尊师,才能有大的作为。在历史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亲师配合。但我们还要跟老师行这样的大礼吗?当然不需要,我们学圣贤的教诲,学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但是,我们做父母的依然需要对孩子的老师恭敬,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这样,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尊敬老师,自然也会对老师生起恭敬心,自然会认真学老师教的课程。因为有些老师并不会在课堂上教孩子孝敬父母,所以父母还应该跟老师沟通,请老师适当地点一下孩子,提醒或引导他孝敬父母。

第四,夫妻配合。也就是说,父亲要把母亲的恩德告诉孩子,母亲要把父亲的恩德告诉孩子。比如,父亲可以跟孩子说:“妈妈怀胎十月,非常辛苦,还经常呕吐,吃不下东西;生产的时候也非常痛苦,但一看到你,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快乐;你出生后,妈妈一步不离地照顾你,把你养大,实在是付出了太多。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母亲。”做母亲的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为这个家辛苦奔波,为了让咱们能过上好日子,拼命地工作,挣钱养家,非常辛苦。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父亲。”当我们这样跟孩子讲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思考:原来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他们,报答他们。这样,孩子的孝心就被激发出来了。

夫妻配合,但也要注意教育原则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古代,夫妻双方都不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但今天,很多父母已经搞不清楚怎样教育孩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代的家训没有传下来。古人有家训的传承,今天的人已经没有了。怎么办?那就需要学习教育的智慧。所以,夫妻双方一定都要学习《弟子规》,这就是我们的家训纲领、原则,只要全家都学《弟子规》,孩子就一定能教得好。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教悌道还有用吗?如何教呢?

弟,通“悌”,即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任何大事小事而伤了手足之情。在《弟子规》看来,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就是孝,因为兄弟姐妹不给父母出难题,关系处得好,父母就会很开心,这其实就是在尽孝。

今天的家庭绝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那这个“悌”还有用吗?当然有。因为虽然每家只有一个孩子,但孩子是不会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的,他会跟亲戚家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同龄的孩子相处,也会跟社区里的同龄孩子相处,还会跟幼儿园、学校里的同龄孩子相处,等等。如果我们把悌道教给孩子,他就不会跟别的孩子闹矛盾,别的孩子就会喜欢他,他的人缘就会非常好。他长大后,还要走向社会,走入工作岗位,如果能够懂得“悌”,他自然会跟同事和睦相处,自然会深得同事、领导的认可……可以说,如果孩子从小学会了悌道,我们做父母的一辈子都会很省心,不会为孩子而头疼。

有些父母也许会担心:我的孩子这么好,懂得恭敬别的孩子,那不是掉价跌份吗?别的孩子要是觉得他好欺负怎么办?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一个学传统文化的孩子不会把自己学呆了,他会非常智慧、非常聪明,对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不但不会掉价跌份,不但不会受人欺负,反而会迎来更多的尊重,从小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且也不会傲慢、不会自负,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请父母放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取得好的成就。

教孩子悌道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把《弟子规》里的教诲讲给他,让他自己读《弟子规》或是跟我们一起读。在生活中,如果他跟别的孩子为玩具或其他小事有了不愉快,我们可以提醒他“兄道友”,他自然会接“弟道恭”,我们说“兄弟睦”,他自然会接“孝在中”。这样一提醒,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学《弟子规》的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可以去做这个实验。当然,前提是父母和孩子已经深入学习了《弟子规》。

另外,父母还需要注意:在生活中,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计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坏话。相反,要经常提及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种非常和谐的“磁场”,这样孩子自然会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与同龄的孩子相处。

更详细具体的方法,我会在下一章中分析。

我们都知道“家训”这个词。家训,指的是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古人的修身、齐家,甚至是治国平天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人都有家训的传承,今天几乎没有了。我想,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既然已经开始在找最彻底、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就应该有自己的家训,有家风的传承。这个家风,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孝悌的家风。

只有我们把孝悌的家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我们的家族才能兴旺。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问听众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家族要绵延多久?是像孔子的家族一样,绵延2000多年而不衰?还是像范仲淹的家族,绵延1000年而不衰?”现在,我们也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要想让自己的家族绵延不衰,孝悌是关键。

我们知道,今天很多家族都“富不过三代”,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孝悌。当这个富裕家族的人知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知道让孩子学孝悌时,知道自己不违法乱纪、不做有损德行的事,以便给孩子做孝悌的榜样时,他的家族怎么会“富不过三代”?

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要传承孝悌的家风。因为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家族兴旺、民族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教子箴言

教育孩子,没什么难的。要善于抓根本,而不是抓枝节;要善于找“道”,而不是到处寻“术”。根本在哪里?根本就是孝道,就是悌道,这就是“道”;枝节又是什么?是今天那种速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捷径”。根本,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枝节,可能一时有效,长期使用一定有副作用。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