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我的观点很欣赏,但是不赞成我在大会上折腾,说我这是延安“轻骑队”的作风,更不该口出狂言,攻击文艺界的领导。我认为耀邦同志听到的情况反映,跟事实大有出入,便争执起来。耀邦同志见我如此不知好歹,也发了火,这次谈话不欢而散。最后他声严厉色地对我说:“今后你少参加那些活动,一年要读1000万字的书,向我汇报!”
所谓“不请不来,请也不来”是这样的;我和耀邦同志初次见面那天,耀邦同志就和我约定,要我每年找他谈两三次话。我虽然很觉荣幸,但是又怕打扰他的工作,难免攀附之嫌,所以从没有主动要求一次,每次谈话都是他派人找我,1956年冬季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对一位老作家的一部作品如何评价,我和文艺界的主要领导同志发生争执。我是十足的以下犯上,这位主要领导同志也是极端的专横独断。对于这位老作家的这部作品的看法,我深受耀邦同志跟我一次谈话的影响,耀邦同志看过这部作品,评价不高。
我在座谈会上发表的意见,其实是“述而不作”。我顶撞文艺界主要领导同志不久,耀邦同志便找我谈话。我“心中有鬼”,就找了个借口,编个瞎话没有去,这便是“请也不来”,此后,文艺界颇有流言,说耀邦同志对我宠纵溺爱,我才无法无天横反;有位老作家更封我为“团少爷”,与“党老爷”相映成趣。当时我才20岁,不懂人情世态,估摸这些流言也会传到耀邦同志的耳朵里,对我的印象可能更不好了,也就更不想找耀邦同志谈话。
1957年春天,我被一些人像放风筝一样捧上了天。有如无酒不成席,许多座谈会没有我参加便不够味儿。轻骑队横冲直撞,终于一头碰在了(讲话)上,惹得龙颜大怒,招来塌天大祸。
耀邦同志和我的话别,早已超过30分钟,工作人员几次开门示意,耀邦同志只得结束这场谈话。
“刘绍棠,你还有什么委屈,什么要求,给你3分钟时间,赶快说吧!”
“我……只希望……不要把我开除出党,能不能……改为留觉察看二年?”说出这几句话,我泣不成声。
“毛主席说了,对于党内右派是挥泪斩马谡,不能含糊。”耀邦同志站起身,板起面孔,“我把主席送给党内右派的几句话转送给你:“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此为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来远。,你知道这几句话的出处吗?”
“屈原(离骚)。”
“会讲吗?”
我没有吭声。
“为什么过去的香花,现在变成了臭蒿子,哪里有别的原因呵,不好好进行思想改造的缘故哟!我的车赶快原路而回吧,趁着误入歧途还不远。”
我点了点头。
他送我到小客室门口,紧紧握了一下我的手,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又说:“好好干,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20年后,耀邦同志主管全党全国的平反工作,我给他写了信,他回信叫我去谈话。一见面他就说:“你哪里是什么右派,就是骄傲!”我提起20年前的往事:他跟我话别时最后那句顶言。耀邦同志仰脸想了想,说:“我这个人爱说话,到处说话,说过就忘了。我跟你谈过什么,早不记得了。不过。这句话肯定是我说的,只是我这个人那时才说这样的话。”
深埋在我心底的隐痛我仍然怀念1959年因遭厄运而被我“活埋”的《金色的运河》。
《金色的运河》长达50万宇,以毛泽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为主旋律,是一部直接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但是,由于我1955年10月到12月曾担任团中央湖南工作组组长,摘过两个乡的合作化,又从1956年4月起回家乡担任乡和大社党委副书记,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反面情况了解颇多;因而这部长篇小说在反右倾机会主义的主题之外,也对运动中的过火行为有所描写和否定。这就显得比当时的同类小说大胆和贴近生活。
当时,我正鼓吹小说的主要功能是美育,又声称要使自己的小说更乡土化;因此,这部长篇小说的风土人情描写很多,地方特色比较鲜明。
我写《金色的运河》时,主题思想十分明确: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宣传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必然到来,已经到来。
现在,当然不能这么写。对于农业合作化如何评估?40多年的经验教训,引起我们种种反思,但是还难下结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农业合作化搞快了。那么,邓于恢的“小脚女人”速度慢不慢呢?农业合作化有没有必要?搞一搞好还是不搞好?今后又当如何?对于我这个亲历其事的过来人,不能不想通了就盲目创作。由此可见,文学和政治是难解难分的。
在我的“一口气写12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中,也不打算再写农业合作化。
1955年冬季,我率领工作组进驻湖南丘陵地带的一个村庄。
夜晚在礼堂里召开群众大会,农民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而来,黑夜中像几条蜿挺起伏的长龙。我给他们讲话(由一个懂普通话的当地干部翻译),向他们描绘前途美景如画,很快就过上人间天堂的生活。但是,3年后的1958年,彭雄怀到这个地区视察,看到的却是一片破败景象,愤而为民鼓与呼。难道3年前的我是以谎言欺骗这里的农民吗?我在离开北京之前,首长给我们的训示,也是这么说和这么讲的,难道他是在欺骗我之后又指使我去欺骗农民吗?
当然不是。我和派遣我的首长,都曾坚信我们的许诺必能实现。
回忆这段历史,我仍然激动得心跳,又伤心得想哭。我要写,就得写出这两种情感的交织和纠葛。
我担任党委副书记的的乡和大社,领导班子恶人当道。在1960年为平民愤而开展的“反共产风”运动中,党委书记被开除出党,管制3年,乡长判处8年徒刑,副乡长判处15年徒刑,信贷社主任判处12年徒刑,大社主任被开除出党。我和这些人朝夕相处一年多,耳闻目睹他们的种种劣迹,多次向上反映。我的小说《田野落霞》中写了这些人中的一个。那时我和他们曾进行过一点点斗争,失败的是我。后来证明他们都是恶人,遭到了应得的报应,然而我已戴上右字号铁帽子……剪不断,理还乱,是隐痛。
扣在我头上的三个屎盆子
1979年1月24日,共青团中央彻底改正1957年把我错划为右派的政治结论,逐条批驳和否定强加在我头上的污蔑不实之词。
我至今对这个改正结论非常满意,称赞这个结论写得像悼词一样好。
但是,有三个扣在我头上的尿盆子,错划结论中并无记载,改正结论也就无法予以澄清。然而,这三个尿盆子的臭气流传甚广,对我的伤害极大,不消除影响我很窝心。
一个屎盆子是“为3万元而奋斗”,一个屎盆子是“带着馒头下乡”,一个屎盆子是“每月只交一毛钱党费。
“为3万元而奋斗”的揭发人是从维熙。我听到的原话并非如此。这是为了把我搞臭,记者受命歪曲的。从维熙写有《走向混沌》一文,据实更正,我就不再赘述。
“带着馒头下乡”也是我的一位老友揭发的。当时,我在京东的家乡挂职,这位老友在京西的山村体验生活。我俩返城休假,在我家小酌,谈起农村在高级合作化以后,粮食产量下降,却浮夸丰产,实行高征购,农民口粮不足。这些情况,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版的那本《毛选》五卷中,有更详尽的记载,不是我和那位老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在家乡挂职的职位,算是乡和大社的领导人之一,在乡和大社机关吃饭,有酒有肉,不缺香油白面。然而,看到乡亲们吃不饱,尤其看到本族同宗的老人、小孩饥肠辘辘,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每次回城,都买15斤左右馒头,装在一个大人造革手提包里,拎回来分给大家打一打牙祭。如果是为了自己食用,完全没有必要付这个辛苦。因为我享有乡和大社领导干部的特权,吃喝不比城里差。
我这位老友揭发,跟从维熙一样,本是为了敷衍塞责。谁想,竟然引起茅盾先生的浓厚兴趣。在对我展开的“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的大批判中,茅盾先生写了两篇批判文章,做了一次长篇批判发言。书面和口头,每次都痛斥我的“带着馒头下乡”,而且把带馒头的方式从拎提包改为挎篮子。如此艺术加工,颇有乡土风味。
1957年我的年资和级别,不能坐小车,那时的小车也比现在少得多。我往返城乡,要换乘几次市内公共汽车和郊区长途汽车。
馒头装在篮子里,而且挎在胳臂上,多次换车岂不要被挤得七零八落?我当时就想,以茅盾先生阅历见识之深广,生活经验之丰富,怎么能说出和写出如此违背生活常识的话语呢?
茅盾先生逝世,一些人耽心我不忘旧恶,可能拒不参加向茅盾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我没有那么心胸狭窄,多少还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人量事。这两个活动我都参加了,对这位文坛老人尽到了晚辈后学的敬礼。
回忆“每月只交一毛钱党费”的冤案,我更痛心。
揭发此事的人,是一位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大姐。她是一位老革命,我出生那年她就入了党。我们亲如姐弟,两人无话不谈。
我划右后,她也被内定为右派,为了立功赎罪,把自己从恶运中抢救出来,便不顾情义和事实,千方百计加罪于我,开脱自己。
50年代,按照缴纳党费的规定,中学生中的党员每月交五分钱,大学生中的党员每月交一毛钱。我在中学时期入党,后来又上大学,交过五分也交过一毛。由于50年代稿费高,我已经是个“万元户”所以我每月又交一部分稿费,到1957年累计已达两三千元。
这位老大姐故意只说一面,掩盖另一面。各路报告急需此等“臭闻”,便一不跟本人核对,二不向组织部门查证,纷纷捅了出来。姚文元著文惊呼:“令人不寒而粟。”
这三个屎盆子扣在我的头上,我并不想逆来暇受,几次进行解释,说明真相,都被斥为“纠缠小事,趁机反扑”。于是,这些污蔑以讹传讹,更被坐实。
那位老革命大姐,最后还是被划了右,4年后身患癌症惨死。
1987年,“反右”斗争30年,我写了一篇怀念她的文章,记述我对她的感谢和哀思。这也是她身后唯一的一篇悼念文章,不少熟人读后感动得落泪。
呵!往事不堪回首。
抚今追昔,不堪回首往事话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