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家》这首诗,我只想提供一些当年的生活与写作的背景,供读者与诗评家去剖析它。1947年下半年,由于所属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我与妻子必须避开敌人的追捕。妻子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安徽桐城,我流落到了上海。由当时上海学联的同志安排,寓居在交通大学学生自治会的楼上,打地铺睡,没有桌子,我趴在地铺上写了几十首小诗,《我的家》是其中的一首。我急切地企望到解放区去,有两个地方需要人,一是苏北,一是浙南的某个海岛,都须乘渔船渡海。考虑到孩子与战争环境的动荡,我只能一个人走。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的。后来,我一家人并没有像“一颗圆润的苹果切成两半”,我们一块到了华北解放区。因为是匆匆急就的,诗写得不完整,明显地出现两个部分,中间衔接的不够自然,公刘曾经对此有过评析。如果在“妻子希望”一行诗前面加上“但是”二字,或许可以弥补一点割裂的感觉。这首诗的意象的萌生,是很突然的,并不是久久思索而形成的,是一次吃苹果时意想不到地在心灵上如红日东升一般显现出来的。苹果是圆润的,切开两半,每一半都带着同一个生命的种子。即使分离,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会各自成长,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