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命运的档案
49226800000025

第25章 诗话散辑(1)

我与草木的根

沉在向阳湖的那五年间,我感到一切都似乎在下沉,对大地之中的草木的根发生了异常的感情,先后写了几首赞美根的小诗:《毛竹的根》《伤疤》《巨大的根块》。平凡的根给予我的喜悦和力量远胜过枝叶与花朵。我把艰难地扎入地层的根,看作是默默地为永恒的大自然献身的崇高形象。

为什么我会被这些潜隐于地下的根所吸引,而且又那么地强烈。当然与我那时屈辱的处境、自恃高洁的人生理想境界有关系。我想爱根总不算罪过吧?每当在山丘上、小路边、村前村后,看见那些裸露在地面变成了坚硬木质的、道劲而扭曲的树根,它们支撑着参天大树,我的心就禁不住紧缩与战栗起来。谁能相信,这些枯干的近乎化石的根里,仍然潜默地流着清莹的液汁!我完全相信。

歌德说过:“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多么好的作品,如果他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歌德说的是画家鲁斯由于孜孜不倦地画山羊、绵羊、牛之类驯良的食草动物,深刻理解了它们的习性,把它们画得通体透明。我的情况与歌德说的很不相同,我不是因为成天以生物学的观点考察草木的根,进而产生了写作的义务感;也不是以一个诗人或画家的身份欣赏它们,我早已失去了主观上合法的能动性。我的这种异常的情感,回想起来,是一下子倾注在根上的,是两个相近的命运的邂逅。我从根的品性、姿态、苦难,获得了难以衡量的精神力量,其中有无言的慰藉,也有高远的启迪。四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我不会有这种异常的情感。人与大自然有着许多相似的命运与习性,这些相似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全部泯灭的。但是这感情,决不是尼采的悲观主义,倒多少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野草和冰谷中珊瑚枝似的死火。

野生的草莓

我写过一首《硬茧颂》,记当年拉板车的艰难。七月的江南,火一般的阳光晒得满胸爆出了盐粒,两眼直冒黑的星星,土路面蒸腾的火使人晕眩。突然间有人喊:“草莓!”真的,路边不远的小溪边,有一大片鲜红鲜红的野果子。不是秋天,当然不是红叶,一定是熟透的什么野果。我们直奔过去,嫩绿的叶片上托着一球球圆的草莓,色泽紫红紫红,发出一股近似甜酒的气味。毫不迟疑,几个人都伸双手去摘取。我跪在草地上,用手连根带叶把草莓拔了起来,同时俯下头去吞食。野生的草莓特别酸,略略有一点甜,当时,我觉得酸更能解渴。数不清吃了多少株,我只知道吃了好大一片草莓。手指手掌心都被草莓的浓汁染红,我们互相看看,满脸都是草莓紫红的浓汁。那一天,我们都带着草莓的香气,再继续拉车,连呼吸都带出了草莓的芳香,有时拉得人发闷,闻闻紫红的手指,也能提点神。草莓解救过我焦渴与危难的生命,它不要我报答。

长颈鹤为什么沉默地飞

黎明前后,常常听到嗖嗖的声音,划过静穆的天空。出门仰望,就会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长颈鹤急速地从远方飞回来,村边几棵枫树上有它们的窠,雏鹤呱呱地叫个不停。天空急飞的白颈鹤一声不叫,只顾奋飞,我最初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一声不叫,沉默地飞,多么寂寞。后来晓得它们的嘴里都噙着小鱼,还有几滴湖水。

只有根一直醒着

江南,阴冷阴冷的一月,雨雪交加。窗外,一株我白植的青桐,几天之间脱尽了密密匝匝宽大的叶片和细弱的冻僵了的枝条。剩下的树枝都是很粗壮的,尖端呈拳头状,它们紧紧地攒着一丛丛青嫩的春芽,呼啸的寒风摇撼着它们,拳头不屈地挥动着,发出嗡嗡的声响,每当静夜,我听着久久不能人眠。

光秃秃的树干,无牵无挂地沉人了梦境。

青桐睡着了,像马一般站着睡,山峰一般耸立着睡。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还有绿的树液,在根茎里上上下下不息地奔流……

感谢你.白色的山茶花

刚刚到干校,住地附近的灌木丛里夹有一棵山茶,正开着白色的花朵,十分显眼,而且散发着幽幽的清香。雨天时,那香气特别浓。沉默无语的“五七战士”经过那里时,禁不住地都朝开花的山茶树凝望了又凝望,但谁也不谈一句山茶花。

有时,一边哼唱“语录歌”,一边悄悄望着在秋风秋雨中摇曳的俏丽的山茶花。谁都明白,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欣赏,也会遭到不幸。有好几个月,那棵山茶一直开着花,给大家窒闷的心灵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慰藉。

野玫瑰

墙向阳湖对岸有个小镇叫尧嘴,那里人家的围墙多是用野玫瑰编的。春天,到处是绚丽的香喷喷的墙,招引来蝴蝶与蜜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妙的墙。但是,那玫瑰有很尖的刺,挡围墙或许最为理想。我喜欢有刺的花,有刺的花大半很香。

螳螂和汗水

有一次,身下垫着青草,我躺在新割的稻秸上。一只螳螂吮吸我胸膛上的汗珠,我没有伤害它。它只吮吸了一口,就慌忙地逃走了。是的,螳螂都憎恶苦咸的滋味。

破钟有心

开封相国寺里有口破钟,不用敲,用手摸摸,会微微地发出嗡嗡声,仿佛一颗受伤的心因受到抚爱而感激地跳动了起来。我当场记下了这点感受。

千手观音

开封大相国寺内,有一尊几丈高的木雕千手观音,柔长的手臂呈放射状仲向高空,一千只手掌心里各有一只美丽的眼睛向四面八方深情瞩望。我顿然悟到,这尊千手观音原来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每当冬季,我常常真真切切看见赤裸的树像一尊千手观音。当它们从春天抽芽到冬天落叶,千千万万张叶片是一只只凝注着灵感与渴望捕捉阳光的手,手心都有一只侦探日月风云的眼睛。我又悟到,一个人不也是一棵树或一尊千手观音吗?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在一瞬间,探人远古的洞穴,抚摸太阳,捕捉人间的童话和非人间的幻梦。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树。千手观音是一个不朽的诗的意象。

呼泉

漓江岸上,面对着一处斑驳的岩壁,热诚地大声呼唤,从岩壁的一道裂缝,会涌出汩汩的泉水,人们叫它“呼泉”。

虚假的叫喊无效,我相信。千万个封闭的心灵深处也有呼泉,但人世间只有一个人的呼唤能引出一个心灵深处清莹的泉水。去试试看。

腊梅花开的时刻

12月在昆明西山的一个古寺的庭院间,几株腊梅花突然地绽开了,不是粉红的,也不是素白的,是不显眼的暗紫色的。听人讲,才开了不过几小时。我走近闻了闻,幽香扑鼻,就在这时,神不知鬼不觉,几只蜜蜂飞落在花蕊间。入冬后,西山好久不见蜜蜂的踪影。哦,这几只蜜蜂怎么晓得这里有绽开的腊梅花?它们都是从远远的山林飞奔到这里来的。难道腊梅花绽开的那一瞬间会发出嚎亮的钟声,或放射出冲天的光芒,这钟声,这光芒,人类是听不见的、看不见的,但诗人应当能听到花开的声音,看见花朵绽开时放射的信号弹般冲天的光束。

路是热的

冬天落雪的早晨,高高矮矮的屋脊,一丛丛树枝,窗外的花圈,公共汽车的篷顶,行人的肩头……全落了一层厚厚的洁白的雪。雪仍在飘飘洒洒降落着。一眼望去,全是白的,只有马路中央和人行道上的雪因溶化而露出棕黑的路面,而且升起一缕缕淡淡的蒸汽。我几乎要呼喊起来,像发现矿苗或什么奥秘,“啊,路是热的”。后来,这一点触动终于没有形成一首完整的诗,它在我心里振动了两三年之久。

我在本子里记下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不是什么绮丽的新奇的词句,而是一个当时十分鲜活的热腾腾的意象。

街头画展

七八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北京西单大街的人行道上,看见过一次露天画展,画的多是苦难人的头像:瘦削的面颊,多皱的前额和嘴角,骨节特大、布满硬茧的手掌……老远老远就望见了他们,在寒风中抖动,像一个个挤在人群中的行人。淡淡的阳光照着画面,头像面部的皱褶里落了一层尘土,更加显得风尘仆仆。画面上的人与匆匆来往的行人和观众面面相觑,仿佛都是熟人。当时我草草地写了一首《街头画展》,现在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梦游与流亡

“从被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是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这是布罗斯基领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话。布罗斯基的全部创作与他早年的被流放以及后来的流亡生涯是息息相关的。对他来说,流放与流亡是一个词。一年前布罗斯基病死在美国,他终于没有回到俄罗斯。近几年来我异常喜欢他的诗,他的“黑马”几乎成为我梦游时的坐骑。我甚至怀疑布罗斯基也像我一样患有梦游症,至少他的诗患有梦游症。他的一生遭遇与创作心态(他的诗苦苦地游弋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引起我许多的共鸣和深深的感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被梦游症所困扰,整个生命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几乎没有安身立命属于自己的寸土之地。生理的病痛与精神上的游牧状态(我多次提到我的游牧的民族习性)赋予梦游一种诗意的诱惑,因此使我活得十分恍惚,也十分狂奋。对我来说,梦游与流亡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看成是同一个词也未尝不可。如果有一点差别,那就是梦游较之流亡更为艰苦。我在梦游中长期流亡,始终没有从困境中真正走出去。哦,我是个弱者吗?

大诗的命题,黄河入海口

读巴金译鲁道夫,洛克尔的《六人·楔子》的境界与氛围,禁不住让我想起黄河人海口。作为梦境似的远景,黄河人海口是一个永恒的大诗题目。我有幸到过黄河人海口,亲眼看见黄河人海时的情景,在《空旷在远方》的长诗里写到了我当时的感触。前几年,生活在黄河人海口的两位年轻诗人刘萍与韦锦寄来信和诗,引起我许多的感慨与不安。

两位年轻人长期生活在那个静穆的地方,尽管活得自在,却感到异常的空寂。人海时的黄河看不见上游中游时的青春气韵,也没有流经峡谷时飞跃的怒涛和野性的呼吼声,所有这些,人海时全消失了,人海的黄河静穆得使心灵战栗和疯狂。它似乎是一个哲学的境界,缺少世俗的骚动和活力,太庄严,在我的心灵之中,俨如一片圣地。用佛家“得大自在”一语形容黄河人海时的神情再恰当不过了。然而,黄河人海口的茫茫地域,由于土质中有许多盐碱成分,不生乔木,连一棵人身一样高的树都望不到,全是密密丛丛的芦苇。

深秋季节,雪白的芦花在风中默默地飞旋,形成一个无边无际洁白的天地,听说人一旦进入,十分恐怖。入冬之后,无垠的芦苇,还有耐碱性的野蓼,又都变得血红血红,远远望去,黄河人海口升起一片冉冉浮动的红光。我没有在深秋和寒冬到过黄河人海口,上面的描述或许只是我的幻觉。

但那里确实是个美丽神奇的比哲学更具魅力的境界。生活在黄河人海口的两位诗人是幸运的,大河的人海口是写大诗的地方。

追求的困惑

读巴金译《六人》(鲁道夫·洛克尔著)卷首的《楔子》最后一节文字,令我的心神振荡不已,下面百十个字真想刻在我的心灵上:“每条路上都有一个流浪者在走着,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命运的残缺的诅咒,额头上都印着一种不由他自己支配的力量,他大踏步走向在天际隐约现露着的遥远的世界,那种在空间上隔得极远而在心灵上相距极近的广阔的世界。”这几乎与我近几年的苦苦追求——向人生与诗的终结暸望时的苍茫感和困惑极其相似。我将痴情地沉浸在这种追求梦境的狂奋之中,直到生命结束。

每个词语都通向来显现的黎明

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我写一首诗,不论长短,总感到自己奔跑在一个混沌的暗黑的氛围之中,没有天,没有地。但是心里明白,诗的每个词语,每一行,都通向一个从未见过的黎明,天和地会逐渐地在诗的照明下显现出来,因此,诗的诞生有创世的艰辛和欢乐。诗的情境的高下大小,自己明白。如果不是真诗,是伪诗,所谓情境的高下大小,自然全都谈不上。

梵高作画如小鸟唱歌

梵高的一位画界朋友说:“梵高作画有如小鸟歌唱,有如花朵绽放。”写诗也有这种天性和快活。

小鸟无曲谱,花朵绽放与观赏她的游人毫无干系。在我看,它们是生命的一次本能的自自然然的流响。

梵高的画友是真正的诗人。他感知的梵高不仅仅是作画的神情,而是一种近乎天籁的创作情境。

我见过不少这样写诗作画的人,谁也无法模仿。

天性和个性,无法模仿。

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

梵高只活了三十七个年头,他画过许多张自画像,他似乎永远面朝着炎炎的阳光,从面部到衣裳,都辐射着逼人的烈火。我激赏1889年他逝世前一年画的一张。铁锈色的须发是坚硬和不驯的,紧蹙的浓眉下,眼睛凝聚着坚毅、为理想献身的诚挚的光焰,这是一个经受过一生的饥饿、奔波、激情、追求后形成的容貌(说成是灵魂的形象更为确切些)。他的衣褶也呈飞腾的火焰状。一个生命从里到外都在熊熊地燃烧着。他周围的空间都因他的自燃而旋转着上升的火焰,这是他的生命从苦难的大地飞化之前一瞬间留下的最后的形象。他的所有的自画像仿佛都是他的最后一个形象。他留下的一千五百多张画,都让人感到是蘸着阳光和血画的。我喜欢他的画,喜欢他的献身理想的人格精神。为他的画像我写过两首诗,都没有定稿,把火焰塑形为诗,是多么地艰难啊!但我早晚要把这首诗写出来,写不出来的原因是我的生命还燃烧得不够灼热,还没有把血升华为火焰,像梵高画画那样。